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回忆录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27 题号:22101471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1)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2)母亲这样地整日a.            (忙碌、劳碌、繁忙)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3)①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②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③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④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⑤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一样厚。⑥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4)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始担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b.               (管束、管教、管理)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请用“✔”在选文中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               ”处。
a._______________(忙碌、劳碌、繁忙)b._______________(管束、管教、管理)
2.找出选文第(1)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
3.结合选文,选出诠释第(4)段画横线句“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中“中国标本式”一词含义,并最能表现出朱德母亲思想性格的短语(多选)(     
A.任劳任怨B.周济别人C.勤劳俭朴D.自己不富裕E.宽厚仁慈
4.请用“/”将选文第(3)段划分为两层:①②③④⑤⑥:这两层意思,在结构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5.选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选文第(3)段中画横线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知识点】 回忆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的课堂

①十年后,我还记得中考结束那年,父亲回家探亲时,进家门第三天,就嫌弃我的惫懒、柔弱、优柔寡断与吃饭慢,决定带我去骑行川藏线。

②身为军人,父亲说干就干,立刻买了一辆新的山地车、折叠式帐篷、迷你压力锅,还有冲锋衣之类的,马上带我进行适应性训练,每天骑行50公里。

③当时,我很不乐意父亲这般不容分说地干预我的生活,中考好不容易结束了,不是应该躺在沙发上紧握游戏手柄吗?一个时常在我生活中缺席的男人,凭啥对我的性情与吃饭速度指手画脚?我好几天幻想着自己在父亲面前爆发并摔门而去,然而,不知为什么,一到父亲那张黑红的国字脸面前,我就像新兵见到连长,满腹的委屈与愤懑都咽了回去。

④母亲看着不忍,在厨房里小声争辩,说我还没有完全发育好,我身体瘦高,穿着冲锋衣顶风上坡时,像一只翼装大鸟,你就不担心他路上生病吗?

⑤父亲淡淡地说:我唯一的儿子,我有数。听着,我不想他长大后经不起碰磨,这会害了未来的媳妇。

⑥母亲不声响了,只是给父亲的行囊中硬塞了十几条巧克力和6支防晒霜。

⑦十年以后,在那场砥砺风雨和暴晒的骑行中,与父亲起过什么争执,我已经忘了。我记得的,是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一手死死地摁住我的脑瓜,一手帮我涂防晒霜的场景;是父亲把方便面底下卧着的茶叶蛋,硬塞到我碗里的场景;是高原上的冰雹雨降临时,父亲不容分说把唯一的不锈钢脸盆顶在我头上的场景;是父亲站在高坡上,朝坡下倒卧不起的他怒目而视的场景。是的,我是怎么撑下来的,这318国道上炼狱般的25天?可能,支撑我的,是父亲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些许轻蔑与失望吧,父亲跟沿途的修车铺老板、小饭馆伙计、小旅馆老板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这小子,没个男子汉的气概,老刘家的精神气,到他这一辈,恐怕要断。我这一趟拉他出来,就是想练一练他的精神气。

⑧我一直不服父亲给我贴的标签:我怎么就没男子汉的气概了?老刘家的精神气,为什么由你说了算,而不是由我说了算?等着吧,总有一天,我的筋骨会结实,我的目光会锐利,我会修山地车,会在强风中搭帐篷,会看北斗七星寻找方向,会在旷野上点燃篝火,我将会比你更耐压、更有眼光。我等着,等你老了,看你会不会像今天这样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⑨为此,我在骑行的后半段路上目光如炬,沉默是金,连父亲给我挑破脚上的水泡,给我膝头敷上膏药,都咬着牙一声不吭。我看到,父亲脸上深不见底的威严裂开了口子,一丝战栗掠过他的腮帮肌肉。就在我心里怒吼不要你心疼时,那条口子已经合拢。父亲掉头而去,丝毫不带感情地说:熄灯睡觉,明天6点半开始骑行,要躲过下午3点以后的雷暴。

⑩我最终和我沧桑的自行车,一同见到了布达拉宫。仰望那耸立在高天薄云之下的神圣殿堂,一尘不染的白色楼宇中簇拥着肃穆的深红楼宇,只一瞬间,我的眼泪就流了一脸。

⑪十年后,我成为一名博士生,在大学的高分子实验室里,师兄弟们一边做着对比实验,一边聊起父亲的课堂。我发现,大部分都市男生都在成长的某一刻,受到父亲毫不留情地敲打。

⑫可能,相比母亲那种柔软包容的管教方式,父亲的教育都是有点硌人的,可到男生成年后,回过头来看,这种严厉的课堂,却是为我结结实实补了一次钙,让我从精神上到身体上,都强健了起来。

(选自2022年第8期《青年文摘》,有改动)


阅读文章,开展“读懂父亲”话题讨论活动。
(1)活动一:请从重音的角度设计句子的朗读并简述理由,初步感受“父亲的课堂”。
我记得的,是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一手死死地摁住我的脑瓜,一手帮我涂防晒霜的场景。
(2)活动二:完成“阅读卡片”,帮助自己讲述“父亲的课堂”。

