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8 题号:21857719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老舍的脚步声

徐立新

①在他住的房子的不远处有一个破旧的庙宇,里面住的全是平日以乞讨、卖艺为生的盲人,一共近40名。当时全国刚解放不久,人们的生活都不富余,连正常人养家糊口都很不易,也就难得有能力去接济盲人们,因此盲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

②每次一经过盲人庙,他的心便感到隐隐地作痛,想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帮这些可怜的人。但他也深知授人以()甲_____不如授人以()乙_____的道理,简单的几次接济根本解决不了盲人们的根本生存问题,必须得给他们做到一份足以谋生的活计。

③于是,他不顾外人的反对,暂时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开始每天往返于家中与盲人庙之间,把盲人们都组织了起来,并自掏腰包,买了多件乐器,将其中那些会拉唱弹奏的,组成了一个乐团,进行集中培训,给予合奏配合上的种种指导。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他还要熬夜为乐团写歌,编排适合他们演奏表演的曲目。

④等这一切完成后,他又忙着联系演出单位和场所,并说服对方给予一定的演出报酬……而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才艺和特长的盲人,他则通过各种关系,不惜低下身份到处求爹爹拜奶奶,最终靠着自己的面子和关系,把他们一个个安排进周边的橡胶厂、皮革厂、印刷厂和服装厂里。为此,他都跑烂了好几双布鞋。

⑤好在,他的努力和奔走有了成效,盲人庙里几乎每个盲人都有了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了。因为有了稳定收入,很多盲人的生活状况都有了巨变,都先后搬出了原先那破旧的庙宇,住进街上条件更好的房子里,盲人庙也从此被废弃。他的心情欣慰了许多。

⑥这之后,每天,当他很晚下班从街上路过时,住在街上的盲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点亮屋内的灯,然后站到各自的大门口前,只为跟他打招呼,问声好,为他照亮门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自己的亲人归来一般,而这几乎成了那条街道上的一道不变的温馨风景线,一直持续到他终老的那一天,从未错过一次,盲人们都说,那是因为他们能听出他的脚步声。

⑦他便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盲人们听出的那一声脚步声名叫大善


(1)阅读第②段,按拼音将甲乙两处汉字补充完整,并区分这两个词义。
(2)理清全文脉络,将①﹣④补充完整。并分析写作特点,将⑤⑥两空补充完整。

(3)可否用“老舍的脚步”为题,代替“老舍的脚步声”,为什么?
【知识点】 记叙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不靠谱”的三叔

⑴“你三叔这回又闯祸了!”父亲扔下大姑的电话,摇着头无奈地叹息。

⑵我猜想大姑在电话那端定然也是父亲这般表情,仿若三叔已是他们心头压抑多年的心病,纵然大家都期望有一天,能像愚公移山那般移除这块闹心的障碍,但它却仍然如巨形磐石巍然不动。

⑶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⑷三叔今年已入不惑之年,他惑不惑我没发现,反正这辈子三叔若想让人对他“不惑”,恐是极为难事了。这一切只因他所有“不靠谱”的行为。

⑸三叔的“不靠谱”打小便已显现出来。三叔自小长得清秀斯文,学习成绩更是一路优异,13岁那年便轻轻松松地考取了县里的重点中学,这在世代为农的村里人家自然是极为光耀的事。家里人还未从他考取的喜悦中醒过神来,他突然自己翻山越岭独自从县上回到家来,说什么也不再去学校了。爷爷自然是十分恼火,抽出门后的笤帚揍得三叔满屋子跑,可是依然没能拗过自己的孩子,皮肉一顿款待之后,还是依了他。三叔对于他不上学的原因只字未提,家人和邻里之间自此衍生出千百种结论,三叔从来都不置可否,我也曾为这事问过他,他却没头没脑回我三字:“都一样”。

⑹虽说已经退学,但三叔却没断了爱看书的嗜好。在他家徒四壁的屋子里,除了一张破旧的床,便是满地的书。时常能看见他手捧书坐在门槛上,专心至极,甚至于白天下地干活都得随身带着一本。后来,我曾翻看过他的这些个“家当”,种类泛围之广,除了让村民们瞠目结舌,也让我这打小家里藏书算不少的人汗颜。这阵势若是在城市里,便可美其名曰:书香门第。然而三叔摆错了位置,村里人皆认为一个庄稼汉读那么多书要做甚,而他不但不收敛,却越发不可收拾。于是他在众人眼中越发地“不靠谱”起来。

