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21930744

阎连科

①我每每想起我父亲,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

②我记得的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岁的当儿。那时候,每年的春节之前,父亲都会千方百计存下几块钱,换成一沓儿簇新的一角的毛票,放在他的苇席下,待到了初一那天,发给他的儿女和正月来走亲戚的孩娃们。可是那一年,父亲要给大家发钱时,那几十上百张一毛的票儿却没有几张了。那一年,我很早就发现那苇席下藏有新的毛票儿。每天上学时,我总是从那席下偷偷地抽走一张,在路上买一个烧饼吃。

③从初一到初五,父亲没有给我脸色看,更没有打我和骂我,他待我如往年无二,让我高高兴兴过完了一个春节。可到了初六,父亲问我偷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便厉声让我跪下了。反复问我偷没有,我都说没有,父亲便狠力地朝我脸上掴起耳光来。我的脸又热又痛,到了实在不能忍了,我才说那钱确是我偷的,全都买了烧饼吃掉了。然后,父亲就不再说啥儿,把他的头扭到一边去。不看我,可等他再扭头回来时,我看见他眼里含着的泪。【批注:一个“扭”,是父亲下意识的掩饰,但“眼里含着的泪”让我们窥见他严厉外表下的内心世界,那时对儿子的心疼,也有一个父亲无奈的辛酸。】

④第二次,仍是在我十岁之前,我和几个同学到人家地里偷黄瓜。仅仅因为偷黄瓜,父亲也许不会打我的。主要是因为我们其中还有人偷了人家那一季卖黄瓜的钱。那钱是人家一年的口粮,不把钱还给人家,人家一家就无法度过那年的日子。

⑤父亲知道后,也许认定那钱是我偷的,毕竟我有前科。他让我跪在院落的一块石板地上,先噼里啪啦把我痛打一顿后,才问我偷了人家的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就又噼里啪啦地朝我脸上打,直打得他没有力气了,才坐下直盯盯地望着我。那一次,我的脸肿了。因为心里委屈,夜饭没吃,我便早早地上了床去。睡到半夜父亲却把我摇醒,好像求我一样问:“你真的没拿人家的钱?”我朝父亲点了一下头。然后父亲就拿手去我脸上轻轻摸了摸,又把他的脸扭到一边,看着窗外的夜色和月光。一会儿他就出去了,坐在院落里。父亲孤零零地坐在我跪过的石板地上的一张凳子上,眼神无奈,只有天上的星星与月亮。望着天空,让夜露潮润着,直到我又睡了一觉起床小解,父亲还在那儿静静地坐着没有动。

⑥第三次,父亲是最最应该打我的,应该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的,可是父亲没打我。那时我已经十几岁。到乡公所里去玩耍,看见一个乡干部屋里的窗台上,放着一个精美铝盒的刮脸刀,我便把手从窗缝伸进去,把那刮脸刀盒偷出来,回去对我父亲说,我在路上拾了一个刮脸刀。

⑦父亲不是一个刨根问底的人,我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素洁的乡村孩子了。到后来,那个刮脸刀,父亲就长长久久地用将下来了。每隔三朝两日,我看见父亲对着刮脸刀里的小镜刮脸时,心里就特别温暖和舒展,好像那是我买给父亲的礼物一样。多年后,我当兵回家休假时,看见病中的父亲还在用着那个刮脸刀架在刮脸,心里才有一丝说不清的酸楚升上来。我对父亲说:“这刮脸刀你用了十多年,下次回来我给你捎一个新的吧。”父亲说:“不用,还好哩,结实呢,我死了这刀架也还用不坏。”

⑧听到这儿,我有些想掉泪,也和当年打我的父亲样,把脸扭到了一边去。【批注:

⑨两年后,我的父亲病故了。回家安葬完了父亲,收拾他用过的东西时,我看见那个铝盒刮脸刀静静地放在我家的窗台上,黄漆脱得一点都没了,铝盒的白色在锃光发亮地闪耀着。算到现在,父亲已经离开我二十四五年了。我不停地想念他。而每次想念父亲,又似乎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我没想到,活到今天,父亲对我的痛打,竟使我那样感到安慰和幸福。可惜的是,父亲最最该痛打、暴打我的那一次,却被我遮掩过去了。而且是时至今日,我都还没有为那次正本真切的偷盗而懊悔。只是觉得,父亲要是在那次我真正的偷盗之后,能再对我有一次痛打就好了。在父亲的一生中,要能再对我痛打十次八次就好了。觉得父亲如果今天还能如往日一样打我骂我,我该有何样的安慰、幸福啊。

(节选自《我与父辈》,有删改)

1.简要概括文章中的三次“打”。为什么作者说第三次打是“最最该打我的”?
2.参考所给的批注示例,对第⑧段划线句子进行批注。
3.结合语境,说说第⑨段划线句详细描写刮脸刀的作用。
4.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一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读书交流时,同学们对“打”有不同的见解。请你也发表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做适当阐述。
同学A:这个父亲有一些粗暴,他教育孩子只靠“打”。
同学B:“打是亲,骂是爱”,父亲的“打”其实就是爱的表现。
同学C:只有经历多年,作者才能明白受父亲“打”是一种安慰和幸福。
我的看法和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黄蜂筑巢

