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非连续性文本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 题号:21552370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士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是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以上材料引自互联网)

1.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3.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你同意哪一种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知识点】 非连续性文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一直存在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面对质疑,中国人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不断实现新突破,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质量越来越好、结构更加合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从2012至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已连续9年超过60000万吨。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过去我们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近14亿人吃不完。”《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的自给率达到98.75%,中国以仅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22%的人口,并能向许多南半球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其他粮食解决方案,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抵御突发事件冲击提供了坚实保障。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材料二】

中国人碗里装的主要是中国粮,靠的就是中国的种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能否掌握种子的选育技术,能否把优质品种推广到田间地头,关乎一国的粮食安全和百姓能否吃饱饭。目前,我国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部为自主品种,玉米自主品种占85%以上、蔬菜占87%以上,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先后启动超级稻项目,但均未获得真正成功。我国后来居上,于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育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2014年10月10日,农业部通报,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四期超级稻百亩方亩产超过1000公斤,创造了1026.7公斤的新记录。有媒体称袁隆平的超级稻装满农民“粮仓”,袁隆平院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袁老已经离去,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们一定会一直努力,不断“创造”出产量越来越高的超级稻,并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育种专家们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利用我国优质种质资源,培育出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一批国际领先的革命性品种,推动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了5至6次,每次更新都增产10%以上。在广袤农田里,他们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人类粮食生产的新高度。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和品种:袁隆平和超级杂交水稻、李振声和远缘杂交小麦、李登海和紧凑型杂交玉米……

【材料三】

如今,我国已迈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这得益于我国重视提高农业种植、收获等方面的科技含量。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的27%,提高到2018年的58.3%。

我国有近一半的耕地在非灌区,由于资源性缺水严重,西北旱作农业区饱受干旱困扰。但该区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而且降水期和秋粮作物生长期同步,这里采用旱地覆膜双垄沟播技术,充分挖掘了西北旱作农业的潜力,打造了我国粮食生产新的增长极。

我国在病虫害防控方面经验丰富,有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专业的统防统治队伍、实用的各类植保器械,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以今年为例,全国小麦赤霉病防控面积同比增加28%,发病面积同比减少68%,为小麦增产赢得了主动。

我国还是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拖拉机和收获机数量遥遥领先。近年的“三夏”,全国有1万多个农机作业服务队抢收抢种。河北邢台清河县小麦开镰,400多台联合收割机在不同区域展开作业。据了解,全县共播种小麦29万亩,一周时间即可收获完毕。如果天气晴好,全国3.4亿亩冬小麦只需两周就能基本收完。如今,带有计亩测产功能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带有漏播监控功能的高速玉米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越来越多地得以应用。


(1)从材料一的文字和图表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是怎样的?
(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粮食的自主品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B.日本杂交水稻实验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借鉴中国的经验。
C.我国培育的一批批国际领先的谷物品种,多次创造人类粮食生产的新高度。
(3)根据以上文本内容,你认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2022-07-29更新 | 1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各题。
【文本一】

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①知物由学,学习对青少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才能为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知识基础。

②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习可以增智长才、厚德明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习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它扩大了人的精神空间与思想容量,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境界更加升华,心灵更加纯洁。所有的知识、智慧、才干、本领都是通过勤奋学习得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③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少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少年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任何一个创新创造,都需要更多的知识去支撑。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不断磨砺中总结出来的成长经验。学习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在成长之路上,总会有许多困惑、许多烦恼、许多选择。当面临人生困惑的时候,用学习去启迪智慧、找寻答案。只有学习,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④我们要胸怀使命去学习。把学习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以一个更远大的目标来激励自己。要通过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要带着思考去学习。学而不思则罔”“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习的要义,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更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满足于获取碎片化的知识,而要追求知识的本真与整体。在学习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善于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才能获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学习一定要持有恒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不是一时兴起,必须成为一种习惯,要认真地加以培养。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碎片化阅读和短视频浏览极为方便的当下,学习要有一股持之以恒的韧劲,远离浮躁、宁静致远,不走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捷径,才能从持续的学习中获益。

⑤恰是一生好年华,正是发奋学习时。青少年时期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勤奋学习,塑造优秀的人格,练就过硬的本领和才干,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广大青年把勤奋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和态度,作为探索未知世界的一把钥匙,就能让学习的灯塔始终照亮人生前行的道路。

(作者廉思《人民日报》2021年12月9日)


【文本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出荀子《劝学篇》。跬步用来形容十分微小的距离。古人将人在行走时抬起一次脚称为,抬起两次脚称为,因此跬为半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去积累脚下一步半步的距离,就不可能行至千里之外。相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而言,荀子的理论更注重后天教化对人的影响,提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即想成为有修为的君子、圣人,就必须通过后天的不断积累,才有可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孔子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诸如学而时习之这样的观点,强调不断积累与勤奋学习。

(作者:黄竞欧。《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0日)

1.下面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强调自觉加强学习,多读有字之书要积累厚实的学识基础,多读无字之书要接触、认识社会生活、研究、把握实际,不断增强本领。
B.第⑤段论述青少年正是发奋学习,苦练本领、增长才干、塑造优秀人格的黄金时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勤奋学习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
C.文本二荀子否定孟子的“性善论”,强调后天努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如果不去积累脚下一步半步的距离,就不可能行至千里之外。
D.两则文本论述学习不能走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捷径,必须经历点点滴滴、扎扎实实的积累过程,从不断积累与勤奋学习中获益。
2.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结合两则文本探究,两文论述角度和主要观点各有什么不同?
2023-08-16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全国两会第一天,一份民进中央提交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的提案》备受关注。

数据显示,68%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感到“比较焦虑”“非常焦虑”。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解读说,九成以上班主任认为家校沟通存在问题,家长参与沟通积极性不高,家校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普遍存在焦虑情绪等,需要多方合力支持家庭教育。


材料二:

三大教育支柱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影响

教育类别
学段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幼儿园阶段80%15%5%
小学阶段70%20%10%
中学阶段40%30%30%
大学阶段10%30%60%


材料三:

“教育焦虑是社会焦虑在教育过程中的反映。心理失衡导致了焦虑,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动作变形。”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校长李建华说。

“教育焦虑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焦虑,是社会转型期无法回避的社会心理问题。社会竞争所形成的压力无可避免地流向教育,直接或间接地传导给了家长和孩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吴霓认为,家长的各种教育焦虑,一方面是源自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充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另一方面也与公众因优质教育资源竞争而产生的社会情绪相关。

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特殊国情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但这是一个阶段性问题,解决它不能完全靠学校,不能完全靠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完全靠立法,而是需要方方面面的统筹,才能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圈。

1.阅读材料二,从中提炼出关于家庭教育影响力的结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导性教育力量。
B.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强。
C.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D.家庭教育应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画线的句子的谓语是“提交”。
B.材料二运用了画图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数据说明三大教育支柱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影响。
C.材料三中画线的句子是并列复句,“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D.材料一中如果删去加点的词语“以上”,就改变了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3.请你就如何缓解家长教育焦虑情绪问题提出三条合理性的建议。
建议一:               建议二:               建议三:              
2020-10-02更新 | 1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