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5 题号:20746587

春塘村,有位理发师

①李世帮的理发店坐落在偏僻的山旮旯里。这里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干汉河镇春塘村,二十多年前,李世帮从干汉河镇的泉堰村迁过来,开了这家理发店。因为他的厚道、老成持重,大家都习惯叫他老李同志。其实,他并不老,也就五十多岁。老李早年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老弱病残上门理发,一律免费。

②那时,他的理发店刚开业不久。一天,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过来了。老人满头白发,乱蓬蓬的,前沿遮住了眼睛,两侧挡住了耳朵。

我能在你这理发吗?

当然可以。老李很热情地答复,并立刻搬来椅子请老人坐下。

⑤老李为老人围上围布,开始为他洗头。老人的头发都快结成球了,老李耐心地将头发搓开,仔细地洗干净,然后开始理发。一边理发一边聊天。老人说,过去,理发师都上门理发,过年时只要提一块肉或者给几元钱就行了,现在都不兴上门了,有钱都请不来。有的理发店,一看我们这些老人上门理发,还不太愿意接待。。

⑥从老人口中得知,老人上半年跌了一跤。在外工作的孩子赶回来把他送到医院,老人基本痊愈后,孩子们就又外出了。住院加上在家休养,老人小半年没出门。这不,刚能拄着拐杖走动,就出来找理发的了。这一次,老李理了很长时间,还为老人掏了耳朵。从老人口中得知,村里像这样的老人少说也有上百位,大多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这真是个事儿呢。老李边理发边思忖。

⑧打烊后,他专程找到村主任,说:我想成立一个老人便民流动理发点,专门为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而且是免费的。

村里老人多了去了,你一个人忙得过来吗?村主任问。

我先一个人干起来,然后慢慢征集志愿者,我想爱心人士还是很多的。老李似乎胸有成竹。稍微闲暇时,老李就带上一整套家伙,开着自己的小四轮车,逐个村民组跑,举着小喇叭大声喊:各位乡亲,我是村里老李理发店的,免费理发啦!

⑪一次,一位女同志火急火燎地来找老李。原来,她八十多岁的母亲已患病住院三个多月,大夫说老人恐怕时日无多。家人想在老人临终前给她理个发。老李听罢,立马收拾工具跟着这位女同志直奔医院。

⑫老人躺在床上,面色灰沉,两只深陷的眼睛无力地望着老李。老李顿时想到了自己过世的母亲,鼻子一酸。他戴上口罩,打来热水,熟练地为老人洗头。这头发应该是很长时间没洗了,老李轻轻抹上洗发膏,慢慢地搓,一连洗了三遍,才开始剪发。一边剪,眼泪一边在眼眶里打转。

⑬也许是老李的手艺将他的心意传递给了老人,只见老人的眼里慢慢有了光彩,脸色也红润了。病房里的人都投来赞许的目光,啧啧称赞老李真是好样的。理完了,老李拿来镜子,让老人照了照。看到自己清爽的头发,老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加个微信吧,以后老人有需要,随时找我。老李加了女同志的微信,却没有收理发的钱。

⑭大约一个月后,那位女同志又过来了,代表全家向老李表达感谢。她说,老人临终还惦记着理发师的好,一定要让女儿登门致谢。

⑮一段时间的义务理发干下来,老李深感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于是,老李凭着自己攒下的好人缘,组织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呼吁有爱心的理发师积极参与。人们纷纷聚集过来:村里的理发师、镇上的理发师,还有县城的理发师,都踊跃参与。几天时间,队伍就扩大到二百多人。每月,他们都会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组织十多名志愿者,到镇上的敬老院为老人免费服务。志愿者的影响越来越大,参与人员也越来越多。不仅是理发师,还有修理电器的、装潢的、缝纫的,都纷纷要求加入。老李也是来者不拒,他们的队伍越来越大,服务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⑯我问老李,做好事要贴时间、贴精力,甚至还要贴钱,划算吗?老李呵呵一笑:这账看你怎么算,我觉得很划算。我帮助了别人,在我需要时,人们也会帮助我。你看,我除了理发,家里还养鸡,现在每天我的养殖场都有志愿者来帮忙,还有人帮我在朋友圈里销售鸡蛋。这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老李顿了一下,又说:最重要的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群众服务,就是我的分内事呀。

