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260 题号:219227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三月三,荠菜胜灵丹

舒飞廉

ㅤㅤ①大年初二,我姐姐、我、我妹妹,三家人乘坐K1561次火车,由武汉到南宁探视住在我弟弟家的父母。虽然在线上常常碰面,但几天下来,祖孙三代十余口人在弟弟新居的聚会,仍然令我父母如腾云驾雾的齐天大圣,又忙碌又兴奋。母亲跳五行健身操给我们看,父亲钻研二胡,已经拉得有模有样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姐姐在表扬了我弟媳妇做的柠檬鸭之后,说要是有一盘麻油炒地菜多好,我妈跟着说,在南宁过年,也没什么不好,就是吃不到地菜包饺子。
ㅤㅤ②是啊,过去几十年,我们都是在湖北的故乡过年。腊月腊,正月正,年味浓。餍饫了大鱼与大肉之后,大家的兴趣转向了田埂上的野菜,地菜当然是首当其冲。有时候,大年初一的午后,姐姐和妹妹都会不顾初一不能动刀剪、不能干农活的规矩,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提着提篓,提篓里放着小镰刀,去野外挖地菜。还远未到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地步,田园里,去年的积雪都还未消融,在麦苗与油菜的缝隙里找到一棵一棵的地菜,将一点一点的喜悦汇聚起来,达到“乃盈顷筐”,总得花小半天的工夫。往一桌的年菜里加上一盘麻油炒地菜的愿景是如此强烈,能够将穿得花花绿绿的小丫头们由火坛边上引出来,羊群一般,放到春风多厉的田野上。
ㅤㅤ③我们所说的“地菜”,其实就是荠菜。王磬编《野菜谱》,提到荠菜有好几种,其中常见的是“荠菜儿”,他的介绍是:“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配上他自作的谣曲:“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藉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地菜大概就是在腊月的霜雪里“出土眼”的,十来片嫩嫩的叶子披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就是一个愧对白富美的灰姑娘。为将这些藏在作物与荒草间的灰姑娘们请出来穿水晶鞋(包成饺子,做春卷与春盘),大锄、小锄、长镰刀都派不上用场,只能用打猪草的小镰刀,姐姐她们称作“挖”地菜、“撬”地菜、“挑”地菜,而不说“割”与“采”,也是因采集它们的不容易。
ㅤㅤ④立春雨水之后,田野很快就会变得百草丰茂、千花万卉,如此繁多的植物,为什么单单将“地”这样皇天后土般朴实而有力量的名字赋予地菜呢?以我的猜想,大概是因为它是冬去春回、岁月更新之后,除越冬作物之外,田园里出现的第一种菜蔬,所谓一阳来复,这生命的“阳气”就包含在它纤弱的外形与清韧的滋味里。乡下人将之加入到饺子、春卷、春盘这些春天的食物里,恐怕也是为此。等到“花开三月三”,寒食节来到,抽出细薹、开出细密白花的老地菜已不堪食用,但还是会被母亲们由田头地脑里扯一把回来,煮毛壳子鸡蛋给孩子们吃,更讲究一些的祖母与外婆,还要在地菜煮鸡蛋的沸水里加入香油。地菜也好,鸡蛋也好,香油也好,都在象征着生命的“阳气”与“热力”。我老家的方言说到地菜,一般还会加一个修饰词,叫“麻地菜”,一方面是因为地菜外围茎叶跟蒲公英一样,有些微的褐色,一方面,由“麻雀”“麻子”(那些聪明而脸上有麻子的人)、“麻城”(我们将梦乡叫麻城)、麻姑、麻将那里得来的“麻”字,也有一种只可言传、不可意会的乡土的活力。
ㅤㅤ⑤地菜的这种“神话学意义”,不仅为它换来了“地”这个厚重的名字,也让“挑地菜”这种活动,由乡下人的农家乐变为节日,村里的灰姑娘们喜欢,城里的白富美也愿凑趣,词客骚人,也愿意为它写诗。周密《武林旧事》里讲皇宫里二月初二办“挑菜御宴”,将“生菜、荠花诸品”放到“朱绿花斛”中,由后妃、婕妤们“以金篦挑之”,已经是将“挑菜”弄成繁复的行为艺术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城市之外,习习春风里,诗人们描述的“挑菜节”的情形是:“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白居易),“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郑谷),“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张耒),“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史达祖)。地菜也因此与故园,与游子们的舌尖联系在一起。
ㅤㅤ⑥晚上酒席间,我对父亲讲,他与母亲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故乡的村庄,我们兄弟姐妹,辗转到这个国家的东西南北,等到他的孙子一辈,恐怕就会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了,到时候,不知道他们能否遇到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除旧布新的辰光,他们也会想念麻油炒地菜,地菜煮饺子?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地菜”这一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美食,“地菜”的背后承载着作者童年的欢乐、节日的热闹喜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B.“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就是一个愧对白富美的灰姑娘”通过对比手法,强调突出了“地菜”藏在作物与荒草间,虽不起眼,却是故乡人心中无可替代的美味佳肴。
C.第⑤段列举了诗人们对“挑地菜”的描述,是为了展现“地菜”蕴藏不可意会的乡土活力,告诉读者“挑菜节”是古代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民俗背后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力量。
2.初读本文后,小深认为标题“三月三,荠菜胜灵丹”夸大了事实,小圳却认为这个说法很恰当。小圳从②—⑤段中筛选出了四个理据,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②采集不易尤显珍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圳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雅得诗意”,但小深认为它“土得可爱”,也有人认为它“既雅得诗意,又土得可爱”,对于以上三种看法,你赞同哪一种?请你以第④段划线句为例,阐明你的观点。
4.本文开头和结尾都提及“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是作者的匠心之举,请你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人民日报》论坛提到:“我们需关注的是蕴藏在民俗背后的深厚的知识与智慧,及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固有的情感和思想。”请你简要描述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种家乡民俗,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或情思?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1】向一棵树鞠躬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矮小的灌木。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却匆匆逃走。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矮,让枝叶变小,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砖垛不见了,那棵树旁默默站着一位老人。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曲、泥泞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下面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却匆匆逃走。
3.作者的写作思路是由树及人,深化主题。请找出由树及人的过渡句子,抄写在下面。
4.有人说,第⑧段画线句子含意丰富。请根据上下文加以阐释。
走在那条弯曲、泥泞的小路上。
2021-01-09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山茶花