《父亲的课堂》阅读卡片


教师:父亲
学生:
授课原因:
授课内容:骑行川藏线
授课波折:
波折一:父亲带“我”进行适应性训练,“我”感到:
波折二:骑行路上,父亲流露出对“我”的轻蔑与失望,“我”感到:
阅读质疑:
第⑨小节画线句中两处写到“口子”,有什么含义?
授课成果:
①我的摘录:这种严厉的课堂,却是为我结结实实补了一次钙,让我从精神上到身体上,都强健了起来。
②我对摘录内容的理解:
(3)活动三:有同学认为,父亲这种“敲打”式的“课堂”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孩子成长。结合文本或自己的成长经历,说一说你的看法。
2023-08-03更新 | 1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2】阅读《魔镜里的钱锺书》,完成各题。

魔镜里的钱锺书

张建术

①钱锺书成为知识界的“传奇人物”,是中国内地开始崇尚知识和智慧的一个象征。钱锺书的讽刺小说《围城》享誉海内外,他最能传世的代表之作《管锥编》也是学术史上壁立千仞的一个高峰。

②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中国作家、学者钱锺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季节。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座谈会上的钱锺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锺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他就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他就用标准德文背诵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锺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无滞地背出,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

③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携夫人同往。像这样的价码,恐怕也是让大陆的歌星大腕们咋舌的吧!可钱锺书却拒绝了。与钱锺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约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锺书夫妇时间自便地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

④夫人杨绛笑钱锺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古典文学组的人找他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1000。”钱锺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500,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二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弟兄出车上街撞伤行人,急切中找钱锺书来借医药费。听清情况后,他问:“需要多少?”司机答:“3000。”他说:“这样吧,我给你1500,不算你借,就不要还了。”有人评论说,钱锺书说到底是数学不好,只学会了个被二除,假如有人求借百万,又该怎么办呢?但是,凡进过钱锺书家的人,都不禁惊讶于他家陈设的寒素。沙发都是用了多年的米黄色的卡面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

⑤杨绛在《钱锺书与〈围城〉》”这篇文章里,写到了丈夫的许多“痴气”“傻气”,归根到底都是童心与童趣。杨绛写了他手舞足蹈看《福尔摩斯探案集》,写了他给妻子脸上画花脸,写了他往女儿被窝里藏笤帚疙瘩、埋“地雷”,写了他帮猫打架不怕天寒夜冷……却似乎漏掉了写他还爱看当代侦探小说,漏掉了他爱看儿童动画片,爱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钱锺书看电视剧《西游记》与众不同。边看边学边比划,口中低昂发声不住,时而孙悟空,时而猪八戒,腾云遁地,“老孙来也”,“猴哥救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咏之歌之,不一而足。

⑥看过了舞过了还没过足瘾,又左挑点毛病右挑点遗憾,一连写好几篇短评,起个化名装入信封,歪歪斜斜摹仿小学生字体写上投寄地址,8分钱小邮票一贴,扔进邮筒里。上海《新民晚报》的编辑接信在手,莫名大惑:“这是哪里的小孩子写来的,怎么连个发出地址都不晓得写?稿费寄给谁?”拆开一看,文章真好,正是热点话题。“发了。”

⑦其实稍稍联系一下就不难发现,那个胆大有本领、敢管玉帝叫“老儿”的孙猴子,早已潜移默化地钻入了钱锺书的性格里,以至于人家万乘之尊的英国女王到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他时,他竟称病推掉。事后,外交部的熟人私下询及此事时,钱锺书说:“不是一路人,没有什么可说的。”

⑧80年代初,某“头牌学者”拼凑了一本《××研究》,钱锺书翻阅后,即下断语:“我敢说×××根本就没看过××的原著。”真是明眼如炬,让此等人物没处躲没处藏。这也就难怪有人按捺不住公开咒他:“钱锺书还能活几年?”一些年来,由于拒绝与传媒合作,钱锺书这个人,也似乎渐成“魔镜”中影像了。当我们把钱锺书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面有一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

⑨钱锺书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优秀部分与生俱来的突出要求和愿望: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

(选自报告文学《魔镜里的钱锺书》,有删改)

1.为了让我们看到“魔镜”背后钱锺书的真实影像,文章写了一些有关钱锺书的事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慷慨借钱给他人而家中 却陈设寒素;他手舞足蹈看书等生活趣事;他称病推脱国宴陪客邀请;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有人认为第⑥段只是补充了关于钱锺书生活中又一件趣事,可以删除。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3.文中第⑦段写到:“当我们把钱锺书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面有一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请你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谈一谈你对“做完整的人”的理解,并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2024-01-28更新 | 1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⑩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⑪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⑫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⑬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⑭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⑮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⑯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⑱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⑲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和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B.本文精于剪裁,详细叙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治学的刻苦、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C.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如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对句的形式,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D.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如文章后半部分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2.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3.请结合文段分析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
4.分析“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的含意,以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024-04-05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