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2140503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爱的尊严

王永光

将近五一小长假,来银行取钱的人挤满了大厅,一个接一个取钱、存钱、转账的,忙得我头都要大了。这天快中午的时候,一个30岁左右民工模样的男人在被我叫了号以后凑上来,一个20多岁的女人也紧跟过来。我生气地脸一黑喝道:排队,叫了号再过来。可是那女人还是没有回转的意思,民工兄弟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们一起的。

他把银行卡递进来说:取点零花儿。我一下子就急了:取小额到外面自动取款机上去取!他一脸难为情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取吧,排了半天队了。

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可那民工兄弟还是坚持在窗口取。天!我服了。没奈何,我只好把银行卡接了过来,没好气地说:取多少?

民工兄弟说:看看里面还有多少钱。

在密码提醒后,他输入了密码,我的脸一下子绿了……

怪不得他非要坚持在这里取,因为那卡上的钱在自动取款机上根本就取不出来。我有些嘲笑地说:还有376角——我故意把声音拉得很长,大厅里的所有人应该都听得倍儿清楚。

只见民工兄弟脸一红:那……那就取30吧。

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

这时中午替班的来了,我交了班以后,匆忙去了街对面的一家面馆,因为我早就饿坏了。

可是我走进店里,却发现那民工兄弟和他的女人也在里面,女人的面前摆着刚刚盛好的一大碗担担面,而男人的面前则是一碗亮亮的白开水……

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民工兄弟见我走了进来,一下子红了脸,向里面转了一下头,大概是因为刚才在银行里的窘态,有些害羞。

我也忙知趣地快走几步来到吧台对老板娘说:来一小碗担担面,打包带走。在等面的几分钟里,我听见民工兄弟低声对女人说:吃吧,你吃点吧!不为自个儿,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声音里明显带着哀求。我侧眼一看才发现女人是个孕妇。我知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把攒的钱借给刘三儿,可人家刘三儿他爹在医院里等着救命呢,你叫我说个啥?本以为头过年老板还能给咱发两千,谁知道工地被质监局查封。吃吧。吃了这碗饭,咱就回家,搭大志的货车走……

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真不该那么对他。

我拿了面,塞给老板娘15元钱,小声对她说:再给西边最北头那张桌子上碗面,我结账!我老家一个兄弟。然后快步跑出了面馆。

我不想当面说清,是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地施舍,而是必须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然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

1.请从文中找出“我”面对民工夫妇情感变化的词语。
____________→嘲笑→____________→感动
2.指出下了句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并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2)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
3.结合语境,说说第⑫段中“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的原因。
4.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是谁?请结合选文说说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雪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大,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已经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仲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偶遇老太太画像被发现老太太画花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我两眼。
4.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2019-04-22更新 | 2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节日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给我的花儿。那一枝花儿,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儿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送几本给我,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等秧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哩。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我的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叠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1.本文围绕“父亲的节日”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至少写3件)
2.第②段与第⑥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
3.第⑨⑩段中“父亲”“开心”“欢喜”的原因是什么?
4.文末画线句“沉默了好一阵子”中“沉默”体现出“我”怎样的心理?
5.结合一个具体语句简析人物描写的作用。
2023-02-16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妈妈没有“朋友圈”》,回答问题。

妈妈没有“朋友圈”

①儿时,我特羡慕玩伴们,他们的妈妈,个个能说会道,善于交际,家中也因此常来客人,每每必杀鸡割肉,桌上好菜鲜汤不断。而我们家则冷冷清清,日日素菜上桌。

②与她们相比,我的妈妈不善言辞,更不善与人交往,她极少去串门,也无人来我家做客,妈妈既没“朋友圈”,更无好的人缘。

③妈妈整日像个“独行侠”,穿梭于田间、地头、山边、溪旁……风雨不改。回到家中,又围着灶台、猪圈、鸡笼转,脚步匆忙。晚上还会独自在灯下做着针线活,日复一日。

④待到农闲时,别的妇女都闲坐下来娱乐:打打牌,嗑嗑瓜子,唠唠家常。一则身心彻底放空,二则增进彼此情感。唯独妈妈不肯加入其中。她要去窑厂贩运陶罐,将柴挑到镇上换钱,熬糖稀卖钱……她忙得连娘家都少回。也许外人会觉得她不爱搭理人,很孤僻。

