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9 题号:21693616
阅读散文,完成问题。

一季一动词

孙道荣

①总算又避过一暑。

②避这个字,用在夏天,恰如其分也。不是逃,逃这个字,显得仓皇,狼狈。再说,夏天的热,是渗透在每一粒空气里的,你往哪逃,也逃不了空气,它钻入你肺腑,或焦灼地依附在你的每一寸肌肤上,逃无可逃。也不是躲,夏天你可以躲在空调房,也可以躲在大楼的阴影或树阴之下,你躲得了一时,却躲不过一夏,只要你跨出门,只要阳光能伸手够得着你,暑气就能瞬间将你笼罩,降服。

③不逃,不躲,却可以避。避是回避,不与夏天正面交锋。避虽然也有躲的意思,却比躲从容一点,雅致一点,一闪身,一回转,避过了酷暑的锋芒,像个武林高手。避还有防的意思,斗也斗不过,逃也逃不了,但避一避,防一防,总还是可以的。在烈日下行走,你撑把遮阳伞,那就是防;你手搭个小凉棚在额眉上,那一巴掌的阴凉,也是防。

④去哪里避呢?可以去深山,老林里有千年的凉气,每一片树叶,都会帮助你吸纳一点暑气。也可以去水边,水能包容一切,也能打败一切,每一滴水,都是降温的良方。整天躲在空调房的人,不是避暑,在防空洞里铺块凉席,摇着芭蕉扇,哎,这是避暑。在我乡下老家,从老井里打一桶水,摆在凉床边,里面再放一只地里刚摘的西瓜,这也是避暑。哪有那么多的深山老林让你钻,哪能时时刻刻泡在水里?普通人有普通人的避暑大法,照样可以与暑一搏。

⑤与避暑大不同的,是访秋。秋是收获之季,没人躲之,避之,逃之。避了一夏,心里一定憋得紧,闷得慌,你去秋天的田间地头,城郊野外,走一走,看一看,到处都是果实。秋高气爽,秋在高处等你。访,首义是寻,寻一寻夏的去处,觅一觅秋的踪迹,找一找果实所在。访需带着诚意,怀有恭敬之心,秋才会将它的琼浆玉液,呈现给你。

⑥同样是访秋,有人访到的秋,是姹紫嫣红,万山红遍,硕果累累,也有人眼中是秋风瑟瑟,百花消杀,万物凋零,或喜或悲,其实都不是秋本来的样子。你经历了怎样的春天,度过了怎样的夏天,就会有怎样的秋天。我们访的不是秋,而是自己的过往和内心。

⑦那么,春天的动词又是什么?春天是用来踏的。踏这个字,是走,来来回回地走,是踩,一遍一遍地踩。春天,万物复苏,草木繁盛,到处绿油油,满目郁郁葱葱,一脚踩进青草地,也就是一脚踏进了春天。我小时候,最喜欢春天赤脚走路,脚板底踩在青草上,毛茸茸,痒酥酥,何其快意!既然是踏春,就别矜持地穿着鞋啦,无论是皮鞋,还是草鞋,脱了吧,光着脚丫子,你才能真正与春亲密地接触。

⑧踏春,实乃踏青。只有脚踩着了青,春天才会顺着你的脚丫子,钻进你的心里。别担心将小草踩坏了,一场春雨,就能将倒伏的小草们,重新搀扶起来。也别担心沾在脚丫子里的泥巴,它能让你也成为春天里的一株苗。踏这个字,还有亲临的意思,你折一朵花插在花瓶里,那不是春天,只有你将自己的身心整个踏进去,你也成为了春天的一草,一朵花,一棵苗,一点绿,你才算是这春天的一部分。

⑨踏春,避暑,访秋,一个动词,激活了一个季节。冬天呢?我乡下的奶奶说,又要过冬了。她用了“过”这个字。北方的人,到了冬天,像候鸟一样南下,过冬。朔风呼啸,大地白茫茫一片,一个过字,苍茫而无奈。不过,我奶奶还说了,过日子。日子就是一天天过的。冬天是一股一股的寒流,冬天是一场接一场的大雪,冬天是双手拢在袖筒里,掰着冻得通红的手指头,数过的日子。

⑩而过了冬天,就又是欣欣向荣的春天了。     

(选自《读者》2023年21期)


