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 题号:220356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起点之美

刘心武

①到现场观看赛跑,多数人总愿选择离终点最近的位置,我却偏爱在起跑线附近观看。运动员在起点上的美往往被人忽略。

②其实,当运动员们在起点脱下外面的罩衣,露出紧凑而富有弹性的筋肉,先略事活动臂膊腿脚腰肢,再渐渐弹跳着、抖擞着,准备进入比赛,那神情,那体态,那气氛,就已非常之优雅;等到运动员们在起跑线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裁判员一声威严而悠长的预备一—声中,各自凝聚起他们灵魂的注意力拼搏进取,并透过他们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筋腱显现出他们肉体所蕴藏的爆发力弹射力承受力,那他们简直就是一列力与美的活雕像。家里有了录像机后,我常把这样的场面录下来,并用慢放、定格的方法细细品味起点之美。我看清了在比赛现场往往看不清楚的运动员们的面部表情。那起点上的表情实在是人类最美好的表情之一。倘若说恋人的表情是人类延续不灭的象征,那么,起点上的表情便是人类进取突破的希望。

③人生的终极点只有一个然而起点却有许多。运动场上的起点是明显的,生活中的起点往往较为隐蔽。一个想向文坛进军的青年在深夜灯下铺开了稿纸,用手中笔郑重地写下了第一行字;一个刚到单位报到的大学毕业生,头一回走进办公室,他尽量大大方方地望着大家,大家都好奇而友善地望着他;一个才把趸来的川橘铺排在货位上的个体户,用戴着厚厚的棉手套的双手捂捂冻得发红的耳朵,嗡声嗡气地发出他的头一声吆喝:大橘子保甜咧一一;一位才任命的局长,不大习惯地坐在来接他开会的轿车里,想同司机说句亲热的话却不知该拣哪一句说;一个非常走红的大明星,倚在沙发上读别人新送来的剧本,刚刚开始觉得里头的那个女主角有点嚼头;一个明天要应考的中学生,把捧着的课本贴在胸前,在忍痛关闭了的电视机前点着下巴背诵单词……

预备——生命之神在行使裁判员的职责,向人们发出悠长的指令。

⑤凡凝神谛听他的指令并尽全力准备投入的人,都是美的。

⑥尽管在终点处会出现绝不平衡的场面,文学青年的稿子也许会被退回,走向生活的大学生也许会碰到许多的钉子,卖橘子的个体户这一回也许不能大赚,新上任的局长也许不久便调离,大明星的下一部戏也许会砸锅,中学生第二天应考时也许会失常。谁也保不齐在那等待着我们的终点上不会落伍、失败甚至被淘汰掉。

⑦然而,对于人生来说,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弥足珍贵。一时的终点上的失意,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可怕的是寻找不到新的起跑线,失去了在预备声中大大振作起来的力与美。

⑧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而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

1.下面各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起点之美”并未揭示作者的观点,需要通读全文,才能通晓文章的中心。
B.本文举例贴近生活,新颖鲜活,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C.本文开篇先写运动场上的起点之美,转而自然过渡到“生活中的起点”,深入分析人生这个舞台上“起点”具有不容忽视的特殊意义,与“终点”同样美,论述逐层深入。
D.本文第③段和第⑥段遥相呼应,显示论证的严密。
2.文中列举大明星的例子时,用了两个表现力较强的口语“嚼头”和“砸锅”,请结合文章说一说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3.本文作者想通过“起点之美”,告诉我们哪些人生道理?
【知识点】 议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相关问题。

“时间就是生命”,这已经是人们听得耳膜都起了老茧的话了。在家中,有父母的叮咛;到学校,有老师的教诲。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引起重视,去自觉珍惜,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时间呢?

君不见:校园里,某君患感冒,心急如焚,不顾课业冲向医务室。大包小包的“良”药被他吞下。为什么?他很珍惜生命。可是“龙”体康复之后,却在课堂上以古龙、金庸把数理化取而代之。他珍惜生命吗?

