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 题号:21984378
阅读《过年的暂缓时光》,完成小题。

①新年,我在暂缓时光惦念起一个地方:大别山。那边雪厚不厚?风大不大?孩子们穿得暖不暖?我在这跨年时分决定了,2024年我无论如何要再到大别山去。

②已经有两三年没去了,疫情期间我们想去,青山小学的校长说:我们这里没有疫情,很平安,但是很脆弱,你们还是不要来了吧?

③和我结对的陈同学原来住山上,那一次我气喘吁吁爬到他家,地上是泥地,四壁是泥墙,顶上是破旧的瓦片,我看着黑咕隆咚的一切,说不出话来。陈同学却很兴奋,爬到屋前一棵梨树上为我采梨,那梨子又黑又小,咬上一口,又酸又苦,我不是嘴里苦,而是……

④几年后我再去大别山陈同学家,他们已经从山上搬到青山小学附近,三房两厅,电视机,空调机、脱排机、洗衣机一应俱全。我心里默念:太好了,农民翻身了!陈妈妈告诉我:还有点困难,买下这楼房花了12万,现在用水、烧煤气、买青菜都要花钱。儿子读初中了,住读,女儿高三,我在县城租了房,专门陪读,所以他爸爸在上海打工,一定要多挣点钱。

⑤我加入好心人李茂飞的助学团队很多年了,每一年都要搭火车然后换长途汽车赶到大别山去,我们的助学款不想经过别人或者什么机构转交,每次都来到小学操场,亲自把1000元交给那个需要帮助的学生,人对人,门对门,手握手。

⑥有一年,李茂飞跟我说:我们除了物质上帮助大别山的孩子,能不能在精神上也有所作为。你不是写了本着名植物学家钟杨的长篇报告文学吗?不妨把你的书《至诚初心播种未来——钟杨》带给孩子们,我答应了。

⑦我把20本书扛到大别山,想不到校长搞了个隆重仪式,从全校各年级的小朋友中选出20个好学生,专门接受我的礼物。孩子们先为我戴上红领巾,然后向我行队礼。我一本一本翻开,非但签上我的名,还为他们写了一句各不相同的话:走出大山去”“长大当科学家”“山的那一边是更大的光明”“天天向上天天进步……我解下红领巾,请20个孩子在上面签上他们的名字,当他们把红领巾重新戴到我的脖子上时,看着他们渴求知识的清澈眼神,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是大别山的孩子在激励我,不是我在教育他们。在这过年时光,我何等惦念这些红领巾。

⑧我思忖,旧年新年,我一个吃瓜群众能做的有益事情也就这些了,平时,我几乎每个月都去慈善商店,服务员都认识我了,我捐的东西有笔简、奇石、图书、面具、瓷器、玻璃艺术品、挂盘、藏族水壶、竹盒……我觉得我就这点能耐了。

⑨年尾年初,值得我们暂缓一下,值得我们有个念想,我的念想就是春暖花开去拥抱大别山。一来一回,虽然只有三四天,但那几天会过得特别悠长,特别踏实,不是一晃而过,飞逝如电。

(选自2024年01月17口《新民晚报》,作者:童孟侯。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山小学校长不让我们疫情期间去大别山主要是担心我们会给当地的防疫形势带来风险。
B.初去陈同学家,陈同学家的贫困让“我”心痛,几年后陈同学家虽有困难,但改变之大让“我”欣慰。
C.我给孩子的签名售书,并写上寄语,是为了在他们心中播种未来,勉励他们勤奋学习。
D.“我”长期做公益活动,但“我觉得我就这点能耐了,可见我是一个十分谦逊、有爱心的人。
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
3.阅读文章第8段划线句子,结合全文思考:为什么我觉得“是大别山的孩子在激励我,不是我在‘教育’他们”?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提示:(1)以下材料一共1700字,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左右。(2)阅读材料,注意作者的情感。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五猖会》(节选)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1.在去看“五猖会”前,父亲让我背的书是(     
A.《千字文》B.《山海经》C.《鉴略》D.《百家姓》
2.下列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长告假回家后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山海经》递给了我。
B.《五猖会》中父亲不顾及孩子感受而强迫“我”背酶涩的书含蓄地反映了父亲的严厉对“我”心灵上的伤害。批评了封建专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C.阿长发现“我”非常喜爱《山海经》,就想办法给我买来了。反映了她的善良,也能看出虽然阿长有很多“我”不喜欢的缺点,但是她是真心爱我,疼我的。
D.在《五猖会》中,一开始我是兴致勃勃地想要去看,可是待到父亲逼我背完书同意我去后,我却觉得五猖会的热闹没什么意思了。
2021-01-07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小题。       

①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写出这两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1)时间:
(2)地点:
(3)主要人物:
(4)事件:
2.在横线上写出文段中插叙的语句。
3.试分析“是仔细”“踌躇了一会”中两个加点字的作用。
4.选文第一段中两个“踌躇”说明             ;两个“终于”反映了            
5.分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表达作用。
2017-09-09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小院吟》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带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   )了小凳,( )到我的跟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1.文段表面写什么?实际上写什么?
2.文段抒发了什么感情?
3.第4段括号里应填的两个最恰当的词是(       )和(      )。
4.第一自然段突出了小院的什么样特点?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5.横线上的话写出了小院的什么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6.文中起承上启下的段落是第几自然段?
7.是什么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的?
2013-05-29更新 | 5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