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回忆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梅祖彦先生二三事

陈文

①1982年我入学清华不久,就了解到清华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那就是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校长。梅校长早已离世,无缘得见。幸运的是,梅校长有一位公子梅祖彦先生在清华当教授;更为幸运的是,梅先生是我们专业的教授,我极有可能得到先生的指导。

②当年在清华校园中,不时会看到一位身材修长挺拔,面容清瘦,戴眼镜,穿一身灰白色中山装,风度翩翩,举止优雅的学者,或骑自行车,或步行,从校园中穿过。高年级同学介绍说,那位学者就是梅祖彦先生。梅先生是那么超凡脱俗,有着那么优雅的名士风度,身上穿的虽然是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普通中山装,但仍然掩盖不住内在的高贵气质,这大概就是苏轼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③认识梅先生后,我不时会在校园中和实验楼楼道中见到他。有几次我看见梅先生弯腰捡起零落在楼道地板上的碎纸片,然后走到附近的垃圾桶边,把捡起的碎纸片扔进去,这真让我这个对地上的碎纸片熟视无睹的学生无地自容。我也时常听老师们介绍梅先生的为人处世。周雪漪老师介绍说,梅先生平时衣着十分整洁,但做实验时就换上工作服,测量、采集数据一丝不苟,经常弄得满身油污。我没有在实验室中见到过梅先生,无法想象实验室外风度优雅的梅先生和实验室中一丝不苟的梅先生是怎样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④大三学习专业英语课,任课老师赖敏儿请来梅先生为我们上了一次课,我记得梅先生讲了商务信函的写作。梅先生整堂课全部用英语讲授,那是我在清华听到过的为数不多的全程用英语讲授的几堂课。梅先生讲一口标准、流利的美式英语,授课十分清晰流畅,听梅先生讲课真是一种享受。课后我向梅先生请教怎样才能做到自如地用英语表达。梅先生说,平时要多在脑子里练习,而且要养成英语思维,说英语的时候直接用英语思维来想,不要在脑子里先用中文想,再翻译成英语说出来,这样就慢了。专业英语课有一个大作业,要求用英文撰写一篇论文,字数在五千左右。梅先生很认真地看了同学们写的英文论文,我的论文得到了梅先生的好评,这着实让我得意了一番。

⑤本科毕业后,我考到清华力学系上研究生,又读到了博士,一次在导师张维教授家中聆听张先生对我博士论文的指导,忽听门铃响起,我赶忙起身开门。出乎我意料的是,梅先生站在门外,惊喜之余,我连忙把梅先生迎进屋子,并向梅先生问好。梅先生不记得我了,亲切地问:我们见过?我回答说:我是水机二班的,是您过去的学生,您给我们上过课。梅先生听后笑了。不想那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梅先生。

⑥2003年梅先生离开了我们,清华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师,我们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诲人不倦,以言传身教深刻影响了我们人生的先生。

1.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概括在校园中见到梅先生(2)_________听梅先生英语课与张维教授巧遇梅先生
品性(1)___________言传身教、一丝不苟学识渊博、诲人不倦(3)_________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1)梅先生很认真地看了同学们写的英文论文,我的论文得到了梅先生的好评,这着实让我得意了一番。
(2)不想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梅先生。
3.文章记述的是梅祖彦先生,开头却从他的父亲梅贻琦校长写起,有何作用?
4.作为回忆性散文,本文的第②段与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的第2段(见下文),分别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回忆鲁迅先生》

2024-05-1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9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闻一多:一个时代的鼓手

马识途

1)我的老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闻一多先生在参加完李公朴教授追悼大会后,返家途中突遇国民党特务的枪击,身中数弹,不幸遇难。

2)闻一多先生的音容形貌却还那么样活地留在我脑子里。那些过往,仿佛就在昨天。

3)闻一多先生风尘仆仆地从老远的昆明乡下下马村步行进城,到西南联大来给我们中国文学系的学生上唐诗来了。

4)他的个儿不很高,有几分清瘦的身子裹在那宽大的褪了色的蓝布大褂里,潇洒自如。他的脸说不上红润,可也并不显得阴暗晦气,像当时在落难中的许多知识分子那样。他那过早脱去头发的脑门在阳光下闪亮,配上深邃而充满智慧的眼神,一望而知是一个很有修养的学者。他的胡子不茂密,可是长得很长,大概留的年代不短了。

