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21465458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石榴花开

纪明涛

①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神清气爽。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

②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

③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

④记不清楚是哪一年,母亲在院子里栽下了一棵石榴树。依稀听母亲说,那棵石榴树是从二姨家移栽过来的。刚栽种的时候,它只有大拇指般粗细,起初我没怎么关注过它。直到几年后,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怒放,秋后果实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大快朵颐的美味,那棵石榴树才走进我清晰的记忆里。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⑤石榴树很容易培植,母亲每年都通过压枝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母亲总是把幼苗慷慨相赠。石榴树的成长少不了母亲的精心呵护,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石榴树的躯干已有碗口那么粗,扭转着树干向上攀援着,斑斑驳驳,疙疙瘩瘩,仿佛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每次看到那棵石榴树,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母亲劳作的身影。母亲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操持着农活和家务,日复一日地为家庭付出,从无怨言。石榴树的品格,不正像我的母亲吗?没有奢华的外表,却勤勤恳恳,甘于奉献。

⑥农历五月,是石榴花盛开的时节,故五月又称“榴月”。盛开的石榴花将静谧的小庭院映衬得热闹缤纷。石榴花的花期比较长,但若是遇到较大的风吹拂,花瓣便纷纷落下,落在地上像是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爽萦绕在心头。

⑦等到了盛夏,如伞一般的树冠下,更是成了乘凉休憩的好地方。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在石榴树下摆上吃饭的方桌,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四周,迎着东南吹来的凉风,边吃饭边聊天,好不惬意。晚饭后,母亲在树下做一些诸如纳新鞋底之类的针线活,有时也会给我讲岳飞、海瑞的故事,教一些做人的道理。到10月份,是石榴的收获时节,细心的母亲总是按成熟的先后顺序采摘。有时候,摘得晚了,一些石榴就会裂开口子,露出鲜红的石榴籽,引得众多鸟儿争食。母亲把采摘下来的石榴保存得特别仔细,先是将石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待石榴皮的水分蒸发后,在干燥的石榴外面包上一层纸,然后放在透气的纸箱里,等到春节期间拿出来招待客人。

⑧“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此刻,眼前的石榴花活泼、灵动,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又像一片红艳艳的晚霞,充满生机,热烈热闹。氤氲的空气中还飘来艾草的清香,仔细一看,原来花园的主人还栽种了一片艾草。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艾草与端午是最为相宜的。闻着艾草的清香,徜徉在石榴树荫里,我感到这个初夏的清晨是如此美好。老屋、古巷、石板路、石榴花,在今天的都市里似乎很难找到了,而眼前的这几株石榴树,浓缩了故乡的远影,浓缩了我儿时的记忆与快乐,也浓缩了我对故乡依依不舍的思念。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25日有删改)

1.选文第③段有什么作用?
2.请对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盛开的石榴花将静谧的小庭院映衬得热闹缤纷。
3.选文第⑤段作者为什么会觉得石榴树像自己的母亲呢?这是哪种写作方法?
4.选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知识点】 其他当代作家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同执着前行

①漫漫人生路,我们会遇到各种考验、各种磨难,而获得成功和实现梦想需要我们的坚持,坚定梦想,同执着前行,照亮前方的路。

②同执着前行,照亮求学之路。学习是一个持续坚持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学习需要坚持和耐心。谢觉哉云:“万事从来贵有恒。”明初文学家宋濂为了学习知识,不顾路途的遥远,去百里之外的地方向前辈请教。烈日挡不住他,风雨阻止不了他,斥责打骂也无法使他退却。他心中只想着学习,执着干对知识的渴求,便感觉不到什么是苦什么是累。漫漫求学路,宋濂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孜孜不倦,最终成为明代著名的大学士。

③同执着前行,照亮事业成功之路。凡成大器者,必有志。只有心中有梦想,为了梦想执着前行,才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巴尔扎克曾说:“经历磨难,而仍旧坚持下去,才是奋斗者的本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他潜心修史,遭受宫刑之辱后也不改其志,忍辱负重,日复一日复一地翻阅着前人记载的史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将其整理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十三载春秋,桌上的灯花燃了又落,落了又燃,若没有他的执着坚持,怎会有《史记》两千余经久不衰的传奇?

