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议论说理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3 题号:20937954
阅读以下两则诗文,完成任务。
[甲]

鹧鸪天·桂花   

【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乙]

秋声赋     

〔宋〕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注释】①浅碧深红色:宋代时期,花以红为美,以花为贵。②画阑开处:直接引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③骚人:指屈原。④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⑤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⑥鏦(cōng)鏦铮(zhēng)铮:金属相击的声音。⑦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⑧烟霏云敛:烟气飘散,云雾密聚。⑨渥然丹者为槁木,黟(yī)然黑者为星星: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变得鬓发花白。⑩戕(qiāng)贼:残害。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序号方法借鉴句子释义
(1)查阅字典法:
恨:A.遗憾;B.怨恨,仇恨。
亦何乎秋声恨:_______(填选项)
(2)联系成语法:“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中的“及”可依据成语“始料未及”中的“及”推测为“到”的意思。衔枚疾走:_______
(3)课内迁移法:“但闻人马之行声”中的“但”,根据《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可理解为“只是”的意思。万事其形劳:_______
(4)语境推测法:“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可推断,“夷”是“杀、杀戮”的意思。故其在也,商声主西方之音乐: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夫 秋 刑 官 也 于 时 为 阴。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1)作者感慨“亦何恨乎秋声”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欧阳修是否能成为范仲淹笔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结合文章简要说明理由。
4.有人评价李清照《鹧鸪天·桂花》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5.“内心强大的人往往不会轻易被外物左右自己的情感”,面对秋景,你觉得李清照和欧阳修谁更符合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所学知识、甲乙两篇选文和【材料链接】进行比较分析。

【材料链接1】《鹧鸪天·桂花》作于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刚成婚,居住在青州之时,但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随丈夫屏居乡里约一年之久。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材料链接2】《秋声赋》创作之前,在宋仁宗时,欧阳修和范仲淹一起进行庆历新政,欧阳修亦因此两度遭贬谪。到作《秋声赋》时,作者的官位虽又晋升为翰林学士,但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政局却江河日下,他回首往事,屡次遭贬,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时期。

【知识点】 议论说理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梅直讲书

苏轼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有删改)


【注释】①梅直讲:梅尧臣,北宋诗人,曾任国子监直讲。本文为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信。②升斗之禄:微博的俸禄。③执事:指梅尧臣。④容:疏通关系。⑤属:通“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有梅公者,从之/皆若空无所依《小石潭记》
B.其后壮/自以为大有所《孙权劝学》
C.天下之士,群于礼部/前狼止而后狼又《狼》
D.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心之《小石潭记》
2.下列选项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A.全石为底《小石潭记》B.卷石底出《小石潭记》
C.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D.能径寸之木《核舟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2)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4.梅尧臣喜欢苏轼的文章的原因是什么?苏轼认为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快乐的事情?
2020-05-05更新 | 2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选自《后出师表》)


【注释】 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临崩臣以大事也     寄:
(2)耕于南阳     躬: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4)而议者谓为非计     议者: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兴复汉室,还旧都        ②欲报之陛下也
B.①以奉先帝遗意也            ②登轼而望
C.①议者谓为非计             ②时时间进
D.①奉先帝之遗意也            告先帝之灵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4.甲文中作者先后回顾了人生中哪三件有重大影响的事?其目的是什么?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文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
6.甲、乙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结合有关句子评价一下作者。
甲文中的有关句子:
乙文中的有关句子:
评价:
2022-11-28更新 | 2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        )
(2)非学无以广(        )
(3)淫慢则不能励精(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思想,“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019-01-11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