5)他的手里攥着一个特大的蓝布口袋,这个口袋似乎和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同时存在的,那里面藏着他多年的心血和打开中国古代文化的钥匙。他从容不迫地向新校舍里东南角上一间破旧的泥坯草房走去。他抬头望着人,却并不和人打招呼,或者他还在梦幻中和庄子、屈原、杜甫这些古人一起神游吧。

6)他走进教室,在小讲桌前坐下来,他把老怀表摸出来放在桌上,时间还不到,他摸出他黑亮的烟斗来点上,吸起烟来。选唐诗这门课的本来只有十来个学生,可是教室里早已座无虚席。有的就坐在窗台上有的站在后边,连窗外也站了一些人,旁听的比选课的多了几倍。我是选唐诗的,来迟了一步,也只好站在后边了。

7)上课的钟声响了。他立刻从大书袋里摸出讲稿来,开始讲课。其实他并不照本宣科,往往是不看稿子,越讲越远,越讲越自在。用那充满激情的调子,诗意般的言语,给我们讲杜甫的三吏”“三别,用生动的形象展示在你的眼前,把你带到古代的社会里去。

8)但是他并不是想把我们拉回古代,把我们带进故纸堆里去,像当时中文系里许多教授干的那样,引诱你钻进去,用一字的考证获得学术上的稀有荣誉,叫你在蜗壳里自我满足。

9)他却用历代人民的悲惨命运来引出对于今天现实的留心他愤愤地说:杜甫描写的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你们仔细张开眼看看,这却是写的眼前抗战时期的事。比唐肃宗那时更卑鄙更无耻。于是他讲一件国民党军队拉壮丁的事,他说着说着站起来叫:这样无法无天,还成什么国家?这是什么国军’?这是土匪,比土匪还土匪!

10)这是在讲唐诗吗?有的教授也许认为不是的。但在这教室里听讲的学生却认为是讲了最好的唐诗。听的人越来越多,窗户外都拥不下了。

11)他说他在编一本《现代诗抄》。朱自清教授给他一本田间作的诗,就是田间在抗战初期和在解放区写的那些激昂的诗,有的人称之为楼梯诗。他说几年没有看新诗了,乍一看,吓了一跳。他想,这叫诗吗?再看,才恍然大悟。他说:这不仅是诗,而且是擂鼓的声音。

12)于是他擂起鼓来。他亲自朗诵一首田间的长诗《多一些》。他朗诵得真好,那么激昂而有节拍,就像一声声的鼓点,就像为配合解放区军民英勇前进的步伐而敲的鼓点。念到后来,他越更激昂了,像一头雄狮抖动着头发和胡子,大声地吼了起来:呵枪!呵刀!呵祖国!呵人民!

13)他极力称赞这样的诗,他说这样的诗是时代的鼓声,这样的诗人是时代的鼓手,他兴奋地用一连串的形容词来赞美这样的诗:沉着的”“庄严的”“雄壮的”“勇敢的”“浑厚的”“猛烈的”“刚毅的”“激动的”“粗犷的”“急躁的”“横蛮的”“倔强的”“男性的”……

14)然后他慨乎言之:我们的民族正走到我们历史的转折点,我们要一鼓作气渡过这个危机,完成独立建国的大业。他大声呼吁:这是一个多么需要鼓手的时代呀!我们要有更多的这样的时代的鼓手!

15)我们听他朗诵田间的诗,也跟着激动起来。在我们的面前,分明站着一个兴奋得面孔发红,每一根头发、胡子的末梢都在颤抖的鼓手,在奋力地擂着战鼓,鼓舞着人们踏着他鼓起的鼓点子前进。他的每一句朗诵的诗,他的每一句激昂的话,才真正都是沉着、庄严、雄壮、勇敢、浑厚、猛烈、刚毅、激动、粗犷、倔强、男性的。他才真正是一个鼓手,一个时代的鼓手!

(本文选自《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

1.作者回忆了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上课的过程,其中叙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好在哪里。
他朗诵得真好,那么激昂而有节拍,就像一声声的鼓点,就像为配合解放区军民英勇前进的步伐而敲的鼓点。
3.第(6)段和第(10)段两次写听课学生之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他才真正是一个鼓手。一个时代的鼓手!”
2024-04-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细节中的鲁迅

①鲁迅先生住在北京时,每天晚上都会有客人来访,鲁迅先生总是热情接待,亲自为客人倒茶,拿花生和糖果给客人吃,当客人告辞的时候,他总是要端起灯来,将客人送出门外,客人作别离去,他并不立即回屋,而是一直那么端着灯站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到了,才关上门回屋。未名社成员、作家王冶秋曾在《怀想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深夜,他端着灯送出门外,我们走了老远,还看到地下的灯光,回头一看,灯光下他的影子好看得很,像是个海洋中孤岛上的灯塔,倔强地耸立在这漆黑的天宇。尊重,有时是说出来的,有时是做出来的。体现在细节中的尊重,是一种更加让人感动的尊重。