④然而,仍有许多人在经历磨难考验时不能够执着前行,荷兰画家梵·高,其在世时没有人理解他的作品,懂他的艺术。在世人的冷眼嘲讽下,他没有执着投入艺术创作,而是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假若他能向着自己的艺术执着前行,他将会给世人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放弃了执着,留给后人,也留给自己一个永远的遗憾。

⑤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那么,这放弃与坚持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呢?我想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无不是在求索路上不畏艰辛执着前行的勇士。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克服一切阻力,与执着同行,才能在前进的路上勇往直前,一路高歌。

⑥让我们沿着成功者的足迹前行,向成功的大门迈进!

1.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简要分析选文第③④段的论证思路。
3.下列对本语段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活到老学到老”,学习需要坚持和耐心。
B.只有心中有梦想,为了梦想执着前行,才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C.人生中,经历磨难、考验时,我们要执着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D.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2020-01-30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留住野草,城市才能绿起来

李皓

①“绿色城市”应指两方面,一是城市看上去草木葱绿,二是城市能提供清洁的空气与干净的饮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城市绿地要有草本植物的覆盖。如果草本植物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天然植被,俗称“野草”,就能体现出该城市的绿化方式已有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②为什么留住野草有利净化城市的空气?这是因为,空气中的尘颗粒有很大部分来自绿地裸土。而野草大多具有发达的根系,它们不必浇水就能生长繁茂,有些因具有耐阴性,在树下也能存活。所以,只要不拔草,野草的根系能像网一样将土壤颗粒固定住,绿地就不会扬尘了。

③利用野草绿化城市的另一优点是管理简单并且景观好。对草地的维护每年只需做几次修剪。因野草地中的野花能顺应时节开放,一年四季使城市绿地呈现不同的色彩,这常常会使人们流连忘返。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让野草绿化城市的做法已广泛采用。

④利用野草绿化城市还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不必浇灌就能减少绿地耗水。野草根粗而长,能在土壤中钻出多条通道,下雨时,雨水能顺着这些根流入地下,补充地下水。笔者观察到,下大雨时,长满野草的绿地中几乎不见积水,而人工铺设的草皮地却会出现雨水滞留地表的现象。这说明野草地吸收雨水的能力比草皮地强。

⑤近年来,我国城市增加了树木的种植量,这本是件好事,但许多新栽的树木下面都是裸土,这增加了城市扬尘。让树下土壤不再裸露的简单方法就是让野草生长起来。在春、夏、秋三季,只要下雨,野花、野草都能自然生长。

⑥大自然的草地本身就是由野草、野花组成的。当城市绿地中能出现自由生长的野花、野草时,这个城市就离“绿色城市”的梦想很近了。

1.请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中“绿”的含义。
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大多”为什么不能删除?
4.某市绿化部门的刘科长将组织民工把树木下面的野草拔掉,请你运用本文的知识,有礼貌的劝说刘科长放弃这一计划。
2019-11-23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贫困户王大铜

李晓

①这名字听起来好沉,我说的是王大铜。

②王大铜是我联系的扶贫户。

③王大铜所在的村子,与我的单位相隔30多公里。沿着崎岖山路前行,看到一个耷拉在山坳下的土房,那就是王大铜的家,屋后,是黑压压的松柏树。

④他的家,土墙的裂缝里露出了竹篾,檩子上披盖着破旧的青瓦。床铺上潮湿的被子发出一股霉味,灶房里一口铁锅紧挨着一口铝锅。王大铜说,灶是连通灶,烧柴火时,铁锅煮猪食,铝锅煮饭。

⑤王大铜喂了一头猪,屋后坡地里种着蔬菜,插在地里的竹竿上牵起了四季豆、豇豆、丝瓜、南瓜之类的藤藤蔓蔓。松树林里,有几座瘦弱土坟,王大铜指着土坟说:“这有我父母,还有两个哥哥王大金、王大银。我老汉儿取这名,是希望我们不缺钱,身子骨还要硬。”

⑥70岁的王大铜其实长得虎背熊腰,只是背有些佝偻,那是一辈子在泥土里求食铸成的姿势。他的建档立卡资料上致贫原因是缺乏劳动力,对此他有些不认同,他说:“我劳动力不错,现在还能挑着100多斤担子走10多里山路呢。”

