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2193218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业精于勤

冯友兰

①勤能补拙这一句话虽好,但它有时或可使人误会,以为只拙者需勤以补其拙,如巧者则无需乎此。不管说这一句话者的原意如何,事实上没有人不勤而能成大功,立大名的。

②无论古今中外,凡在某一方面成大功,立大名的人,都是在某一方面勤于工作的人。一个在某方面勤于工作的人,不一定在某方面即有成,但不在某方面勤于工作的人,决不能在某方面有成。此即是说,在某方面勤于工作,虽不是在某方面有成的充足条件,而却是其必要条件。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九分汗下,一分神来。九分汗下即指勤说。

③我们于以上说某方面,因为往往一个人可以于某方面勤,而于别方面不勤。一个诗人往往蓬头垢面,人皆以他为懒,但他于作诗必须甚勤。李长吉作诗,呕出心肝。杜工部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都是勤于作诗,勤于作诗者,不必能成为大诗人,但不勤于作诗者,必不能成为大诗人。

④对于某方面的工作不勤者,不能成为在某方面有成就的人。对于人的整个的生活不勤者,不能有完全的生活。所谓完全的生活者,即最合乎理性的生活。用勤以得到完全的生活;我们所谓勤的进一步的意义,即是指此。

⑤古人说:民生在勤。又说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现在我们亦都知道,人身体的器官,若经过相当时间不用,会失去它原有的功用。一个健康的人,有一月完全不用他的腿,他走路便会发生问题。维持一个人的身体的健康,他每日必须有相当的运动。这是卫生的常识。所谓民生在勤的话,以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比喻,应用在这方面,是很恰当的。

⑥我们可以从身体方而说勤,亦可从精神方而说勤。《易》乾卦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庸》说:至诚无息。又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之道是至诚无息,人之道是自强不息。这些话可以说是,从精神方面说勤。无息或不息是勤之至。关于这一点,我们于此只说这儿句话。

⑦就人的精神方面说,勤能使人的生活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什么是人的生活的内容?人的生活的内容是活动。譬如一个人有百万之富,这一百万只是一百万金钱、银钱或铜钱,并不能成为这一个人的生活的内容。若何得来这些钱,若何用这些钱,这些活动,方是这一个人的生活的内容。又如一个人有一百万册书。这百万册书,只是一百万册书,并不能成为这一个人的生活的内容。若何得这些书,若何读这些书,这些活动,方是这一个人的生活的内容。

⑧我们可以说,只有是一个人的生活的内容者,才真正是他自己的。一个守财奴,只把钱存在地窖里或银行里,而不用它:一个藏书家,只把书放在书库里,而不读它;这些钱,这些书,与这些人,尔为尔,我为我,实在是没有多大的关系。有一笑话谓:一穷人向一富人说:我们二人是一样的穷。富人惊问何故。穷人说,我一个钱不用,你亦一个钱不用,岂非一样?此虽笑谈,亦有至理。

⑨人的生活的内容即是人的活动,则人的一生中,活动愈多者,其生活即愈丰富,愈充实。勤人的活动比懒人多,故勤人的生活内容,比懒人的易于丰富、充实。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作者是如何论述的?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从论证方法角度分析文章第⑥段划线句的作用。
3.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要阐明你的理由。
【链接材料】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的一进一出,一声不到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就把头摇了两摇……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知识点】 议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纪念白求恩》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每一个”和“一定”能否删去?为什么?
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阅读链接材料,仿照示例,为白求恩同志写一段颁奖词。
链接材料: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1936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经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3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有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到感染,19391112日在河北唐山县病逝。

示例:201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的颁奖词:仪表失灵,你越发清醒;乘客的心悬得越高,你肩上的责任越重。在万米高空的险情中如此从容。别问这是怎么做到的。每一个传奇背后,都隐藏着坚守和执着。
2024-04-10更新 | 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

①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一春盛事,恰“两会”上暖意更浓。正月的喜庆还未降温,迎着明媚的阳光,一年一度的“两会”在京胜利召开。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简短有力,鼓舞人心。在李克强总理众多暖人心的话语中,那句“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让人闻即热泪盈眶、热血澎湃。简短的一句话,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自信,给予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奋进新征程以无比的信心和勇气!

②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是对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朴素概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放眼全球,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在数次遭遇外族入侵这道坎后或将其击退、或将其同化,从而保持了上下五千年文明连绵不断、聚而不散。究其原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融入血脉里的那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③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是对中华民族虽历百年屈辱依然不倒的暗码揭示。到了近代,当封建王朝即将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其落后与愚昧却给我们的民族招来了百年黑暗与屈辱。多少志士仁人在黑云压城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多少时代先锋在上下求索救国救民之大道。幸甚至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数年后,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诞生,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正是这支先进的政治力量挽民族于最危难之际,带领中华儿女推翻“三座大山”这道历史上最高的坎,用热血和牺牲换来了“东方红”。中国一改积贫积弱的“病夫”形象,从此站了起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新中国,古老的东方民族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④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爬坡过坎而出的不争结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中国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的春天。我们需要“新鲜空气”,虽然会有“苍蝇蚊子”,但久经风浪的中国人民不怕这样的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这样那样的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不懈奋斗,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和自我革命的勇气,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一年一年奋斗,离不开一步一个脚印。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回顾过去一年的成绩时感慨“来之不易”。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受到冲击,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给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预期带来不利影响;从国内看,我们面对的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严峻挑战。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两难多难问题如峻岭,考验着“登山者”的智慧和意志;多重目标多项任务如激流,等待“涉水者”去征服和跨越。一年平稳过去,未来尤需奋斗。无限风光在险峰,好风景永远属于不懈奋斗者和敢为人先者。

