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9 题号:217591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鸟朝凤(节选)   

肖江虹

①晒花节刚过,土庄又热闹了。人们槐花串似的往焦三爷的院子里跑,扛凳子搬桌子的。遇上闲逛的路人,就有人招呼:“焦三爷传声了!”路上的人一听,一张脸就怒放了,随即融入队伍,往焦三爷的院子迤逦而来。

②土庄人等这个盛况的日子已经很久了。

③无双镇的唢呐班每一代都有一个班主,上一代班主把位置腾给下一代是有仪式的,这个仪式叫“传声”,不传别的,就传那首无双镇只有少数人有耳福听到过的《百鸟朝凤》。接受传声的弟子从此就可以自立门户,纳徒授艺了,而且从此就可以有自己的名号。总之,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荣耀,它似乎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有力的注脚。

④这个仪式最吸引人的还不是它的稀有,而是神秘。在仪式开始之前,没有人知道谁是下一代的唢呐王。

人实在太多了,师傅的院子都装不下了,于是屋子周围的树上都满满当当地挂满了人参果。我和我的一班师兄弟坐在院子正中间,两边是我们的亲人,我父母还有两个妹妹都来了;我的师弟蓝玉坐在我的旁边,他的家人也来了,比我的父母还来得早些。

⑥师傅坐在八仙桌后面。他一直在闷着头抽烟,很快,师傅的一张脸就不见了,他的半截身子都隐在一片雾障中,像一个踏云的神人,我竟然生出一些隐约的幻意

⑦良久,师傅才站起来,四平八稳地杵灭手里的烟袋,对着人群,平伸出双手往下压了压。喧闹的人群瞬间就安静下来。

⑧“我快要吹不动了,可咱们这山旮旯不能没有唢呐,干够了,干累了,大家伙儿听一段还能解解乏。所以啊!在咱们这地头唢呐不能断了种。我寻思了好久,该找一个能把唢呐继续吹下去的人了!”师傅咳嗽了两声,停了停,下面又开始有响声了。这个时候我偷偷地侧目看了看蓝玉,我发现蓝玉也在偷偷地看我,他的嘴角还淌着一些笑。四目相对,我的脸刷就红了,像是心里某种隐秘的东西被戳穿了似的。蓝玉的脸没有红,他的脑袋抬得更高了,像一只刚刚得胜的大公鸡。我就升起一些不快,想还没见底呢,咋知道水底是不是石头?又想想,我的这班师兄弟里,也只有蓝玉最适合了,他人精灵,天分高,也勤苦。

⑨师傅又开腔了:“我们吹唢呐的,好算歹算也是一门匠活,既然是匠活,就得有把这个活传下去的责任,所以,我今天找的这个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而是他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一个把唢呐吹进了骨头缝的人,就是拼了老命都会把这活保住往下传的。”师傅对旁边的师娘点了点头,师娘过来递给师傅一个黑绸布袋子。师傅接过来,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抽出来一支唢呐。

⑩“这支唢呐是我的师傅给我的,它已经有五六代人用过了,这支唢呐只能吹奏一个曲子,这个曲子就是《百鸟朝凤》。现在我把它传下去,我也希望我们无双镇的唢呐匠能把它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师傅举着唢呐说。

⑪院子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只听见我的师弟蓝玉的喘息声,所有的眼睛都盯着师傅手里的那支唢呐。我相信这一刻的土庄是最肃穆的了,这种肃穆在了无声息中更显得黏稠,我最后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了。

⑫我侧目看了看我的师弟蓝玉,他紧缩着脖子,脑袋花骨朵似的。慢慢地,他的脖子被拉长了,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花朵儿正期待着雨露的降临,焦虑、渴望在稚嫩的花瓣间涌动着。蓦然,盛开的鲜花枯萎了。几乎就在一眨眼间,正准备迎风怒放的花儿无声地凋谢了,花瓣起来了一层死灰,花杆儿也挫短了半截。这朵刚才还生机蓬勃的花儿,转眼间铺满了绝望的颜色。悲伤一下从我的心底涌起来,我的师弟蓝玉,迅速地在我眼睛里枯萎,他的目光慢慢地转向了我,我能看懂他的眼神,有不信、不甘、绝望,当然,还有怨恨,可我看到的怨恨很少,很稀薄,星星点点的。

⑬这时候我父亲在旁边喊我:“你呆了,师傅叫你呢!”