②翻译家黄源早年与鲁迅先生多有交往,因而便经常去鲁迅先生家中,并在那里吃饭,鲁迅先生对于一天所发生的事,都记在日记中,黄源先生某月某日到他家去,他也记在日记上,但黄源先生看过鲁迅先生的日记,上面只记着他去他家的事,比如晚三弟来、河清(黄源先生别名)来,而对于在家里吃饭的事,鲁迅先生却从来不记。有一回,黄源先生又去鲁迅先生家,给鲁迅先生买了两盒点心,那天晚上,两人便一边吃点心一边聊天。事后,黄源先生在鲁迅先生的日记上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夜河清来并赠蛋糕两盒。黄源先生因此感慨道:从这一琐事上,我却领悟到鲁迅先生的一条规律,就是凡是他对别人付出的,从不记账,而别人给予他的,他都记在账上,即使是两盒蛋糕,琐事如此,大事也一样。付出的,不记在心上,得到的,却永远记得。虽然只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先生的无私精神和博大情怀。

③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从福建菜馆叫了一碗鱼丸子,吃的时候,海婴先吃的,吃了一个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许广平就夹起来一个吃,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海婴,并给海婴又夹了几个,海婴吃了以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就生气了,更加严厉地批评海婴。见此情形,鲁迅先生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发现果然不新鲜,原来,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还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海婴吃的是不新鲜的,而许广平吃的恰恰是新鲜的,鲁迅先生于是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这就是鲁迅先生,即使是教育孩子这样一件小事,也极其认真,诚如许广平事后感慨的那样: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④长期以来,鲁迅先生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战士形象,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他呐喊呼号的一面。其实,细节中的鲁迅先生,会让我们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去了解他有血有肉的另一面,通过这些细节性的东西,我们能够走近一个更加真实亲切的鲁迅。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映出了先生的涵养品行与内心境界,永远值得我们仰望。

1.本文交代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各自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事 件人物品质

尊重友人
先生的两则日记
先生鉴别不新鲜的鱼丸子

2.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当客人告辞的时候,他总是要端起灯来,将客人送出门外,客人作别离去,他并不立即回屋,而是一直那么端着灯站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到了,关上门回屋。
3.文章第①段引用了王冶秋《怀想鲁迅先生》中的句子,第②段、第③段分别引用了黄源先生和许广平对鲁迅先生的评价,都有什么作用?
4.第④段说“鲁迅先生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战士形象,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他呐喊呼号的一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024-04-1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⑩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⑪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⑫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⑬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⑭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⑮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⑯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⑱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⑲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和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B.本文精于剪裁,详细叙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治学的刻苦、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C.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如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对句的形式,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D.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如文章后半部分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2.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3.请结合文段分析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
4.分析“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的含意,以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024-04-0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4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老山界》选段

①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③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能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再向前进。

②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③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能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再向前进。

④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⑤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励工作。

⑥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⑦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⑧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夫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⑨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⑩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1.“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下列对“难”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路湿滑,部队行进非常艰难。
B.缺衣少食,行军部队气力不够。
C.部队“笨重”,伤员、病员、马匹等拖累。
D.敌人围追堵截,部队处境危险。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划线句子。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3.选文第⑨段中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这个“坚强的意志”指的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把它“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的?
2024-04-07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课文《老山界》,回答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时间主要地点
山沟
瑶民家
天黑了
半夜里
雷公岩
下午两点多

2.“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说说其“难”在哪里。
3.“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
4.“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两句话写出了怎样的山势?这样写能表现红军的什么精神?
5.如何理解课文第12段中的“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6.课文第22段,作者先说“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后面却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2024-04-0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二单元 6 老山界-【勤径学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测(统编版)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追念闻一多先生

冰心

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妆。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一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风俗”。

④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⑤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⑥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他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⑦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选自《闻一多纪念文集》,有删改)

1.作者追念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先由闻一多的诗入手?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
“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3.臧克家说,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冰心先生说闻一多先生是“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请你也用这样的语言,说一说你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
2024-03-3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8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追念闻一多先生

冰心

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妆。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一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儿,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儿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儿,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的风俗