⑺前几年村里招商引资,有许多台商来到这个穷乡僻壤投资办厂。三叔也走进工厂,成了流水线上的一名临时工。三叔干活认真,很快便成为了组长。干了大概三个月,三叔跟车间主任起了冲突,原因是三叔组里一名工人,家中有事请假半天,谁知下午来上班时,车间主任便以此为由,通知他不用来了,甚至告诉他已经安排了自己的亲戚顶替。三叔看不过眼,与车间主任理论起来。争辩到最后,车间主任甩下一句狠话:“再说就连你一块走!”,此话一出,鸦雀无声,三叔却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义正严词地对车间主任说:“他事先是请过假的,并没有违反厂里的规定,他是我组里的人,让他走我决不答应!”话音一落,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指责起车间主任,车间主任见势不妙,便放软了口气,挥挥手作罢。

⑻为了感谢三叔,几天后,那名差点被开除的工人在厂里的公告栏上贴出了一则感谢信,三叔的“壮举”受到了工人们的一致称赞。此事慢慢传到了家里,家里人都惊诧不已,没想到平日里闷不吭声的三叔居然也可以如此“血性”,而爷爷终于第一次因为三叔而笑逐颜开。

⑼正当大家皆大欢喜之时,一个月后,工厂突然将三叔“遣送”回家,名义上说让他暂时休息,但过后就了无声息,不再通知三叔回去上班。三叔到厂里询问原因,迎接他的是一排“软钉子”。三叔明白,厂里是换着法子让他走人。不甘心的三叔于是寻求有关机构解决此事,但一次次未果,却更加坚定了三叔的信念,他最终决定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⑽就这样,拖过了半年,三叔拒绝了所有的工作机会,用这段不算短的时间实施着他的维权计划。我时常看见他坐在家中的矮椅上翻着法律书,一字一句地在书上做着记号。有时看见他满面笑容,我知道那是事情有了新进展,但更多时候,三叔都是紧锁着眉头,满脸写着疲累与茫然。然而三叔一直没有放弃,事情最后终于走到了立案开庭的阶段。工厂里请来了有名的律师,然而三叔却选择了自辩。

⑾这样鸡蛋碰石头的场面我没有见到,但开庭前我终忍不住问三叔何苦如此固执,就算赢了官司又如何,日后恐又有麻烦事。然而三叔回我:“我只是两亿农民工之一,我做这一切只是想告诉所有人,农民工也是懂法的,也有正当权益。”时至今日,三叔这句话仍然在我耳边,清晰异常。

⑿父亲常说,三叔这一世,固执得像头牛,碰壁许多,却不曾想过改变。回忆起三叔经历过的事,似乎没人能真正了解他的心思,但我却总能隐隐感受到他坚毅的内心力量,以及一颗不愿媚俗的心。

1.开头一句“你三叔这回又闯祸了”有何作用?
2.说说三叔做了哪些“不靠谱”的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第⑻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从文中可看出三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5.对于三叔被“遣送”回家后,半年内拒绝了所有的工作机会,自学法律自辩维护维权的做法,你赞同吗?请写出理由。不少于50字。
2017-03-14更新 | 4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乡野豆子

陈重阳

①豆子是乡村生活向着幸福美好延展出的一部分,也是农人温饱之外的一种奢望。

②过去,覆盖乡野的是玉米和红薯,因为它们高产,能够一年四季不断充实农人干瘪的胃囊。而种豆子,就成为种奢侈。后来,豆子才大片出现在田野,成为田野丰富的点缀,成为美好日子的旗幡。黄豆、赤豆、绿豆,在田野的风里摇曳生姿,把秋季渲染得丰富多彩。

③豆科作物一贯深明礼仪,它们在自己的季节里,托着饱满沉实的豆荚,面对劳动的付出者,丢弃私藏的意图,做出拱手相让的姿势。排排的豆荚在阳光的亲吻中丰满,在秋风的轻抚中干燥。收获后,场地里集结的豆荚们,会经历一场棍棒的夹击,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响作一团,这是它们对农民最高的礼仪,还是对生命发出的赞美?