⑭父亲的声音像耍魔术的使用的道具,充满了意外和惊喜。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迤逦”一词运用精彩传神,准确形象地写出人们陆续前来,络绎不绝。
B.“我”的家人比蓝玉家人来得早,突出了他们对“我”接掌唢呐班充满期待。
C.文中强调《百鸟朝凤》这首曲子鲜少人听,有助于读者感受传声仪式的神秘。
D.文章以一种沉静细腻的笔触,讲述扣人心弦的“传声”故事,结局出人意料。
2.某同学阅读本文后,做了一张“人物卡片”,请你帮他把卡片填写完整。
人物卡片人物思考解答
蓝玉(1)阅读文章⑧~⑫段,梳理蓝玉在“传声”仪式上的心理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_____→不甘、绝望
焦三爷(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焦三爷的形象。①热爱唢呐。他认为吹唢呐是“匠活”,要世代相传。②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人实在太多了,师傅的院子都装不下了,于是屋子周围的树上都满满当当地挂满了人参果。(从修辞角度赏析)
(2)他的半截身子都隐在一片雾障中,像一个踏云的神人,我竟然生出一些隐约的幻意。(从加点词角度赏析)
4.本文与课文《孔乙己》都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请你从情节安排和塑造人物方面,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奔跑的鱼头豆腐

我骑着电瓶车拐进一条巷子,在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门前停了下来。

“郝大爷在家吗?”我冲屋里喊。

“门没锁。”一个沙哑的声音从屋里传来。

我推开门,拎着包进了屋。屋里光线昏暗,在靠右墙的旧沙发上窝着一个老人。

“您饿了吧?”我歉意地说,“来时半路上车子轮胎破了。”

“没关系。肉吗?我闻到了,还有什么?”老人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我从包里拿出一个打包盒,老人装了一碗米饭,像往常一样念叨起来:“要是有一碗鱼头豆腐就好了。”

我提出一个保温桶,放到他面前,他说:“我没叫这么多菜啊,我每天只要10元的菜啊。”

“这道菜是免费的,店里对老客户的赠送。”我说。

他打开保温桶的盖子,惊呼:“鱼头豆腐。”他眼睛闪着光,一瘸一拐跳向厨房,拿来一个大碗,颤抖着手把鱼头豆腐连汤带水倒进大碗里。

我转身要走,他示意我坐下。他第一次邀请我坐下。

“多大了?”他喝了一口汤后问。

“17岁。”我说。

“你没上学?”“没。”我局促不安起来。

“怎么不上学呢?”他目光如炬地望着我,我避开他的目光,沉默不语。

“你瞧,我这屋子要拆迁,几年前都要拆了,我不等那钱用,我有钱。”他岔开话题,“儿子在上海工作,两口子一年七八十万,催促我多回了,我不去,那地方没有我的玩友,还有她,你看,放哪啊?”

他指着墙上的一个相框,一个老太太慈眉善目。“我最喜欢吃她做的菜,特别是鱼头豆腐。这饭店的鱼头豆腐可以,但没有她做的那味道。”他眯着眼品着汤。“她走后,我就没那口福了,腿脚又不灵便,自己还不会做菜,就这么将就过着。你家里还有谁?”

“我还有……我爸一人。”我嗫嚅着说。我不愿告诉他我是弃婴,被父亲收养,我更不愿告诉他父亲今年66岁,每天还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挣钱。我赶忙起身,说:“我得走了,我还得回店里做杂活。”

以后,每逢节日或月底,我都会带着装着鲜美鱼头豆腐的保温桶,总以店里搞活动为由,带给郝大爷一份惊喜。

这天,看到他低头品味着鱼汤时,那半头白发在我眼前晃,我想起父亲,忍不住对他说:“我能用—下你家的电话吗?”