①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②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③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④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⑤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⑥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昼与夜,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⑦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⑧小家伙!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⑨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嘛,至今记得童年捅马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

⑩至今鼻子还大着。

⑪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嘤嘤,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⑫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⑬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⑭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⑮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1.文中有两处详细的细节描写,写了黄蜂垂死时的哪两个“举动”?
2.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3.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4.“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体现了黄蜂对待生命和死亡分别是什么态度?
2022-04-01更新 | 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痴”情的父亲

①2018年11月6日,父亲张胜友与病魔抗争了三年多后,终究走了,离开了他痴迷的文学事业。

②往事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1948年,父亲出生在永定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小时候他就喜好读书,但没钱买书。天赐良机同生产队有一位回乡劳动改造的“右派”的家里有很多藏书,父亲就常常到那位朋友家中看书,一呆就是一天,有幸看了《红与黑》《牛虻》等文学名著。他还把书借回家里,总是书不离手,甚至上茅厕也要带着书。

③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正在福建省永定一中读高中的父亲回到了永定县高陂公社,成了一个回乡知青。白天,他参加生产队劳动赚工分;晚上,点起煤油灯看书、写文章。奶奶常常埋怨他每个月多消耗了一两斤煤油。1972年,父亲的处女作小说《禾花》在县《工农兵文艺》上发表,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1977年,还在大队务农的父亲参加了高考。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以后,父亲更是常常泡在图书馆里,四年看了大量的书,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便父亲有了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他还认为写文章有时感到“词穷”,后悔年轻时没有读更多的书。

④父亲最爱书房。十几平方米空间,一张书桌,一台电脑,一排书柜,柜里存列着他自己的作品和喜欢读的书籍。父亲每天晚上睡得迟,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还呆在书房里上网,浏览新闻,写文章,边看边思考问题。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父亲在病床上完成了他的最后一篇作品——《大海的召唤》。

⑤对于创作,父亲始终充满激情。2010年,福州市委邀请他写一篇反映福州文化的文章《闽江·映象》。一到福州,父亲便翻阅材料,忙碌起来。中秋节那天下午,初稿已写完,父亲提议当晚召集有关领导和人员讨论稿件。别人提醒他那天是中秋节,还是让大家团聚团聚吧。原来,父亲已全然忘记中秋节了!对于文字,父亲喜欢字斟句酌,更是看一眼文章就知道哪里需要修改完善。在创作《永定一中百年赋》时,在写“子弟向学,涉猎八荒,如琢如磨,做人为上”时,考虑到学校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后将“做人为上”改为“育人为上”。每每一篇新作完成,他都像捡了宝贝似的兴奋不已,马上又开始构思下一个题材。几十年来,他潜心创作,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可谓硕果累累。写出了《百年潮中国梦》等电视政论片,《让汶川告诉世界》等报告文学,《父亲》《记忆》《价值连城》等散文,《石壁记》《土楼宣言》《永定一中百年赋》之客家三赋,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学语文教材。

⑥父亲朋友众多,喜欢与文友交流写作体会。返回家乡时,住地常常走了一拨人又来了一拔。对找上门的人,即使是素未谋面、刚刚走上文学道路的后辈,他都一一热情接待,尽量给予创作上的指点,给予信心和鼓励。从文学青年身上,他似乎看到了自己当年文学写作起步时的影子。父亲主张自立自强,以文章安身立命。他曾说:“这些年,我总是玩命地干,把自己干成业务骨干!”

⑦父亲的字里行间常常体现了一介书生的家国情怀。在《我的书房》一文中,父亲写道:“环顾当下,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中国人民正以矫健步履迅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路上,为实现中国梦美妙前景而砥砺前行。前路正长,动员全民阅读、学习至上,大力倡导经典阅读和专业阅读,实乃国家发展之大战略也!”

⑧亲爱的父亲,“痴”于文和重于情,这是您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也是您给我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父亲就常常到那位朋友家中看书,一呆就是一天”是采用正面描写来表现父亲。
B.本文刻画父亲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绘,以及欲扬先抑手法来突出人物品格。
C.全文对“父亲”的一生如数家珍、饱含深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在平实的叙述中,适当穿插了议论和抒情。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父亲的“痴”情

具体表现

对阅读充满热爱之情父亲自小①___,长大后最爱书房
对创作始终充满激情不间断创作,连临终前还在创作
对家国的情怀一生关心家乡:②___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体现
师友之情乐于和文友交流,③______

(3)文中第⑤段“对于创作,父亲始终充满激情”,文章从哪三个方面体现的?请简要概括。
(4)结合语境,品析句中的加点词。
①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以后,父亲更是常常在图书馆里……
②每每一篇新作完成,他都像捡了宝贝似的兴奋不已,马上又开始构思下一个题材。
(5)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021-12-31更新 | 1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笔墨童年

余秋雨

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⑥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⑦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⑧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⑨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⑩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⑪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⑫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⑬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⑮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⑯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作者资料:余秋雨,19468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著有《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中国文脉》等散文集和文化随笔。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主要事件。
2.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下腰去,恭恭敬敬起来,用手掌着,向吴山庙走去。
3.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4.作者说“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请把“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这句话认真抄写在田字格中。

2023-07-05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