1.全文围绕“春塘村,有位理发师”叙述了理发师老李的一系列活动,请依据文章内容把横线补充完整。
理发店刚开业不久,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特地来理发,(1)________→李世帮得知村中老人理发不方便的情况,(2)________→一位女同志求助李世帮,李世帮去医院为临终老人理发。→李世帮组织了一支志愿者队伍,(3)________
2.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头发应是很长时间没洗了,老李轻轻抹上洗发膏,慢慢地搓,一连洗了三遍,才开始剪发。
3.有人认为,第⑯段画线句有损老李的形象,应当删除。谈谈你的理解。
4.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老李的人物形象。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2.探究选文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3.有人说该小说的主旨在于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有人认为其主题在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辛酸。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2019-03-31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哦,晨曦     

陈喜联

①晨曦是我的学生。紫黑的脸膛,乱糟糟的头发,走路低头含胸,一双小眼睛总像没有睡醒似的迷迷瞪瞪,那眼神很浅,偶尔会像浮在水面上的微光,却在瞬间又黯淡下去。

②晨曦的衣服上,永远沾一层绿色——那是塑胶操场的颜色。有时候,他头顶的发尖上居然也会浮着一点绿,难道他不仅满地打滚,还在操场练倒立?

③我刚接这个班时,晨曦独自坐在教室后面角落。有时,他钻在课桌底下忙碌;有时,他趴在地上像蛇一样沿着走廊往前游;有时,我在黑板上写字,转身,后门洞开,晨曦不见踪影……满教室的学生却对此见怪不怪,他们异口同声:老师别管他,他从一年级就这样……可是,他已经五年级了哇!我批评他,教育他,大声指责他,每一次,他都耷拉着眼皮,嘴唇无声地一翕一张。

④我很苦恼,让他坐到讲台旁。在眼皮底下的晨曦依然很忙碌,我没收过他很多东西:打火机、电池、装着蚂蚁的玻璃瓶、牛奶吸管搭的模型、甚至还有一个电脑键盘……

⑤周二下午是少年宫活动时间,那天,我恨恨地把晨曦带到文学社教室,让他坐在角落里补作业。我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他拖拉已久的作业总要完成啊。

⑥我先领学生欣赏了一篇美文,再进行习作指导。很奇怪,晨曦托着腮帮子,跟文学社的孩子们一样,听得津津有味,两只小眼睛第一次闪闪发亮。

⑦那一次,他的作业质量奇高,见我满意地笑,他又畏畏缩缩掏出一篇作文给我:老师,我刚写的。作文很短,字迹东倒西歪,但是却融入了我上课讲的几个要素。我惊讶地看他,他嘴巴蠕动了几下,嗫嚅道:老师,我也想参加文学社。说完立刻低下了头,他的头越低越下,我似乎看见他鼓起的勇气正在一点一点瘪下去。我犹豫了一下,拍拍他的肩膀:好,没问题。

⑧完全没有想到,我给晨曦打开了一扇窗,晨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⑨他在每个周二骄傲地坐在全年级写作优秀的二十个孩子中间,他投入而痴迷地听讲,专注而用心地写作。他的作文,越写越长,字越写越端正,内容越写越精彩。当他自豪地在讲台上朗读自己作文的时候,我发现,不知什么时候,他衣服上的绿色消失了,他蓬乱的头发整整齐齐,他走路的时候,也抬头挺胸了……

⑩晨曦变得很喜欢和我交流:他课上失踪,是因为惦记花园里有昆虫在打架;打火机是用来烧电线的,他准备用钢笔杆和电池组装一个微型手电筒;电脑键盘是练习盲打的;他把两把伞从楼上扔下去,是想研究空气的浮力……

⑪我在班级里展出晨曦的小发明,他在孩子们的惊叹声中侃侃而谈,浑身笼罩着自信的光芒。那天,我蓦然明白:孩子的心是一口井,我们也许偶尔会匆匆忙忙从井口投下一丝阳光,却又缥缈孤影般一掠而过。可是,如果你愿意持久地照耀它,你会发现,原来井里的世界纯净清澈。

⑫去年,晨曦妈妈告诉我,他考上了音乐学院,同时仍保持着对文学的爱好。前几天,他妈妈发给我一段视频:16岁的晨曦坐在钢琴前弹奏,琴声悠扬,他的手像彩蝶在飞舞……晨曦还把发表在校报上的作文拍照给我。看着他奔跑在追梦的路上,我的内心涌起一阵激动和欣慰。

1.选文以“哦,晨曦”为题,含义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它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文章第①——④段用了大量篇幅写晨曦外貌和神情,请分别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说说它的作用。
3.文章第⑪段完全可以结尾,但作者还要加入第⑫段写晨曦小学毕业后的事情,你认为有必要吗?请简述理由。
2023-05-31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流动的紫槐花

