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217049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满茅草的土地

蒙福森

老高气冲冲地走进小喜家。

②“哎呀,三叔,你咋四来啦?啥时候回来了?小喜抬头看见老高,十分意外,惊讶地问。

③“我再不回来,我的地不知道被你糟蹋成啥样子了!老高的话里夹枪带棒,语气中满是火药味。我问你,好好的地为啥不种庄稼,长满茅草了?

④“长草咋啦?长草不行吗?你把地租给了我,我喜欢地上长啥就长啥!小喜抬高了声音。

⑤“地是用来种庄稼的,长满茅草就不行!老高气愤地说。

几年前,老高的老伴儿去世了,儿子不放心他一个人在乡下老家,接他到省城去住,家里那几亩地就租给了小喜。老高一辈子种惯了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跟土地的感情甚至比对老伴儿还要深。老高人在城市里挤来挤去,魂却在乡下游荡。他喜欢家乡淳朴的邻里关系,喜欢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河,喜欢那散发出泥土气息的土地和郁郁葱葱的庄稼。最初,老高几乎天天做梦、梦见一望无际的田野,梦见小桥流水竹木掩映的村庄,梦见自己在挥汗如雨地收割庄稼……很多个夜晚,老高醒过来,泪湿枕巾,唏嘘长叹,辗转反侧。

有一次,老高到城郊去,他看到一个已经拆迁的村庄。村民们已经搬走了,村里只剩下断墙残垣和光秃秃的树木,以及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枯黄的杂草。一条被遗弃的狗,骨瘦如柴,孤独地立在村口。看见老高走过来,它有气无力地吠叫起来。那一刻,老高触景生情,潸然泪下,蹲在地上很久起不来。

恰好,儿子要回家乡的县城办事,他就跟儿子的车回来住几天。

老高一回乡下老家,顾不上旅途劳顿,顾不了满院杂草丛生、墙壁潮湿泥粉剥落,甚至水也不喝一口,立刻扛着锄头,到他的地里去了。

野外,阳光明媚,云淡风轻,田野里正抽穗扬花的水稻和花生玉米葱茏翠绿,像绿色的地绵延到远方,一望无际。城市里,哪有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景色!老高兴奋得像一个孩子,踩着曲曲折折的田间小路,扑鼻而来的是泥土和庄稼散发出来的清香气息。他高声唱起了家乡小调:一座座山岭哟一道道川,一条条溪水哟流山涧,一簇簇高粱哟红霞染,金灿灿的水稻哟醉心田……

可等老高走近了他的地时,却看见土地已经荒了,长了一地高过人的茅草。又高又密的茅草,与四周绿油油的庄稼相比,分外惹眼。

老高气冲冲地来到小喜家。他要收回他的地,不租了。

小喜说不过老高,便拿出租地合同:三叔,你看看,你的地租给我了,这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你可不能反悔!

老高瞄着上面他一笔一画的签名,眼前浮现出又高又密的茅草,想起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枯黄的杂草,猛地夺过租地合同,三下两下就撕得粉碎。

⑮“三叔,你……小喜望着满地碎纸片,像被人掐住了喉咙,说不出话来。

老高留在了乡下,他离不开种了一辈子的土地。

老高的儿子找到我,想让我劝说他爹离开老家,跟他去城里享受幸福生活。我反复劝说,费尽唇舌,老高始终没有答应。我又一次来到老高的地里时,看见他正挥汗如雨地忙活着。

老高的背影融入秋日的夕阳下,满头白发被晚霞染得一片灿烂。

(来源:《广西文学》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小说讲述了老高与土地的故事,请根据提示,按时间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老高去省城,①______ 老高回乡,发现土地长满茅草——老高去小喜家,②______ ——老高留在乡下,③______
2.老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
4.文中“长满茅草的土地”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作者在结尾处着力刻画老高的背影有何深意?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接头暗号

