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21123477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


(1)仔细品味语言,说说第⑦段划线句表达的妙处。
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
(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3)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有什么好处?
【知识点】 记叙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要和国旗合个影

外孙可可和外孙女以以来北京,我问他们最想去哪里玩,可可说:去天安门。

他说我在电话里总说来北京要带他去天安门。那里可以看升旗,还可以登天安门城楼。哦,确实如此。

我们一到天安门广场,他们便欢呼雀跃起来。广场犹如一个盛大的花园,四周花圃环绕,圆形的花柱、球形的花坛错落有致,游人络绎不绝,争相在花海中拍照。以以跳起了舞蹈,跳完,她摆着姿势让我们给她拍照。可可拿过我的手机,乐呵呵地为妹妹拍照。

那一瞬间,我忽然忆起了10年前在广场上帮人拍照的一幕。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为了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人口文化奖颁奖会,我7点就到了天安门广场。让我惊讶的是,天安门广场上方的天空,与我以往看到的天空极不一样——居然透着浓郁的蓝,因为蓝而显得清澈无尘。清晨的广场,游人却已经不少了。广场中心的红旗高高地飘扬着,护卫它的哨兵在晨寒中岿然不动。三三两两的风筝飞上天,在广场上空漫天飞舞。有位戴着两杠四星肩章的大校让我帮她拍照,并强调说要将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和广场上空迎风招展的国旗拍进去。我按她的要求调整角度,连拍了几张照片。大校、飘动的红旗、天安门城楼和城楼上的毛主席像构成的画面,一下子刻进了我的脑海。

可可和以以的笑声让我回过神来。宝贝们,我们和国旗合影去!

⑥“为什么要和国旗合影呢?可可正拿着小小的袖珍遮阳伞自由地比画着。嗯,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嘛!你看它红红的,是不是很好看?

可可收住手,凝神看国旗:那么高,怎么照得下?”“照得下。我们不仅要照国旗,还要把对面的城楼照下来,把那些花、树也照下来。我说。

⑧“好呀好呀!我要和国旗合影。以以满心欢喜地说。我们正在找角度照相,可可眼尖:解放军叔叔!我抬眼一看,只见国旗护卫队战士扛着枪、迈着整齐的步伐从金水桥那边走来,走向广场国旗哨。

哦,是降旗时刻到了。那是国旗护卫队的叔叔。他们是专门守卫国旗的。我说。一转眼,国旗护卫队已到了国旗哨。降旗、甩旗、解旗、收旗,护旗手帅气地完成一系列动作后,降旗仪式结束,护卫队又迈着整齐的步伐护送国旗回天安门城楼。此时,太阳西落,天安门霓虹闪亮,一片辉煌。

⑩“嗯,因为我们是这个国家的人,所以要和国旗合影。但是现在旗降下来了,我们没有办法拍照了。可可说。我说:当然有办法,你真想和国旗合影?

嗯。可可点头。我也想。以以一直很用心地听我和可可说话,这时兴奋地扯了我一下。

⑫“好。那我们明天来看升旗好不好?升旗的时候,还有仪仗队,还会奏国歌呢,比刚才还要好看。看完升旗,我们就可以和国旗合影了。

⑬“好啊!

⑭“那我们凌晨3点就要起床,4点半前要赶到这里来,还要排很久的队,很辛苦哟,你们会不会变卦?

⑮“不会!小兄妹俩齐声响亮地喊了一声。

热泪一下子涌上我的眼眶。我躬身张开手臂把他们揽入怀中,在他们的额上亲了又亲。我知道,这一刻,我已把一颗爱的种子植入孩子们那幼小的心灵,那是一颗大爱的种子。

1.阅读文章,说说题目有什么好处。
2.文章中间穿插大校和国旗合影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4.校刊《筑梦》设有“新荷初绽”“榜样如灯”“强国有我”等栏目,本文适合放在哪个栏目?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2024-01-27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有一位女作家,她走过全球73个国家,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她曾说:“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好的旅行,会让人在某个时刻,狂喜、悲伤、在感动袭来时滴下泪来,那是灵魂蜕变的一刻。”让我们跟着她开启一场心灵之旅——