请你完成小语和小文的对话。
(1)小语:考考你,小文,文中对夏天为何用了“避暑”一词而不用“逃”或“躲”?小文:这个问题难不倒我!因为                     
(2)小文:轮到我考你啦!通常我们写四季都会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这篇文章却是按照夏、秋、春、冬的顺序写的。为什么呢?
小语:(思考片刻……)哦!我想大概是因为                     
(3)小文:我发现“只有脚踩着了青,春天才会顺着你的脚丫子,钻进你的心里”这句写得真好!(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4)小语:还有这句“在防空洞里铺块凉席,摇着芭蕉扇,哎,这是避暑”中“哎”这一语气词,表达了                     
(5)小文:文中“你经历了怎样的春天,度过了怎样的夏天,就会有怎样的秋天。我们访的不是秋,而是自己的过往和内心”这句,你读懂了吗?
小语:我是这样理解的: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陪父母看戏

刘玉新

①自从春晚走进了电视,就很少现场看戏了。

②那天夜晚,是个意外的惊喜。中央民族歌舞团来到了长阳,中央一级的歌舞剧团在清江演出并不多见。

③于是,我决定要陪父母看场戏。年近八旬的父母长年在地里劳作,少有机会现场亲眼看到这么高级别的歌舞表演。他们一听说,立马答应去看。

④当我们入座的时候,剧务人员正在调试灯光和音响,礼堂的楼上楼下很热闹。父母是第一次坐在这么好的礼堂看戏,看得出来,他们有些局促也有些紧张,戏还没开始,就生怕挡住了别人,很在意前后左右的议论。

⑤我心里明白,歌舞类的表演隔这么远,既看不清演员的长相,也看不清动作的细节,只能凭感觉看看舞蹈队形,听听演唱的歌声。

⑥现场看戏,或许找的就是这种感觉,舞台的感觉,色彩的感觉,声音的感觉,真实地让人觉得触摸到了节目的厚度、高度和宽度。

⑦这种感觉,我曾带着父母游览车溪的时候有过。在车溪看民俗表演,母亲一听就特别熟,不仅喜欢看,还时不时地跟着哼几句。那天,母亲算是又找到了年轻时在大队戏台上的感觉。几十年过去了,她没想到,当年的山歌小调如今还有人专门表演,那调门、那身姿、那行头比过去更好,舞台的背景更漂亮,加上现代化的声光色电,看一场演出就像是过年看大戏。

⑧为了找到感觉,我特意又带父亲参观了王家坝人民公社,从墙上的语录到食堂门口的记账黑板,从过道走到戏台子,父亲一边看一边点头,那是他曾经有过的生活。他看着我,虽然没多说话,但那意思分明告诉我,生活的积淀值得记忆,记忆的点滴需要回味。

⑨看着两个老人津津有味地看戏,我的思绪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小时候,我们常常追着赶着父母去看戏看电影。最小的一个,不是母亲从怀里朝上举着看,就是骑在父亲脖子上看,至于他们看没看,若干年后才懂得,他们看戏只是顶了个名。一大堆孩子,管了小的又怕丢了大的,一门心思都在孩子身上,哪还有精力去看台上究竟演了些什么呢?

⑩印象最深的是我六岁那年,资丘举办白求恩展览,其诱惑力不下于看戏,我死缠烂打要跟着父亲去,父亲没法子,只好连夜带着我赶路。人山人海,没地方坐下,更没地方睡觉。我几乎是被父亲拎着胳膊一路踮着脚小跑去的。一路所过,我看到的尽是别人的后脑壳和脚后跟,来回六十多里路,当我一头趴在自家堂屋的时候,我浑身的筋骨都散架了。

⑪现在,我们长大了,不再需要举着顶着了,也不会死缠烂打了,但父母也老了。来的路上,我们一人搀扶一个,不是他们已走不动,而是从小就传递给我们的一种爱意,自然而然地延续了下来。或许就像小时候举着托着我们看戏一样,搀扶成了一种亲近,搀扶成了一种守护,搀扶也成了一种感情上的无言交流。

⑫趁着台上换场的时候,我拧开矿泉水瓶盖,递到父母手中,解解渴,也驱驱热气。交谈中,父母都说节目好看,到底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表演,水平就是不一样,来得值!

⑬节目一个一个地演,我看到父母看得很专注,生怕漏掉一个细节。散场的时候,我们等别人都出了礼堂才退场。

⑭天空蔚蓝,一轮明月照得泉溪河的水面上波光点点。风拂过小桥,人走在上面,很凉爽很舒服。以后还有好戏看,我依然要带上父母,就像小时候回家伏在父母的肩背上,醉在月色里,醉在好戏里。

1.按照事件发展脉络,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          )——在礼堂陪父母看戏——(          )——回忆父亲陪“我”看展览——(         )
2.请赏析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人物描写的角度)
最小的一个,不是母亲从怀里朝上举着看,就是骑在父亲脖子上看,至于他们看没看,若干年后才懂得,他们看戏只是顶了个名。
3.结合全文,说说⑦⑧两段插叙的作用。
4.本文第④段写到“醉在好戏里”,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好戏”的理解。
2023-09-16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云端上的村庄

秦 岭

①天,拎着村庄;村,踩着云端;云,罩着崖顶。

②站在大渡河畔,我东张西望,唯见白云悠悠,不见一脊一瓦。我在想:那高高的云端之上,真的会是胜利村人的故乡吗?