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珍惜时间。只有珍惜时间,才能踏上成功之路。

古今中外,每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珍惜时间的楷模。法国作家雨果成名之后,一张张请柬雪片般飞来。对此,他没有陶醉,他明白这要耗去生命的一部分。于是他毅然拿起剪刀剪下自己的一半头发和胡子,使自己无法出门。待到头发、胡子长全了,世界名著《悲惨世界》也问世了。爱国将领冯玉祥为了学习英语闭门谢客,在大门上挂出了写着“冯玉祥死了”的牌子。待到学有所成,又把“冯玉祥复活”挂了出去。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用了三十年,达尔文著《物种起源》花去二十二年,歌德写《浮士德》耗去六十年……他们的时间从何而来?正像鲁迅先生所说,他们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浪费时间等于吸毒。不珍惜时间,会空度人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事实屡见不鲜。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虽然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但为什么“年七十”才“欲学”呢?这也许与他年轻时不珍惜时间有关。

假如人生以七十为限,那么三分之一的时间要睡去,再除去幼年一段时间,学习工作的时间只有三十五年左右,也就是一万多天。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

怎样对待时间呢?聪明者,利用时间;愚昧者,等待时间;有志者,赢得时间;无志者,放弃时间。愿我们是“聪明者”、“有志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文中列举了很多珍惜时间的事实论据,你能不能列举一个道理论据?
4.请结合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谈谈我们怎么做才能真正珍惜时间。
2017-04-20更新 | 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

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挂帅专家组组长,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咬牙坚守岗位,各地援鄂医疗队不顾风险、“最美逆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无数英雄勇赴险境,筑起一道守护生命安全的稳固长城。品格可昭日月,精神感人至深。英雄者国之干。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在于他们挺身而出,肩鸿任钜,勇担重任。从保家卫国到见义勇为,从救死扶伤到舍己为人,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乏英雄。为什么总有英雄不惧危险、勇毅前行?为什么总有猛士直面考验、迎难而上?支撑英雄壮举的,是为民担当、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是心中那份割不断、扯不开的责任牵挂。英雄主义,包括以责任为己命、视责任比天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高扬英雄主义同时也呼唤人尽其责、各司其职,号召全社会共同从源头上化解风险、抗击疫情。

英雄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明白自己被寄予的使命。英雄慷慨激昂,正气沛然,是因为他们摆脱了“小我”的束缚,找到了“大我”的寄托。英雄在前,激励我们每个人筑牢责任的堤坝,让无情的病毒寸步难行。面对英雄的奉献和牺牲,我们没有理由不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出己力、尽己责,多添力、少添乱,英雄们就能少流一些泪和汗,英雄的家人就少一份担忧。这本身也是对英雄最好的保护、最暖的致敬。

千难万险,尽心尽责就不惧风险;大计小计,人人有责是最佳之计。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人能置之度外的战争,每个人都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对普通人而言,做好自我防护就是责任;对党员干部而言,带头向前、全面防控疫情就是责任;对生产企业而言,加班加点保障物资供应就是责任;对患者和疑似病例而言,配合防治、努力康复就是责任。像英雄般心怀大爱、履职尽责,我们就能守护好亲人健康、同事幸福、朋友欢乐,守护好社会祥和、国泰民安。

责任也意味明确定责、强化问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如果说责任是战胜疫情的向导,那么岗位就是战胜疫情的战场,职业精神就是战胜疫情的精神保障。疫情面前,回避没有出路;战胜疫情,责任不能缺席。

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也是托举幸福生活的坚实地基。人人行动起来,提升责任意识,立足岗位砥砺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我们的社会就能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就能更加强大。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2月5日)

1.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含标点不超80字)
2.面对英雄的奉献和牺牲,我们没有理由不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作为一名中学生,你的责任什么?结合文本内容,简明扼要地概述。(含标点不超80字)
3.文中列举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无数英雄勇赴险境,筑起一道守护生命全的稳固长城的事例,请你举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充当本文的事实论据,并分析论证。(含标点符不超100字)
2020-10-17更新 | 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2.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
2019-11-19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