王伟锋

①拂晓,老钟起床,腰里塞着短斧,悄悄摸上野马岭。

②老钟隐身伏在一块大石后查看。野马岭上,血迹斑斑,可见昨夜双方交火之惨烈。但老钟仔细看了,没发现游击队的踪迹,或者有价值的线索。很显然,战场被清理过。老钟暗自懊悔,自己来晚了。

③昨天夜半,密集的枪声忽然响起来。老钟从睡梦中惊醒,侧耳倾听,坏了,像是从野马岭传来的。没多久,枪声渐稀,零星的几声枪响过后,浓得化不开的夜,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

④下山的路上,他想起一处隐秘的山洞,摸了进去。

⑤山洞里的人,已经奄奄一息了。老钟认识,是游击队的李队长。老钟的儿子,也在队伍上。李队长几乎用尽最后的气力,交给老钟一个绣着荷叶的烟荷包,用微弱的声音告诉他,去镇上裁缝铺,接头暗语是:“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答:“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暗号对上了,就把这个烟荷包交给对方。

⑥“要是……裁缝铺……有敌人,就去找疯,疯……”

⑦“风什么,李队长,风什么?”

⑧然而,无论老钟怎么呼喊,李队长再也没有任何声息了。

⑨老钟紧紧攥着烟荷包,抹着眼泪下山。离开前,他用短斧砍来许多枝蔓,把遗体严严实实掩盖住,三鞠躬,说,李队长,对不起了,以后再给您修墓立碑。

⑩老钟回家换了衣服,乘渡船来到镇上。

⑪镇上倒显得平静,除了鬼子、二鬼子正常的巡逻,就是为数不多的乡亲低头匆匆购买些日用急需品。一个不知哪里来的疯婆子,拄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

⑫老钟警惕地躲在暗处,仔细观察裁缝铺许久。

⑬觉得没什么异样,又摸了摸腰间的烟荷包,这才决定前去接头。他压低头上的斗笠,若无其事地踩着石板路,低头慢慢向裁缝铺走去。

⑭快到裁缝铺时,一阵吵嚷声传来。

⑮“疯婆子,找死啊!快滚,滚远点儿!”

⑯随着一声呵斥,只见两个衣着体面的人,推推搡搡地把疯婆子从裁缝铺轰了出来。疯婆子跌倒,手里的竹竿和豁碗摔在地上。那碗骨碌碌的,在青石板上滚出去老远。老钟吃惊地左右看看,心知有变。

⑰老钟赶上前去,替疯婆子捡起竹竿,又把滚落的豁碗追回来。疯婆子唠唠叨叨,对着那俩人骂个没完。看到疯婆子,老钟想起了自己的老母亲,他把豁碗递过去,说:“老人家,您在哪儿安歇?俺送您过去。”

⑱疯婆子夺过豁碗,抱住,突然一把攥住老钟的手腕。

⑲老钟一惊,看起来瘦弱的疯婆子,竟是有把子力气。

⑳疯婆子目光一凛,迅疾低声道:“别说话,跟我走!”

㉑出镇子很远,确定安全无虞了,疯婆子才指指老钟腰间的烟荷包,举起竹竿作威胁状,厉声道:说,哪里来的?”见老钟慌乱,又压低声道:“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㉒老钟恍悟,回道:“有。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李队长的遗言里,万一裁缝铺有变,应是要他找这疯婆子。老钟遂镇定下来,将烟荷包从腰间解下,郑重交到疯婆子手里。

㉓“李队长呢?”疯婆子急切地问,“他怎么样了?”

