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福建 九年级 期末 2024-02-09 1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李商隐《无题》)
(3)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以中有足乐者,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以“____________”写山中早晚云雾聚散的变化之景,生动传神。
(6)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道出了仁人志士以身报国之志。
(7)中华女子多奇志,如秋瑾《满江红》中“身不得,______,心却比,______”几句,可谓豪气干云,不让须眉!
2024-02-0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较易(0.85)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历史传承中来,从革命奋斗中来,从改革创新中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涌现出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dàn)生了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       )的文学经典,为中华民族(       )、xīn)火相传提供了精神滋养。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长期艰苦奋斗中不断淬炼的文化精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A.zài   B.zǎi)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鼓动改革、革命、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可以说,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有强大的底气。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处相应的汉字,为③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源远流长   无穷无尽   生生不息B.源远流长   浩如烟海   生生不息
C.源源不断   无穷无尽   生机勃勃D.源源不断   浩如烟海   生机勃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鼓动革命、改革、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B.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改革、革命、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C.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鼓动改革、建设、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D.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2024-02-0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较易(0.85)
3.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英雄人物。请从以下材料中选择一个水浒人物,并结合他的人生轨迹和个性特征,为他写一段小传,80字左右。
       物:林冲   鲁智深   武松
人生轨迹:大相国寺   山神庙   白虎堂   鸳鸯楼   郑屠肉铺   景阳冈
个性特征:隐忍退让   有仇必报   见义勇为
2024-02-0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序交代这首词创作的时间背景,“兼怀子由”可见兄弟感情之深厚。
B.本词以问句发端,化用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C.上片一“欲”一“恐”,表现了词人一心要回归中央朝廷的强烈愿望。
D.下片以月之“圆缺”写人之“离合”,表达出了世事总难圆满的哲理。
5.“起舞弄清影”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都借影写月,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2-0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6.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B.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C.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D.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7.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之应天府联系课文解释词义: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1)去:______
仲淹不根据词典推断词义:辛苦(《古代汉语词典》)(2)苦:______
人不能查阅词典选择义项:①可以;②胜任;③忍受。(3)堪:______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
(2)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9.文中是如何体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怀的?请简要分析。
2024-02-0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鸟朝凤(节选)   

肖江虹

①晒花节刚过,土庄又热闹了。人们槐花串似的往焦三爷的院子里跑,扛凳子搬桌子的。遇上闲逛的路人,就有人招呼:“焦三爷传声了!”路上的人一听,一张脸就怒放了,随即融入队伍,往焦三爷的院子迤逦而来。

②土庄人等这个盛况的日子已经很久了。

③无双镇的唢呐班每一代都有一个班主,上一代班主把位置腾给下一代是有仪式的,这个仪式叫“传声”,不传别的,就传那首无双镇只有少数人有耳福听到过的《百鸟朝凤》。接受传声的弟子从此就可以自立门户,纳徒授艺了,而且从此就可以有自己的名号。总之,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荣耀,它似乎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有力的注脚。

④这个仪式最吸引人的还不是它的稀有,而是神秘。在仪式开始之前,没有人知道谁是下一代的唢呐王。

人实在太多了,师傅的院子都装不下了,于是屋子周围的树上都满满当当地挂满了人参果。我和我的一班师兄弟坐在院子正中间,两边是我们的亲人,我父母还有两个妹妹都来了;我的师弟蓝玉坐在我的旁边,他的家人也来了,比我的父母还来得早些。

⑥师傅坐在八仙桌后面。他一直在闷着头抽烟,很快,师傅的一张脸就不见了,他的半截身子都隐在一片雾障中,像一个踏云的神人,我竟然生出一些隐约的幻意

⑦良久,师傅才站起来,四平八稳地杵灭手里的烟袋,对着人群,平伸出双手往下压了压。喧闹的人群瞬间就安静下来。

⑧“我快要吹不动了,可咱们这山旮旯不能没有唢呐,干够了,干累了,大家伙儿听一段还能解解乏。所以啊!在咱们这地头唢呐不能断了种。我寻思了好久,该找一个能把唢呐继续吹下去的人了!”师傅咳嗽了两声,停了停,下面又开始有响声了。这个时候我偷偷地侧目看了看蓝玉,我发现蓝玉也在偷偷地看我,他的嘴角还淌着一些笑。四目相对,我的脸刷就红了,像是心里某种隐秘的东西被戳穿了似的。蓝玉的脸没有红,他的脑袋抬得更高了,像一只刚刚得胜的大公鸡。我就升起一些不快,想还没见底呢,咋知道水底是不是石头?又想想,我的这班师兄弟里,也只有蓝玉最适合了,他人精灵,天分高,也勤苦。