④母亲擎起簸箕一颠一颠,豆皮便轻舞飞扬,飘散而去。小心地翻拣掉那些遗留的碎屑后,各种豆子便发出黄、赤、绿的油光,滚圆的身体裸露在母亲欣喜的目光里。乡野日子就像打开了绚丽彩页,内容一下子就不一样起来。

⑤黄豆是油料作物,父亲会背半袋黄豆,走到镇上去榨油。那些金黄金黄的颗粒,会轰轰烈烈地经历压榨的痛苦挤出生命中美好的部分,滋润乡间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起来。

⑥最奢侈的莫过于炸咸食。每逢年节的前一天,母亲都会倒出清冽的豆油,放在火炉上加热。和好的面团则擀、轧、切,做成各种形状,然后下油锅。刺啦、刺啦的烹炸声,像是对生命的歌咏。

⑦绿豆满身碧绿,呈现出生命的原色,通常用来做滋润胃肠的茶饮。一锅清水放入通体晶莹的绿豆,文火熬起来。初始,豆子在锅里沙沙作响,似以刀枪剑戟上砍下杀。久了,方才天下定矣,安分下来。待至豆烂,茶汤便褐绿莹润,清香怡人。绿豆茶饮宛若法宝,能降温祛燥,平息心底火气。

⑧提一罐子给下地做活的父亲,清清亮亮的绿豆茶,里面映着蓝天白云,影影绰绰的树杈鸟雀。父亲正人困马乏,焦渴难耐。他停顿下来,两手扒着罐子,挺身仰脖,咕嘟咕嘟,肺腑之间便茶流汹涌。半晌,哐当一声,罐子落地。于是他气韵开始平息。力量,一寸一寸又恢复至体内来了。

⑨赤豆呢,往往带着母亲的味道。母亲手巧,是能把苦涩生活拧出甜味的人。在闲散冬日的某个清晨,我们姐弟都冷得缩着脖颈。母亲抱来一捆干柴说,来,烧锅。锅里的水沸腾着,里面煮的是赤豆,几个时辰煮到软烂,加些柿皮、甘薯,搅拌成什锦馅料。以发酵好的面团包上馅料,就成了豆包,乡下的豆包,颇像乡下人的性子,皮薄馅足,内心实在。

⑩母亲每次总是要蒸出两笼屉的豆包来,一笼留给我们吃,另一笼作为礼物走亲戚。圆鼓鼓的冷豆包切成四瓣来,露出新鲜的馅料,便忍不住舌下生津、喉头律动。香甜软糯,食之熨帖,欲罢不能。我们都是娴雅慢品,生怕这幸福去得太快了。之后,我们姐弟要挎着篮子走过乡野,把一份殷切的心意,传递给远方的亲戚。

乡野豆子,串起一把幸福之门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光阴的通道,让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彩陆离起来。多年以后,豆子仍扎根在我的记忆里,膨胀发酵,绵延着一种生命的原香,挥之不去。

(选自《思维》)

1.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有关豆子的几个具体事件,填写在横线上。
收豆子颠豆子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第③段划线句的含义。
3.赏析第⑧段划线的句子。
4.为什么说乡野豆子是串起幸福之门的钥匙,让单调的生活变得多彩陆离?
2023-06-13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完成问题。

①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很少看见人——除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里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

②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③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

④我不想移民,好像是缺乏勇气也缺乏兴趣。C曾问我想不想留在法国,他的市长朋友可以办成这件事,他的父亲与法国总理也是好朋友。我说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⑤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我知道我对她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我是她们的快乐和依靠。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像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⑥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这哪里对呀?也许舒伯特在歌颂宫廷或爱情,但我相信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

⑦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⑧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⑨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1)本文是韩少功访问法国回国之后所作的一篇散文。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信息。
①—④节:记叙_____________。
⑤—⑥节:抒发_____________。
⑦—⑨节:感悟“故乡”的意义。
(2)开篇为什么要从自己在法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写起?
(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
②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4)结合原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5)鲁迅在《社戏》中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贺敬之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激动地说:“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对以上两句话的感悟以及对本文故乡的理解。
2023-03-22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