⑦根据他家情况,政府在他家老屋旁建了30多平方米的青砖小房,接通了自来水,配置了电视机。搬家那天,王大铜盛情挽留我吃饭。吃饭时,他边喝酒边往我碗里不停地夹菜,还跟我摆起了家事。

⑧一辈子独身的王大铜,有个24岁的女儿小英,17岁出门打工,现在湖南成了家。这些年,女儿只回来过一次,住了两天给他留下300块钱就走了。女儿是王大铜在屋后山包上捡来的,当时才出生不久,襁褓里写着孩子出生日期,王大铜既当爹又当娘,终于把孩子拉扯大。女儿15岁时,王大铜告诉了她的身世,女儿出奇地平静,不过从那以后,女儿不再喊他“爸爸”,改叫他“老汉儿”。

⑨后来一天,一个走路呈罗圈腿的男人来到王大铜家,说小英是他女儿。女儿回来,王大铜指着男人对女儿平静地说:“小英,他是你亲爸,你跟他回去吧。”女儿对那男人吼:“你滚!”那男人灰溜溜地走了。

⑩我安慰王大铜:“大铜啊,她还是你的女儿。”王大铜说:“我不奢求什么,只希望她过得好。”

我加了小英的微信,经反复沟通,终于消融了小英冰封已久的心门,同意给王大铜打电话。我赶去王大铜家,拨通了小英的电话,王大铜走到一旁与小英讲电话。他回来时,我见他鼻翼上挂着泪,但沟壑纵横的脸。上绽开了一朵太阳花。王大铜一把抓住我,激动地说:“小英喊我爸爸了,还说今年春节回来。”

王大铜带我到屋后山包上,指着棵树说:“就是这,当年我就是在这捡到的小英。我没有娃,把她当成自己亲骨肉养,有一次小英想吃肉,我追赶一只野兔,险些跌下山谷……”

一天上午,我接到一个电话:“李干部,我是王大铜,我在你家楼下,你下来一下。”我到楼下,王大铜是借保安手机给我打的电话。王大铜一把拉过我,指着一个尼龙口袋说:“那里头是两只土鸡,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我顿时难堪起来,王大铜带着命令的语气说:“李干部,你要收下,你要同群众打成一片。”

中午,我留王大铜吃饭,并同他商量,如何根据他的情况脱贫。王大铜说:“我身子骨还硬朗,可以种粮食,种蔬菜。”我说:“单种粮食、蔬菜,想脱贫很难,现在城里人都重视养生,你可以养土鸡土鸭,销售包我身上。”王大铜点头说:“你这个主意要得。”送他上车时,我悄悄在他口袋里塞了500元钱。

秋收时节,我又去王大铜家。从山上俯瞰,山腰田园里,风吹金黄稻浪,我扩胸,深呼吸来自大地的沉香,感觉胸腔里颤动的肺叶与山上枝叶连成一片轻舞飞扬。

他刚从镇上铁匠铺里磨了镰刀回来,准备开镰收割稻谷。房前树林里,上百只鸡鸭低头踱步,悠然觅食。王大铜说,他听取了我的建议,趁自己还能动,多养殖点鸡鸭出售。

我拍了几张图片配上文字发了朋友圈,很快,预约购买土鸡土鸭的朋友纷纷来电询问,到了销售季,王大铜的土鸡土鸭几乎一抢而光。我见他数一次钱,就忍不住在脑袋上摸一把,不过他头上头发流失得没几根了。边数钱边喃喃自语;“国家政策真好!对我这70多岁的人,还来帮我脱贫,今后我得把日子好好过下去……”

王大铜年纪与我母亲差不多,我本该喊他“王叔”,与他认识交往后,我直接叫他名字,我感觉我体内与他贯通了什么。或许,是大山里蒸腾缭绕的地气;或许,是大山里某种朴素的品质,草木一样,簇在我心上。

(选自《特别关注》有删改)

1.阅读全文,你认为王大铜致贫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结合选文,简述你对第①段中“这名字听起来好沉”这句话的理解。
3.文章第⑨自然段画线句子“王大铜指着男人对女儿平静地说”,那时的王大铜是真的平静吗?为什么?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王大铜的形象。
2021-07-20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