⑨师傅又开腔了:“我们吹唢呐的,好算歹算也是一门匠活,既然是匠活,就得有把这个活传下去的责任,所以,我今天找的这个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而是他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一个把唢呐吹进了骨头缝的人,就是拼了老命都会把这活保住往下传的。”师傅对旁边的师娘点了点头,师娘过来递给师傅一个黑绸布袋子。师傅接过来,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抽出来一支唢呐。

⑩“这支唢呐是我的师傅给我的,它已经有五六代人用过了,这支唢呐只能吹奏一个曲子,这个曲子就是《百鸟朝凤》。现在我把它传下去,我也希望我们无双镇的唢呐匠能把它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师傅举着唢呐说。

⑪院子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只听见我的师弟蓝玉的喘息声,所有的眼睛都盯着师傅手里的那支唢呐。我相信这一刻的土庄是最肃穆的了,这种肃穆在了无声息中更显得黏稠,我最后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了。

⑫我侧目看了看我的师弟蓝玉,他紧缩着脖子,脑袋花骨朵似的。慢慢地,他的脖子被拉长了,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花朵儿正期待着雨露的降临,焦虑、渴望在稚嫩的花瓣间涌动着。蓦然,盛开的鲜花枯萎了。几乎就在一眨眼间,正准备迎风怒放的花儿无声地凋谢了,花瓣起来了一层死灰,花杆儿也挫短了半截。这朵刚才还生机蓬勃的花儿,转眼间铺满了绝望的颜色。悲伤一下从我的心底涌起来,我的师弟蓝玉,迅速地在我眼睛里枯萎,他的目光慢慢地转向了我,我能看懂他的眼神,有不信、不甘、绝望,当然,还有怨恨,可我看到的怨恨很少,很稀薄,星星点点的。

⑬这时候我父亲在旁边喊我:“你呆了,师傅叫你呢!”

⑭父亲的声音像耍魔术的使用的道具,充满了意外和惊喜。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迤逦”一词运用精彩传神,准确形象地写出人们陆续前来,络绎不绝。
B.“我”的家人比蓝玉家人来得早,突出了他们对“我”接掌唢呐班充满期待。
C.文中强调《百鸟朝凤》这首曲子鲜少人听,有助于读者感受传声仪式的神秘。
D.文章以一种沉静细腻的笔触,讲述扣人心弦的“传声”故事,结局出人意料。
11.某同学阅读本文后,做了一张“人物卡片”,请你帮他把卡片填写完整。
人物卡片人物思考解答
蓝玉(1)阅读文章⑧~⑫段,梳理蓝玉在“传声”仪式上的心理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_____→不甘、绝望
焦三爷(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焦三爷的形象。①热爱唢呐。他认为吹唢呐是“匠活”,要世代相传。②____________

1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人实在太多了,师傅的院子都装不下了,于是屋子周围的树上都满满当当地挂满了人参果。(从修辞角度赏析)
(2)他的半截身子都隐在一片雾障中,像一个踏云的神人,我竟然生出一些隐约的幻意。(从加点词角度赏析)
13.本文与课文《孔乙己》都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请你从情节安排和塑造人物方面,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
2024-02-0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无论怎样,要给当代生活下个定义,都是徒劳的,白费心力。何止繁花似锦?何止汹涌澎湃?二十一世纪的生活脉络与走向,完全是怒放式、席卷式。这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生活,摆脱不了,也主宰不了。作家们当然不是神仙,能够把生活束之高阁。其实,跟任何普通的社会人一样,作家只能毫无例外地接受、适应或者挑战当代生活。