东园三日两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②小姨的家安置在盛名已久的岩寺茶花园,每到春季,山花烂漫,百般红紫斗芳菲。如今,晚年的她生活恬淡悠闲,从容优雅,整日侍弄那庄园式的梅花小院,其中数千亩的山茶花,琼枝玉影,五彩缤纷,疏影暗香,妖娆多姿。

③小姨,与我同龄,辈分却差了一代。听母亲说,她小时候,因父亲生病,家中没劳力,六七岁光景,便成了放牛娃。她在田野里,听着同龄人的朗朗读书声,觉得那是世界最美妙的天籁,而这些声音,教室里的世界,不属于她,为此,她常常暗自流泪。有时,她只能趴在教室窗户上,向教室里望几眼,听几声老师的朗读,跟着这些同学们哼几声。从教室里飞出来的读书声,似乎可以飞进心里。母亲说着这些,眼里总是充满泪珠,让我想起八十年代最红的那部电视剧《渴望》,有一幅水龙头在滴水的镜头,这是撞击魂魄的一滴滴水,仍然可以点燃心中的希望。

④小姨的童年,早早没了父亲,家境的窘迫,苦难的岁月,没有书读的那些不平往事,没有影响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黑暗中,总有一束光,她的心中充满着对生活的炽热。

⑤桃岭那高高的山岗上,一望无际的开阔,每天晨露中,顶着一轮红日,小姨早早地出现在烟草地里,她和外婆细心地掰去一颗颗细长的嫩芽。白天她拿着砍刀去打柴;黄昏傍晚炊烟升起时,她又去打猪草了。刻印在我脑海里的,永远是她劳作不息的身影。烟叶摘回家后,外婆和小姨把烟叶的筋,用铁丝穿洞,一串串挂起来。在秋日的强光下,烟叶成了金灿灿的黄色,家乡也成了徽州最为著名的旱烟生产地。凭着过硬的质量,以及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名气,烟叶总是不愁售卖。

⑥我高中毕业那年回桃岭时,小姨已出落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十二三岁就担起家庭重担,身材没有变得粗陋不堪,相反,面容如花,身段如柳,有着与众不同的妩媚,恰似一朵袅袅婷婷的山茶。生活没有磨砺去她应有的光华,却让她把自身的底色显现了出来,让人想象不出她的身上,究竟蕴藏着多少坚韧的能量。