苏武在何处牧羊

毕淑敏


坐船拜谒贝加尔湖,导游是个俄罗斯小伙子,30岁,名叫万尼亚。
契诃夫曾写道:“贝加尔湖异常美丽,难怪西伯利亚人不称它为湖,而称之为海。湖水清澈透明,透过水面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温柔、碧绿的水色令人赏心悦目,岸上群山连绵,森林覆盖。”
万尼亚从船舷摘下一个水桶,把桶抛向湖面,荡起绳子,小桶一个筋斗扣进湖中,盛满水后被揪得蹦跳起来。万尼亚举着滴滴答答落着水珠的小桶对大家说:“请,喝吧。”
我们说:“就这样喝?”
万尼亚说,贝加尔湖中心的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非常洁净。在盛夏,水温也只有3摄氏度,冰镇的矿泉水。
我们一仰脖,咕咚咕咚喝下去,果真甘美如泉。
船舷边,万尼亚说:“很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中国人似乎对贝加尔湖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这是为什么?”
我说:“你知道我们汉代的苏武吗?”
他说:“知道。”万尼亚手搭凉棚看着天边,蓝色的眸子里映出天空的流云。他说:“你们的苏武,当年在这里的哪个地方牧过羊呢!”
★大地苍凉,湖水澄澈。看着湖底的水草,会产生一种错觉,想起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海面像最蓝最蓝的矢车菊花瓣,在这晶莹剔透的水底,一定隐藏着另外一个世界。盛夏时分,正是这里最好的季节。一过了9月,严寒就奔驰咆哮而来,湖畔气温降到0摄氏度,山峰和盆地约为零下30摄氏度。巨大的气压差形成强大的风暴——贝加尔季风,搅得周天寒彻。冬天,更是锥心刺骨的寒冷。当地人说,温度可达零下50摄氏度,走到外面猛吸一口气,你就变成一个医学家,对呼吸系统如何分布有了最切身的了解。你知道所有的气管走向,每一个肺泡都变成冰珠。贝加尔湖面更是整块巨冰,把万物间的每一丝暖气都吸入脏腑,镇守着无边无际的银白。
苏武是汉朝使节,出使匈奴。匈奴游说苏武背叛,软硬兼施都没有用,就把他流放到北海。单于对苏武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苏武牧羊的“北海”并非大海,就是我们脚下的这个贝加尔湖。在苦难恶劣的气候下,苏武呆了19年。
⑫ 苏武每天拿着使节棒放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棒上的毛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19年之后,苏武才回到汉朝,受到热烈欢迎。据说苏武回国后,一直保持着吃羊肉棒骨喝羊肉汤的习惯,不知道是不是这种吃法的好处,受尽磨难的苏武竟活到了80多岁。
万尼亚指着一方草木丰美的谷地说:“苏武可能就曾在那里牧羊。”我说:“苏武一定在湖边最高的山上牧羊,怀里抱着公羊,不是为了生仔,而是为了取暖。”摩挲着手中的使节棒,饮雪吞毡,眺望家乡。
航行至贝加尔湖深处,万尼亚兴奋地拿出几个小戈比,发给一人一枚。我们问:“干什么用呢?”
⑮  万尼亚说:“看我的。”说着,一扬胳膊,把戈比投向幽远的湖水。他说:“把硬币交给贝加尔湖,然后许一个愿,不要讲出声,就放在心里。贝加尔湖会听到的,它会帮助你实现愿望,很灵的。”
我们感谢他的好意,依次把手中的戈比投向贝加尔湖。硬币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边缘如切割圆木的轮锯,切开贝加尔水晶般的湖面,缓缓降入。贝加尔湖的水非常清澈,据说可以透视到水下40米深的地方。那枚褐红色硬币在碧绿的水草中悄然飘荡,衬着垩白色的湖底岩石,宛如就要谢幕的小舞蹈家。
⑰ 我有一个愿望,贝加尔湖知道。

(选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毕淑敏散文作品精选集》)


【散文•标题】
1.请你阅读两位同学关于文章标题的讨论,补充小文的话。
小语:这篇文章是游记散文,我认为把标题改为《贝加尔湖之旅》更加合适。
小文:我不这样认为,《苏武在何处牧羊》这个标题更好,因为:                
【散文•语言】
2.毕淑敏的文风安静而淳朴,读者在不经意间就会被她“大象无形”的自然气质所陶染。请你自选角度赏析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贝加尔湖面更是整块巨冰。把万物间的每一丝暖气都吸入脏腑,镇守着无边无际的银白。
②摩挲着手中的使节棒,饮雪吞毡,眺望家乡。
【散文•构思】
3.在阅读时,小文发现画★处的段落用大量笔墨写了贝加尔湖的景物,过于累赘,请你回答能否删去,并说说理由。
【散文•感悟】
4.歌手李健在歌曲中这样唱道:“你清澈又神秘,在贝加尔湖畔。”无数人在那里许下愿望。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作者的愿望是什么。
2024-03-20更新 | 3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岁的少年向往百草园

刘庆邦

①第一次去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我还是一个刚满15周岁的农村少年。去绍兴的具体日期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大致的时间,是公历1967年的元旦之后,农历羊年的春节之前。

②我的家乡在中原腹地,先去湖南看了坐落在韶山冲的毛泽东故居,之后在湘潭过的新年,接着扒火车去了南昌。下一站,我就来到了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

③到杭州看什么?在没到杭州之前我就听说过,杭州有西湖、断桥,有钱塘江、六和塔,还有灵隐寺、岳飞庙等等,风景名胜数不胜数。但这些都不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或者说都不是我的首选。那么,我首选的地方是哪里呢?说出来也许有的朋友不相信,我的首选之地是离杭州不太远的绍兴的百草园。

