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议论说理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21949860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耕于南阳   躬:亲自B.深入不毛       不毛:不长毛发
C.斟酌损     益:益处D.以其咎       彰:揭示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苟全性命乱世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B.受任于败军             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
C.咨臣当世之事             扶苏数谏故
D.不效,治臣之罪          缊袍敝衣处其间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B.选文①②段依次追忆临终托孤、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的往事,表达对先帝的感激之情。
C.选文第③段诸葛亮阐明自己、朝臣以及后主的各自责任,表达了收复汉室的决心。
D.本文语言率直质朴,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知识点】 议论说理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对比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人才于异代乎?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尽粟一石(             )     (2)执策而(                   )
(3)正己不能知 (              )     (4)但于今未有奇才(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或尽粟一石            之不能尽其材
B.祗辱于奴隶人        安可诬一世
C.骈死槽枥之间            岂借才异代乎
D.求其能千里也            可诬一世之人
3.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4.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2021-09-19更新 | 15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课内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自是指物作诗立(         )
(2)父其然也(         )
(3)不能前时之闻(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叙仲永之奇特,后写仲永之退化,先详后略,欲抑先扬,对比鲜明。
B.文章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他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之人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C.本文语言十分简练。仅“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2020-06-11更新 | 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竹溪记

(明代)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徵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微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微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蔚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注释】①徵(jiào):边界。②致:罗致。③芟:锄除。④荀:如果。⑤光禄:官职名。
〔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千钱买一石/王命急宣B.所不能致者惟竹/或芟去焉
C.人去乡则贱/香远D.或不产竹之地/湍绿潭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余 舅 光 禄 任 君 治 园 于 荆 溪 之 上 遍 植 以 竹 不 植 他 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能力提升〕
4.从“京师人”与“江南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中,作者领悟到“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请从作者舅舅任光禄的言行中,揣摩他广种竹子的原因。
2020-03-24更新 | 1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