郑志玲

①我开了一家花店,生意还算不错。下班刚到家,就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一位妇女,看上去有五十多岁的年纪,衣着整齐,背微驼,满头白发。我刚想问她找谁,她一把抓着我的手说:闺女,我找不着家了,请你帮忙送我回去。

②我一听,原来是走错路了。在这个一百多栋一模一样的建筑里。如果不记门牌号码,走错路是常有的事情,昨晚我还走错了:骑着车没注意,到了车库门口,拿出钥匙开门,却怎么也打不开,再一看,原来家在12栋的我却跑到后面13栋了,这样的事,对在这住了几年的我来说是经常发生的。我赶紧安慰她说:不急不急,您告诉我您家是哪栋楼的,门牌号是多少。她说记不得。我想,肯定是刚搬来的人家。

那您记不记得您家附近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④她说:我家那儿有很多很多高大的洋槐树,开着紫色的花朵,非常好看。

⑤紫色的洋槐花?我想了一会儿,小区里好像没看到有这种树。小区东边那条南北走向的小河两岸会不会有呢?我决定带她去看。

⑥河水如一条流动的玉带,缓缓向前,河堤上垂柳依依,鲜花盛开,芳香怡人,很多人在堤上散步。我们从南边第1栋楼找到第32栋楼时,果真看到了一树怒放的洋槐花,紫色的花朵倒挂在枝丫里,如一艘艘起航的小船挂满枝头。

您看,是这儿吗?我问。她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这树太少了,那儿的洋槐树一排一排的,有半里长。那花儿开得压满枝,蜜蜂像赶集似的忙,香气很远就能闻到。前几天,我还去摘过洋槐花,可好看呢。

⑧可是哪儿有她说的那么多的紫槐花呢?我带她到旁边楼上一问,果然没人知道,也没人认识她,我们继续找。她很健谈,她说每到槐花盛开的时候,她将锋利的镰刀绑在长长的竹竿上,一用力,那槐花就从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她讲她如何将槐花洗净,再放进鸡蛋,炒给孩子们吃;她讲槐花馍怎么做……

⑨我们把小区里靠近洋槐树的楼都问了一遍。认识她的人没有,不过帮她找家的人却越来越多,连小区保安也加入进来。

您记不记得家里有哪些人?叫什么名字?保安拿着厚厚的小区住户明细册问。她说:我儿子叫杨淮,是一名警察,立过二等功。他小时候特别调皮,洋槐开花的时候,他一哧溜就上了树。折下几条带花的树枝,编成帽子给我戴。

那您儿子呢?

儿子在开满紫色的洋槐花的地方等我呢!她一脸自信。

⑬天完全黑了下来,我们仍然没有找到她的家人。有人建议报警,有人说:才几个小时,还没有到该报警的时间,再等等。灰蒙蒙的天空飘起了雨丝。

要不这样,我们把她的照片发到小区微信群,发动所有人来找。

这个办法好,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拍着脑门说,请大家拿出手机立即行动。

⑯22点18分,一位二十六七岁的姑娘焦急地找了来。一见妇女,扑上来喊妈妈。我们心里都松了口气。可她怎么也不跟那姑娘回去,说那不是她的家,那儿没有许多紫色的洋槐花,不管大家怎么劝都不走。我们不解。

对不起。去年洋槐开花时,我哥去执行任务,被急眼的逃犯连打几枪……姑娘捂着脸哭了起来,后来,我们将他安葬在他从小就喜欢的那片洋槐树下。母亲天天去看望哥哥,渐渐地就变成这个样子了。为了缓解她的思念,我们决定重新换个环境,在离家五十多公里的这个县城安了家。可是她还是到处去找紫色的洋槐花。中午吃饭的时候,一不留心,她就出走了。

这儿没有那么多的洋槐花,怎么办?我想了会儿说,大家跟我去,我有紫色的洋槐花。

⑲我把家里所有紫色的花朵都拿了出来,又有人去折了些洋槐树的树枝来,大家拿在手里,站成一排。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紫色的花朵在我们手里流动,不停地向远处伸展。她一边数着,一边笑着,向家里走去。

1.文中写了众多人物,下列选项中没有写到的是(     
A.“我”B.保安C.“她”的丈夫D.“她”的女儿
2.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来判断,作者可能会继续详写的是(       
A.“她”觉得被骗,与众人翻脸B.“她”继续找寻自己的儿子
C.“她”回到了家乡D.“她”拿走了大家手中的洋愧花
3.文中多次写到紫槐花,其中蕴含着“她”的槐花情结。请阅读选文,概括“她”的槐花情结体现在哪些方面。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题目中“流动”一词的含义和作用。
2024-03-09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