④为什么一心一意要去百草园看看呢?在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文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所写到的百草园里,有树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绿有红,有鸟有蜂,内容十分丰富,美好。鲁迅先生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似乎也成了我们的乐园,精神乐园。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讲得声情并茂,对百草园十分神往。他说他很想去百草园看看,这辈子恐怕是没有机会了。哪个同学若有机会,他希望一定要替他去看看百草园。基于这些根深蒂固的原因,我既然来到了杭州,就一定要到绍兴的百草园看一看,如果不去看百草园,来杭州跟白跑一趟差不多。

⑤我向服务人员打听得知,从杭州到绍兴有一百二十多华里,既没有火车可乘坐,卖票的公共汽车也很少,要去绍兴,只能是步行。步行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难事。我一开始组织的就是徒步长征队,我们打着红旗,从家乡的学校出发南下,穿过大别山,一直走到了武汉。我还听说,从杭州到绍兴,虽没有客运列车,却有一条运货的铁路通往绍兴。于是,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着星光,沿着两道铁轨之间的枕木,快步向绍兴进发。

⑥我没有别的同伴,我的长征队伍到武汉就走散了,从武汉再往前,就剩下我孤身一人。我身上没带什么东西,只背了一只跟当过兵的堂哥借来的黄色军挎包。挎包里装着折叠起来的长征队的旗帜,还有一本包了红塑料皮的袖珍毛主席语录本,语录本里夹着学校给我们开的介绍信。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半路没有停下来,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我完全能够回忆起我当时的样子,刺棱着头发,风尘仆仆,在向着既定的目标孤独前进。我不是去地里扒红薯,也不是去地里撵兔子,而是怀着一种景仰的心情,为了一个精神性的目的,饿着肚皮,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

⑦到了,在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的时候,我下了铁路,来到河网纵横、到处闪耀着明水的绍兴。我走上了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铺在一条长河中间,两边都是宽阔的水面,石板路不宽也不高,离水面很近,跟水面几乎是持平的,一弯腰就能撩起一把水。水里有行船,是那种两头尖尖的小船。离我较近的一只船,跟我的行进是同一个方向。划船的人头上戴一顶旧毡帽,他手里划着一支桨,脚上蹬着一支桨,借助双桨,竟比我走得还快。我想,这位划船人或许就是鲁迅家的亲戚,我加快速度,毫不放松地跟定他。当天晚上,因鲁迅故居已经关门,我没能看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只能就近找个接待站住下来。

⑧到绍兴的第二天上午,我如愿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百草园。冬日的百草园显得有些荒芜和萧条,除了墙边立着一些落尽叶子的树木,墙头爬着一些枯藤,整个园子里别说百草了,连一棵绿草都看不到。但远道而来的少年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根据蓝本,他不仅可以在想象中把百草园的情景复原,或许比原本的百草园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动人。

⑨跨过一条小河,走过一座石桥,我当然也看了河边的三味书屋。比起百草园来,我不那么喜欢三味书屋。这可能与鲁迅先生的态度有关。我从鲁迅先生的态度里感觉出来,他对三味书屋也不是很喜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

⑩在1972年,我21岁那年,当矿工之余,竟然写起小说来。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连续写小说写到2001年,也就是在我50岁那年,我的短篇小说《鞋》竟有幸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当年的9月22日,在鲁迅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我去绍兴领了奖。颁奖大会之后,在组委会的安排下,我和所有的获奖者一起,参观了鲁迅故居,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35年后,重访百草园,我难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对百草园说:百草园,我又来了,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吗?

⑪第三次看百草园是在2004年夏天。那年,我偕妻子在杭州的中国作家之家小住,我们一块儿去绍兴看了鲁迅故居后面的百草园,还看了三味书屋。

⑫第四次看百草园,就到了2021年的秋天 ,纪念鲁迅先生诞生140周年之际。在百草园里,我看到园中放置了一块未经雕琢的大石头,上面镌刻着鲁迅先生手书的绿色字体的“百草园”。

⑬我不知何时能再来百草园。

(选自2021年10月21日《文汇报》,有改动)

1.百草园在作者和鲁迅笔下的景象和心中的地位有何不同?请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本文相关内容回答。
2.写去绍兴的百草园,为何要提及杭州?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半路没有停下来,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
(1)“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能否换成“从夜里走到第二天中午”?
(2)请分析“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的表达效果。
4.读完文章后,有同学认为把“十五岁的我向往百草园”改为“十五岁的我寻访百草园”更符合文意。你同意该同学的说法吗?为什么?
5.关于文章结尾,有同学认为可以删去后面三段(第11、12、13段)。你同意吗?请说说理由。
2022-07-22更新 | 2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