⑦成家后,舅舅说,原来的泥土墙房子,破烂不堪,住那儿,老是走不出过去贫穷的阴影,想法子盖上新的砖瓦房,白白净净的,心里也敞亮。他有一个心愿,舅妈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身体一直不好,如今跟他过日子,他想让舅妈住在明亮的房子里,高高兴兴一辈子。

⑧修建房屋的工作开始后,小姨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切坡挖地基的任务。她学着愚公,把山挖平,平整出可以盖房子的场地,千担万担地挑着,一个冬天下来,没日没夜地干,终于让她给干成了。

⑨接下来的砖头,砂子,水泥,石灰,还有屋瓦,如此沉重的挑担,才是真正考验她的时候。桃岭拱,离家三四里,小姨踏着晨曦出发,一路小草上的晨露晶莹剔透,小鸟鸣着晨曲,奏响了一天的号角。夜幕降临,遥望群山,那万家灯火,闪烁着温馨的光茫,那是她憧憬已久的家。眼下的她,还在顽强坚守着,一个人,独自在路上,拖着无比艰辛和疲意的身躯,星星眨着媚眼,月光静悄悄地撒向大地,晚风扑面,揉拭着身上的汗珠,风儿轻拂,树叶沙沙回响。夜晚的景致,抚慰着她极度疲倦的身心,告诉她,光明就在前面。小姨,一个女人,每天都比我挑得多,我歇息了,她还在路上。以后的数月里,小姨一直坚持着,她几乎以一己之力,挑完整座房子所有的材料,无数块砖,无数斤砂,无数的石灰还有瓦片……我无法想象,一个女人,是以怎样的毅力去完成的。徽州有句谚语:建房做屋,剥皮换骨。一座房子,还真是让一个姑娘家,完成了脱胎换骨。

⑩小姨说,她的肩膀压成了一边高一边低。在以后的生涯里,每次天气变换,疼痛都会呼唤起心底的记忆,肩膀会唤醒她对那个家刻骨铭心的爱,疼痛折磨一生,却爱得无怨无悔。

此刻,小姨庄园式的梅花小院里,在春日暖阳下,一簇簇山茶花,身姿绰约,妙曼无比,盛开时,婀娜多姿,热情奔放。生活的本质,就是战胜那些苦难,就像山茶花,孕育过程所经历的凌寒傲雪,让它在岁月所散发出的馨香,至今浓郁,而且在未来依旧芬芳。


(1)作者给小姨的励志人生写了一本传记《山茶盛放,芬芳人生》,下面是传记的部分目录,请据本文,仿照已给的目录内容,补充完整。

目录(一)回顾过往

飞进心里的书声,渴望上进

_____,勤奋懂事

沉重艰难的挑担,②_____

(二)③_____

群芳斗艳的小院,④_____

……

(三)想象未来

绵长悠久的花香,芬芳动人

……


(2)请赏析下列句子。
①从教室里飞出来的读书声,似乎可以飞进心里。
②她几乎以一已之力,挑完整座房子所有的材料,无数块砖,无数斤砂,无数的石灰还有瓦片……
(3)“高级的写景让人物在环境中说话。”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分别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
①小姨踏着晨曦出发,一路小草上的晨露晶莹剔透,小鸟鸣着晨曲,奏响了一天的号角。
②星星眨着媚眼,月光静悄悄地撒向大地,晚风扑面,揉拭着身上的汗珠,风儿轻拂,树叶沙沙回响。
(4)“山茶花”是本文一以贯之的重要意象,请探究作者选择“山茶花”作为意象的原因。
(5)在《2021年中国年度畅销传记》丛书的编辑中,编辑部决定根据传记主人公的人生事迹和生平特点将众多传记分门别类放进以下四个专辑,根据本文内容,小姨的这本传记应该收录进下列哪个专辑?(     
A.卓然的领袖风采B.跌宕的传奇人生
C.深挚的家国情怀D.身边的躬行垂范
2022-08-14更新 | 40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真题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5)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2)-(5)段叙述了四个与植物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不是发生在阳台上,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
2.第(4)段加点短语“共同的约定”具体指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内容作答。
3.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第(2)段中加点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欢喜,又指父母因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欢喜。
C.第(3)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这些花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第(4)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退休后不再关心家务,而是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4.分析第(5)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
6.本文第(3)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2021-06-29更新 | 7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