他先是一愣,然后指着摆在大桌子上的电话机,笑呵呵地说:“怎么不能,你想用随时用。”

我拨打了一个电话,低声说:“爸,昨天我从邮局给你汇了1200元钱,注意查收。还有你不要太省了,中午也买点肉菜……”我看到时间有近3分钟了,连忙说再见,挂了电话。

“打给你爸的电话?”郝大爷看我走过来,关切地问。我点头。

“吃了鱼头豆腐,别的人都说我显年轻了,下午我得去把头发染黑了,哈哈,再年轻一回。”郝大爷满面红光地说。

看到郝大爷开心的样子,我头脑不断闪现父亲经常只吃着干饭,喝着白开水的情形。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我另外买了一个大的保温桶,里面装满了鱼头豆腐。我在每个周日送外卖时,顺便送十几份鱼头豆腐出去。扫路工人、大学生、鞋匠、出租车司机和路人,我都给他们提供过热热的鱼头豆腐,当他们疑惑时,我会说:“店里搞爱心活动的。”

这天,我回到店里,店里的老板对我说:“来一下我的办公室。”我红着脸,局促不安地跟着老板进了他的办公室,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沓钱,说:“这里是3000元。”

“老板,我没做对不起店里的事情,您不能解雇我。”我着急地说。

“这不是你的工资,郝大爷来过了,你这孩子,工资不高,做了好事,还不让后厨师傅说。这钱奖给你的,你为店里带来了生意,郝大爷为咱店介绍了不少客户,许多人家中午不做菜,就订我店里的菜。从今天开始,咱们店每个周日免费提供鱼头豆腐50份,打包盒没法用,就用定制的保温桶,这50份鱼头豆腐就由你送出去。”

我鼻子一酸没忍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连声说“谢谢”。

老板递给我一个手机,说:“这是郝大爷送你的,他说让你多给家里打电话。”

九月份第一天,我要离开饭店,到饭店几里外的一个技校念书,郝大爷为我找的学校,我的吃住费用都由郝大爷承担,他只有一个条件,让我周末带一份鱼头豆腐给他。

“你周日还得来啊,50份鱼头豆腐还得由你送。”临别时,老板叮嘱我。

我对老板深深鞠了一躬。

“这孩子挺懂事的。”他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得感谢你啊,你为我店带来了好运。”

“是您做了善事。昨天我爸来电话了,说每周村里老人都能吃到一份肉菜,有鱼头豆腐或鱼香肉丝,每周都换花样,别人送的。他们几个老人聚到一起,商讨这个星期日送点什么出去。”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老板感叹道。

(作者:薛长登 选自《天池》)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他打开保温桶的盖子,惊呼:“鱼头豆腐。”他眼睛闪着光,一瘸一拐跳向厨房,拿来一个大碗,颤抖着手把鱼头豆腐连汤带水倒进大碗里。
(2)我红着脸,局促不安地跟着老板进了他的办公室,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沓钱,说:“这里是3000元。”
3.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联系全文内容试做分析。
4.体会题目“奔跑的鱼头豆腐”的含义及作用。
2019-11-19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他是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有一次,他还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突然觉得他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他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他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那一刻,我心里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好像从梦中睡醒过来,猛然间意识到他拉着我长大了许多许多。我搬着这条高凳子去学校,就仿佛扛着一把龙椅,路上无数双眼睛被它镀亮。它在全校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我安然而骄傲地端坐在“山丘”上听课。

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

此时的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一副空担子也会压得他气喘吁吁,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他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他的嘴唇起了白皮儿,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我心里有些难过,忍不住想用吸水的毛巾从他脸上擦出什么来。

这一天,原来是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于是她低下目光,好像要穿过一条黑暗的隧道,努力地压缩着身子,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

吃完饭后,他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也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于是,这里一下子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

不管我藏在哪里,都知道他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再后来,他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和她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没有他们在身边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母亲那些满满当当的碗、杯子和盆,还有那些挂满院子的衣服、土布和他们过去的故事,希望或者泪水便盈满了我的眼睛,心里的风和阳光也溢了出来。

1.本文②-⑩段围绕“满”叙述了三个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时的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一副空担子也会压得他气喘吁吁,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从修辞手法角度)
(2)再后来,他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从加下划线词角度)
3.请谈谈你对标题“满”的含义的理解。
4.结合全文,简述第最后一段的作用。
2019-11-26更新 | 1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社戏(节选)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漫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

④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⑤“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⑥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⑦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⑨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⑩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⑪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⑫“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⑬“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⑭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⑮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⑯“豆可中吃呢?

⑰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⑱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⑲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⑳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阅读文章,下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看戏的全过程中,发生了月夜归航、偷豆煮豆,再谈吃豆等事。
D.看戏后的余波,属于本文的略写,可以省去不然使文章显得累赘。
2.选文第一段在文中是一个重要的段落,请具体说说它有哪些好处?
3.试分析文中划横线处加点字的作用?
4.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试分析其作用?
2023-04-25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