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新时代奋斗者要不得偷奸耍滑、投机取巧和蝇营狗苟,唯有每个个体踏实肯干、努力奋斗,我们的国家才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唯有每一名党员干部身体力行、身先士卒,我们党才更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党的事业才能在爬坡过坎中不断推向前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

(摘自人民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主要从哪三个方面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文章大量运用成语(“积贫积弱”“蝇营狗苟”)、鲜活的词语(如“新鲜空气”“苍蝇蚊子”)、优美的诗句,如“我以我血荐轩”,有何表达效果?
2022-08-13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勿忘提升“精神高度”

陈鲁民

①每个人都有两个高度,一是身体高度,一是“精神高度”。如果说身体高度是由父母决定、基因制约的,那么“精神高度”则是由自己决定、后天实现的。有的人既有身体高度,也有“精神高度”,那是最好不过;有的人虽然身体高度欠佳,却“精神高度”出色,比如,坐在轮椅上的霍金,高不过一米,却心骛八极,眼望苍穹,研究的是“高大上”的宇宙学;五短身材的鲁迅,终生关心的是民族素质的提高,以笔为枪,纵横驰骋,立起一座思想的高峰。

②还有一种人,虽然身高可羡,凛凛一躯,却是扶不起的阿斗,“精神高度”低得可怜。他们遇事无决断,做事怕担当,稍遇挫折便张皇失措,出师不利便想打道回府,成则趾高气扬,败则灰心丧气。而且,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受不得一点委屈,吃不了一点亏。这种人即便有丈二身高,也是地地道道的“精神侏儒”。

③如果说,身体高度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生理特征,那么“精神高度”彰显的则是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和精神内涵。身体高度难以提升,“精神高度”却大有提升的空间,而且应作为人生的最重要追求。

④勤奋读书可以提升“精神高度”。博览群书,勤读苦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就如同站在层层叠叠的书本上,“精神高度”想不高都不行。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精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权威经济学著作,细研4000多种报刊杂志,就好比站在巨人肩膀上,刻苦钻研使他自己也成了精神巨人。

⑤建功立业可以提升“精神高度”。一个人贡献越大,建树越多,事业越成功,功勋越卓著,就像脚下垫起一块块基石,其“精神高度”自然会高于平常人。孙中山领导革命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推翻帝制,实现共和;邓小平三落三起,初心不改,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引领中国人民走上幸福之路。他们的“精神高度”令人高山仰止。

⑥服务奉献可以提升“精神高度”。领导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然会受群众拥戴,被群众赞扬,成为合格公仆。普通人积德行善,多做好事,多行善举,诚如《菜根谭》言:“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雷锋,普通一兵,个头不高,但无私奉献,热爱人民,捧上一颗爱心,做了无数好事,成为高如山岳的道德楷模,为世人所景仰所学习。

⑦修德养心可以提升“精神高度”。一个人思想境界高,学问见识广,自律标准严,品德高尚,志趣高雅,自然会德高望重,以德服人,“一览众山小”。“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等,崇德向善,高风亮节,爱岗敬业,不辱使命,埋头苦干,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殚精竭虑,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宵衣旰食,其事业的高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少有人及,堪称全军楷模,足以彪炳史册。

⑧珠玉在前,先贤表率,我们每个人都应见贤思齐,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决不当“精神侏儒”。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③段叙写的事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正反对比中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身体高度难以提升,“精神高度”却大有提升的空间,而且应作为人生的最重要追求。
B.文章采用分总的结构形式,先分别论述了四个分论点,结尾再进行总结,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C.第⑥段“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意思是指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要肯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帮助别人,就像是一位没有实际爵位的公卿将相一样受到人们的敬仰。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主动见贤思齐,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决不当“精神侏儒”。
2.下列与文中“提升精神高度”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林俊德,一位将军,也是一位院士,他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他人生75年都默默无闻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B.李文波,一个普通的南海守礁士兵,二十年坚守,他从健壮小伙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小老头”,他就是守护祖国的一块坚不可摧的礁石。
C.清末明初学者顾炎武对待学问非常认真,他从小就勤奋学习,长大后每逢外出旅行时,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D.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时间研究蓄电池,期间不断遭受失败,但他一直咬牙努力,最后取得了成功。
3.请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不变成“精神侏儒”?
2020-02-09更新 | 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