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议论说理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88 题号:2096355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④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

(《颜氏家训(节选)》)


注释:①或:有人。②谓:说。③悉:都。④但:只。⑤何以:凭什么。⑥还(xuán):同“旋”,转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择其者而从之     或谓君不
B.回也不改其        好之者不如之者
C.匹夫不可夺     吾悉能
D.思不学则殆        王生好学不得法
2.下列对甲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第三章孔子自述了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会逐步提高。
C.颜回能经受贫穷困苦的考验,孔子以“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品德。
D.“逝者如斯夫”表现了孔子告诫弟子们“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及时建功立业”这一道理。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4.《论语十二章》,如果从选文中选择一章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章?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说说你的理由。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善学者”?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王生的做法错在哪里。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马周少孤,家宴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 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节选自《新唐书·马周传》)


【注释】①窦狭(jù xiá):贫困。②旷迈:旷达豪迈。③感激:悲愤。④趣:通“促”,催促。⑤门下省:官署名称,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尽粟一石                      王命急宣
B.才美不外                            渔人,乃大惊。
C.周为二十余事                      交映
D.中郎将常何家                      便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这篇文章阐述了“伯乐”的重要性,为什么不叫《伯乐说》而叫《马说》?
4.韩愈认为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结局就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你认同这句话吗?请结合甲文和乙文简述理由。
2023-07-21更新 | 9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2】古诗文阅读课,围绕“心忧天下范仲淹”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群斋即事

三出专城鬓如丝,斋中潇洒胜禅师。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选自《范仲淹全集》)


【乙】

嗟夫!予尝古仁人之心,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斯人,吾谁与

(节选自《范仲淹全集·岳阳楼记》)


【丙】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范仲淹苦学》)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三出”写出了诗人仕途坎坷,“鬓如丝”写出了诗人青春已逝,表达了哀怨之情。
B.颔联写出诗人借诗酒来排遣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的淡泊之意。
C.颈联“迟”字写诗人观菊赏月自得其乐的生活,反映了诗人有意归隐而流连美景的心境。
D.尾联化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诗人以失马塞翁自比,是对自己几度贬谪的人生境遇的写照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尝古仁人之心______________                 (2)异二者之为______________
(3)斯人______________                              (4)吾谁与______________
(5)以水沃面______________                       (6)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_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仕海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5.诗歌的尾联与乙文中的哪句话表达了一致的思想境界?找出并谈谈你的理解。
6.苏轼这样评价范仲淹:“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请结合乙、丙两文谈谈范仲淹政治情怀的体现。
2023-10-23更新 | 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选段)

【乙】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道德经•八十章》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1)渔人甚(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使民重死而不远(     )
(4)有舟舆(     )
2.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完成下表。
【甲】设酒杀鸡作食_____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_____美其服____________
4.为什么桃花源里的人不愿意让外面的人知道他们的情况?
2023-09-29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