③当地文友问我:“你在找什么?”

④“云端上的村庄。”

⑤“其实,所谓‘云端上的村庄’,听着充满诗情画意,说穿了那是典型的‘悬崖村’,咱这一带有很多。至于胜利村旧址,如果不是特别好的天气,肉眼是看不到的。”

⑥初闻“云端上的村庄”,应该与早先媒体曾经报道过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勒尔村有关,记得当时我正在家中看电视,荧屏上惊现这样的画面:村子在云端若隐若现,峭壁上凌空垂挂着长长的藤梯,崖畔上镂刻着窄窄的石阶,几十名放学回家的小学生,像一长串贴在悬崖上的壁虎,手脚并用,一寸寸、一点点往上蹭,蹭,蹭……可这次到了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我才知道当年的胜利村比阿土勒尔村有过之而无不及。云端里的胜利村,海拔高达一千六百米。当地人说:“人掉下去,就像从天上掉下去一样,不沾一根草。”

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一刻,我真正懂了李白。

⑧“老鹰茶,茶老鹰,香飘万里留客人……”

⑨风中,隐隐约约传来山歌声,如丝似缕,优美婉转,这应是从胜利村新址传来的吧。靠近村口,迎面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道林子峡谷第一村”八个大字。朋友曾提醒我,他二十年前和朋友不远千里下川西,曾攀爬过好几个“云端上的村庄”,从谷底到村庄,来回平均至少三天时间。很多乡民与世隔绝,见到他们这些不速之客,目光里充满了戒备和疑惑。

⑩绕过大石碑,一条开阔整洁、弧度如虹的主街道扑面而来,两旁是几十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川西特色风貌建筑群:民居、超市、宾馆、文体活动中心……白墙青瓦,廊檐飞翘,阁楼竞秀,古朴中洋溢着时尚,雄浑中饱含着风情。小巷时见小桥流水,门口多有桂树浓荫,院内常常鸡犬相闻。各种石砌、木搭的花圃、围墙,玲珑雅致,风格迥异。三三两两的村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下棋,有的主动和我打招呼,表情善良友好。

⑪街道中央的文化广场上,三位美丽的彝家姑娘,身穿崭新、漂亮的彝家服饰,正在介绍这里的老鹰茶:“先生,喝杯老鹰茶吧。”

⑫我问:“一杯多少钱?”

⑬“咱自产的,不要钱,只要你们外边人常来做客就行。”

⑭其中一个姑娘告诉我,她们几位并非云端上下来的移民,但她们所在的公司认准了胜利村得天独厚的旅游前景和发展商机,专门在这里开发老鹰茶。云端上的环境适宜种植老鹰茶。如今人下了云端,茶却上了云端,种植面积扩大,行销省内外。三位姑娘手拉手,唱起了《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路旁的花儿正在开,树上果儿等人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⑮不用问,进村之前听到的山歌,一定是这三位姑娘唱的了。我尝了一口老鹰茶,果然别有风味。

⑯蓦然回首,这才发现身后矗立着一个巨大的石雕,内容展示的是当年胜利村人背着背篼在云端上艰难攀登的画面。正面题有四个大字:云端移民。石雕背面,镂刻一行小字:这里的人们来自悬崖绝壁的云端之上。

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正在给游客讲云端上的故事:“我们来自云端,来云端之前,湖广是我们的家乡……”

⑱我再次把目光投向云端。

(选自《 人民日报 》2018年4月28日12 版,有删改)

1.胜利村人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2.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拎着村庄;村,踩着云端;云,罩着崖顶。(从修辞角度)
(2)几十名放学回家的小学生,像一长串贴在悬崖上的壁虎,手脚并用,一寸寸、一点点往上蹭,蹭,蹭……(从描写角度)
3.第⑥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简要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末“我再次把目光投向云端”语意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19-01-19更新 | 3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着一串,一朵着一朵,彼此着,好不活泼热闹!

……

④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里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⑦在这浅紫色的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树的________________景象和人的________________心情,其中“流着”与词语“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
2.第③段中画横线词“挨”“接”“推”“挤”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
3.体会下列句子的含意。
(1)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2)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4.第①段中“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原因是什么?结尾写“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样写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5.《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回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的作用是什么?
2019-09-11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