㉔老钟望向远处的船渡口:“他,牺牲了……”

㉕疯婆子无言,艰难地哽咽了一声,转身踉跄走远。

㉖第二年,抗战胜利,镇上插遍了红旗。

㉗渡口的老船工年事已高,老钟接替他撑起了渡船。大军南下的时候,老钟和乡亲们摇着橹,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看着这些年轻的朝气蓬勃的面孔,老钟就想起牺牲在前线的儿子,禁不住热泪盈眶。

㉘夜来大雨,湍急的河水,迈着铿锵的脚步奔向远方辽阔的江面。

㉙晨光给天际抹上一把红晕,哗哗的流水声里,老钟蹲在船尾,给病中的老母亲熬中药。急剧的咳嗽声不时从船舱里甩出来,老钟听得心惊肉跳。老母亲病势严重,总不见好,老钟隐隐有些担心。

㉚“船家,过河吗?”岸上忽听有人喊。

㉛老钟抬起头,眯着眼,隔着稀薄的河雾打量。来人穿军装,女的,有些面熟。

㉜女人微笑道:“大哥,可找到您了。怎么,不认识了?”见老钟沉吟不语,又说:“我是李队长的爱人。解放了,想接老李回去……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

㉝女人说着,用力抹了抹脸上的泪水。

㉞老钟忽然就泣不成声了。他极力按捺起伏的心绪,站起身高声回答道:“有,有啊!渡船上是……新修的桅杆!”这句话,老钟在睡梦中,已经自问自答不知多少遍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2021年第9期,有删改)

1.仔细阅读全文,在横线上将相关情节补充完整。
老钟在隐秘的山洞,发现奄奄一息的李队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抗战胜利,老钟和乡亲们送走了一船又一船的解放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老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昨天夜半,密集的枪声忽然响起来。老钟从睡梦中惊醒,侧耳倾听,坏了,像是从野马岭传来的。没多久,枪声渐稀,零星的几声枪响过后,浓得化不开的夜,重又陷入深沉的死寂。
4.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惑,用简洁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请你根据示例,为文中两处文字做批注。

文字

批注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一个不知哪里来的疯婆子,挂着根竹竿,端着豁碗,笃笃笃在前面走,边走边对路人说,可怜可怜我吧,给点儿吃的吧。(1)
女人微笑道:“大哥,可找到您了。怎么,不认识了?”见老钟沉吟不语,又说:“我是李队长的爱人。解放了,想接老李回去……今晚,有出远门的大船吗?”(2)

2022-07-30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大青衣

   

①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②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梦想。

③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④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翘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⑤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⑥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莲紧盯柳月,紧闭双唇不语。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最后,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柳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⑧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的满腔激,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⑨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青莲想也没想,说:我没兴趣!男人说:传统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在还有谁看戏?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说完,男人离开了。

⑩那天,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她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以做歌星。柳月如说: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青莲说: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说:不,我再也不唱独角了。柳月如说:你出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大门。

⑪青莲果然火了,唱歌、商演、走穴,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月如。

⑫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点了杯咖啡喝起来。青莲去得早,不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作为明星,她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关注和议论。看,那是歌星青莲吗?她唱歌挺好听的。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原来她以前是唱戏的啊,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

⑬老板来了。青莲说: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得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⑭晚上,青莲做了一个梦。梦里,柳月如和青莲唱白蛇传。柳月如演白蛇,青莲反串法海,两人对打起来,青莲一剑刺穿了柳月如的胸膛,柳月如倒在戏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衣。青莲从中惊醒。

⑮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⑯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我是月如的表姑,你是青莲吧?青莲一惊:你怎么知道?老太太说:月如说过,你迟早会来的。青莲问:师傅怎么走了?老太太说道: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剧团倒闭后,她大病一场。昨晚,她走了。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说着,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

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⑱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剧团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青莲。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1.请把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青莲迷上青衣→青莲拜师学艺→            →青莲重演青衣
2.请赏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柳月如眼波流转,一翘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

3.请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题目为“大青衣”,请你分析一下以此为题的妙处。
5.请谈谈如何才能让戏曲文化得以传承,答出两点建议。
2024-05-22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简要概括选段内容
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一句中 “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3.画线句子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若换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为什么?
2017-07-07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