⑤“您看谁谁他妈,整天到处闲逛,结交朋友,您就不能和大家走动走动?”有时,我也会抱怨妈妈。她则平静地回应:“我没她们闲呀,等把你们拉扯大了,我再去结交朋友。”

⑥妈妈就这样一个人忙碌着,直到我们被拉扯大。

⑦我们大了,妈妈老了。她离开自己熟悉的乡下,来到陌生的城里,帮我们带孩子。

⑧我怕妈妈不适应城市生活,平日里孤独寂寞,交代她在小区里要多结交朋友,尤其是同一栋楼的邻居,以后遇到事也好有人帮助。

⑨可妈妈依然是个“独行侠”。拾荒,捡垃圾,成了她每天的新工作。她去车库里、楼道里,甚至楼下垃圾桶旁捡拾垃圾。小区里还有其他几个捡废品的老人,母亲每天都要难他们进行“暗战”,斗智斗勇。有时赢,拔了头筹;有时晚了一步,被人捷足先登,她将废品放在楼道里,常遭住户们的白眼。母亲在城里,不但没交到朋友,反而结了“敌人”。

⑩起初,我反对她去捡卖废品:“您不能待在废品的世界里,要多与人交流,小区里有打牌、跳广场舞的,你也加入他们的‘朋友圈’,跟他们交朋友啊。”

妈妈却说:“忙惯了,闲不住,我到城里也不会干别的,捡废品还能换几个钱,贴补贴补家用。再说了,谁愿意跟我这个七十多岁的乡下老太太做朋友呢?”

我说:“多交朋友,能防止老年痴呆,延年益寿。”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说:“如果我得老年痴呆了,可不愿意成为你们的累赘,就把我送回乡下吧。在老家,我走不丢。”

我愣了,一时不知如何回应。觉察到气氛有些尴尬,妈妈又说:“我在这边也是有朋友的,你看我手机里都存着他们的号码——收纸盒的,收衣服的,还有收废旧电器的……”妈妈戴上老花眼镜,拿着地的老人手机,一个个翻给我看。

我鼻子一酸,突然心疼起妈妈来,父亲很早便过世,是她带着孩子们从那些艰苦的日子里走来。作为寡母的她,每天忙于挣钱养家,还要供我们读书上学,后来我们兄妹三个都读了大学,这当时在全镇都是少有的。儿时的我们,虽未吃到好的,穿得光鲜,但精神世界却得到了最好的滋养。

妈妈一生为儿女忍苦耐劳,负重而行,放弃了交友和休闲,一头扎进忙碌中,将自己“孤立”起来,暗自消化掉外界对她不公的评价,将无人分担的担子,左肩换右肩。想到这里,我有些难过,但转念一想,妈妈其实也有“朋友圈”,乡下的山野田地、鸡鸭、陶罐,城里的废品、旧物……不都是她为了孩子们而心甘情愿主动结交的朋友吗?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妈妈现在最好的朋友应该是地一手拉扯大的儿女,是离她最近的我。我早该想到儿女才是妈妈最重要的“朋友圈”,是她一生的置顶啊!

1.“妈妈一生为儿女忍苦耐劳,负重而行。”这在文中是通过以下事例体现出来的,请将下列横线上内容补充完整。
整日在田间、地头、山边、溪旁做农活。→回家围着灶台、猪圈转,晚上做针线活。→①________→②________
2.文章标题是“妈妈没有‘朋友圈’”,最后一段用两个“其实”表达了作者对妈妈“朋友圈”的深层理解。请谈谈你的认识。
3.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人事难料啊,妈妈,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还记得吗?1957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七十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节选自袁隆平院士写给去世母亲的一封信《妈妈,稻子熟了》)


(1)两篇文章中两位母亲都有过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经历,不同点是什么?
(2)两位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有哪些相同之处?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
2021-07-05更新 | 2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