②追逐人类行进的身影,先祖依山而居,傍水而居。一步步地,由乡野到城市,由蛮荒到文明,进而演变到今天。在这个漫长且又曲折的过程中,从诗到文,始终记录着,表达着,引领着,以至于创造了非常辉煌、灿烂的文学发展史。

③这样的文学发展史,何尝不是生活发展史?我们读《诗经》,读李白、杜甫、白居易,读罗贯中、曹雪芹、鲁迅……从这些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中,我们可以认识和熟悉历代的生活、思想和精神。如此一贯的文学内容构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滋养着后辈们的沉醉和向往。

④当代人明显的感觉是,自身的生活空间越来越逼仄了,时间越来越短暂了。作家们,尤其是那些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作家们,没理由随波逐流。若说生活是辽远的牧场,那么有担当的作家必然会手持牧鞭,放牧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与天地争辉。

⑤但凡经典作品,都与生活密不可分,或探究,或解析,或纠结,或澄清……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蕴涵。铁凝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作家对文学的爱不曾减色,那么意志却可能随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这里的“意志”,应该是指生活的态度吧?

⑥或许,在繁复的五味杂陈的生活中,作家似乎可以讨一点儿巧,花开花落,云里雾里。甚至还可以尽情尽兴地与生活周旋,游戏,耍耍花招,玩玩名堂,用五花八门的技术展示生活的绚烂与奇妙。但是,必须得承认,所有的奇思妙想,所有的灵光片羽,都拜生活所赐。

⑦文学即人学,人的生活不是酒席,欢欣则上阵,讨厌则逃离。文学作为艺术的表达形式,毕竟是以映照的方式,去接近或透视生活的本质,并且寄予深情。而这,恰恰是写作的第一要义。

(摘编自赵培光《生活中的作家态度》)


材料二

图2:《西游记》插图

14.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生活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因此很难给“当代生活”下个定义。
B.当代生活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个人生活空间和时间却不如以前。
C.第⑥段从反面论证,进一步强调了作品“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观点。
D.文章开篇提出全文观点,结尾又再次申明作者态度,论证结构严谨。
15.对于当代生活,作家应有什么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16.小刚同学想用课文的插图作为材料一第③段的补充论据。你认为材料二中的图1和图2,哪一幅更合适?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024-03-0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七、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复活的土地(节选)

艾青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①;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②的歌唱。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

【批注①】“繁花”“茂草”等意象,构造了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批注②】诗歌语言饱含情感,“高亢”二字宜重音,朗读时应充满激情与力量。

材料二

下图是一位学生为《艾青诗选》做的思维导图:


材料三

采访提纲

采访目的:增进对艾青诗歌艺术的了解

采访对象:相关专家、学者

采访方式:访谈

采访问题:

(1)______

(2)______

采访记录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刘向东:“艾青的诗,肯定是写出来的,但又不像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从根本上说,是从生养他的金东畈田蒋村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是从他母语的祖国大地里生长出来的。”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伍明春:“艾青的诗以一种深度介入的姿态,表现了时代精神。在当下,艾青诗歌的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也值得我们用来表达当下这个伟大的时代。”


1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两处批注,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诗歌《复活的土地》的情感。
B.艾青出生于1910年,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其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C.艾青的作品中,“土地”出现的频率颇高,突显了诗人的“土地情结”。
D.进行采访前应该先拟定采访提纲,根据采访记录,精心设计采访问题。
18.如何更好地读懂现代诗,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
19.请你根据材料三【采访记录】的回答,将【采访提纲】补充完整。
2024-03-0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埋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024-03-0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名句名篇默写
1
基础知识综合
1
名著阅读
1
诗歌鉴赏
1
文言文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2
综合性学习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名句名篇默写
10.85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二、基础知识综合
20.85字音  字形  成语和熟语  病句辨析与修改
三、名著阅读
30.85施耐庵(不详)  《水浒传》  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四、诗歌鉴赏
4-50.65苏轼(1037-1101)  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6-90.65人物传记类课外阅读
六、现代文阅读
10-130.65小说
14-160.65非连续性文本
七、综合性学习
17-190.65诗歌鉴赏  《艾青诗选》  采访词
八、作文
200.4全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