④虽然我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被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⑤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所以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⑥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溅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⑦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选自《闻一多纪念文集》,有删改)

1.作者追念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先由闻一多的诗入手?
2.细读第⑤段,说说闻一多先生回国后,他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4.根据文章开头“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结尾“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说说首尾照应的作用。
2024-03-2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勤径学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测(统编版)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9 .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1)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2)母亲这样地整日a.            (忙碌、劳碌、繁忙)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3)①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②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③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④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⑤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一样厚。⑥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4)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始担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b.               (管束、管教、管理)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请用“✔”在选文中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               ”处。
a._______________(忙碌、劳碌、繁忙)b._______________(管束、管教、管理)
2.找出选文第(1)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
3.结合选文,选出诠释第(4)段画横线句“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中“中国标本式”一词含义,并最能表现出朱德母亲思想性格的短语(多选)(     
A.任劳任怨B.周济别人C.勤劳俭朴D.自己不富裕E.宽厚仁慈
4.请用“/”将选文第(3)段划分为两层:①②③④⑤⑥:这两层意思,在结构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5.选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选文第(3)段中画横线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2024-03-1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我的父亲

莫言

①在我参军离家前近20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是有几分可怕的。其实他轻易不打人不骂人,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说:你爹来了!,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大一会儿才能缓过劲来。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不仅是我们怕,听姑姑说,他们那一代人,我的那些堂姑、堂叔也都怕。

②曾不止一个人问过我为什么那么怕父亲,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也曾经与两位兄长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③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表现过舐犊之情。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的中午,在家门口右侧的那棵槐树下,父亲用剃头刀子给我剃头。我满头满脸都是肥皂泡沫,大概有几分憨态可掬吧,我听到父亲充满慈爱的说:这个小牛犊!

④还有一次是我十三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因为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了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地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

⑤近年来,父亲有好几次谈起当年对我们兄弟管教太严,言下颇有几分自责之意。我从来没把父亲的严厉当成负面的事。如果没有得到父亲的威严震慑,我能否取得今天这样一点成绩还不好说。

⑥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他在私塾里所受到的教育确立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他曾给我在湖南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在上学无望后,父亲就让我自学中医,并找了一些医书让我看,但终因我资质不够,又缺少毅力半途而废。

⑦学医不成,父亲心中肯定对我失望,但他一直在为我的前途着想。有一次,他竟然要我学拉胡琴,起因是他去县里开会,期间看了一场文艺演出,有一个拉胡琴的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叔叔年轻时学过胡琴,父亲帮我把那把旧琴要来,并要叔叔教我,虽然后来我也能拉出几首流行的歌曲,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⑧1973年8月20日,我到县里棉花加工厂去当合同工。后来我从棉花加工厂当了兵。1982年暑假,我接到了部队战友的一封信,告诉我提干命令已经下来的消息。我大哥高兴地把信递给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去了。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表现的那样冷静,那样克制。

⑨我写小说30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他不放过一切机会地提醒我,一定要谦虚、谨慎,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对人要宽厚,要记别人的恩,不要记别人的仇。这些几近唠叨的提醒,对我的做人、写作发挥了作用。父亲经历过很多事,对近百年高密东北乡的历史变迁了如指掌,他自身的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但他从来不说,我也不敢直接去问他,只是在家里来客,三杯酒后,借着酒兴,父亲才会打开话匣子,谈一些历史人物,陈年旧事,我知道这是父亲有意识地讲给我听的,我努力地记忆着,客人走后我就赶快找笔把这些宝贵素材记下

⑩2012年10月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以他质朴的言行赢得了许多尊敬。所谓的莫言旧居,父亲是早就主张拆掉的,之所以未拆是因为有孤寡老人借居。我获奖后旧居成了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一些商人也想借此做文章,父亲说,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他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简单维修,后来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当有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

⑪获奖后父亲对我说的最深刻的两句话是: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父亲不仅这样要求我,他也这样要求自己。儿子获奖前,他与村里人平起平坐,儿子获奖后,他比村里人矮半头。当然,也许会有人就我父亲这两句话做出诸如世故甚至是乡愿的解读,怎么解读是别人的事,反正我是要把这两句话当成后半生的座右铭了。真心实意地感到自己比别人矮半头总比自觉高人一头要好吧。

(节选自《青年文摘》2019年第21期,有删减)

1.作者年少成长过程中,也曾深深受到父亲的“舐犊之情”,请简要概括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事。
2.体会第⑨段中“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表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加点词所蕴含的情感。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的划线句。
4.我们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5.第⑩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
2024-03-1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