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回忆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梅祖彦先生二三事

陈文

①1982年我入学清华不久,就了解到清华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那就是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校长。梅校长早已离世,无缘得见。幸运的是,梅校长有一位公子梅祖彦先生在清华当教授;更为幸运的是,梅先生是我们专业的教授,我极有可能得到先生的指导。

②当年在清华校园中,不时会看到一位身材修长挺拔,面容清瘦,戴眼镜,穿一身灰白色中山装,风度翩翩,举止优雅的学者,或骑自行车,或步行,从校园中穿过。高年级同学介绍说,那位学者就是梅祖彦先生。梅先生是那么超凡脱俗,有着那么优雅的名士风度,身上穿的虽然是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普通中山装,但仍然掩盖不住内在的高贵气质,这大概就是苏轼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③认识梅先生后,我不时会在校园中和实验楼楼道中见到他。有几次我看见梅先生弯腰捡起零落在楼道地板上的碎纸片,然后走到附近的垃圾桶边,把捡起的碎纸片扔进去,这真让我这个对地上的碎纸片熟视无睹的学生无地自容。我也时常听老师们介绍梅先生的为人处世。周雪漪老师介绍说,梅先生平时衣着十分整洁,但做实验时就换上工作服,测量、采集数据一丝不苟,经常弄得满身油污。我没有在实验室中见到过梅先生,无法想象实验室外风度优雅的梅先生和实验室中一丝不苟的梅先生是怎样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④大三学习专业英语课,任课老师赖敏儿请来梅先生为我们上了一次课,我记得梅先生讲了商务信函的写作。梅先生整堂课全部用英语讲授,那是我在清华听到过的为数不多的全程用英语讲授的几堂课。梅先生讲一口标准、流利的美式英语,授课十分清晰流畅,听梅先生讲课真是一种享受。课后我向梅先生请教怎样才能做到自如地用英语表达。梅先生说,平时要多在脑子里练习,而且要养成英语思维,说英语的时候直接用英语思维来想,不要在脑子里先用中文想,再翻译成英语说出来,这样就慢了。专业英语课有一个大作业,要求用英文撰写一篇论文,字数在五千左右。梅先生很认真地看了同学们写的英文论文,我的论文得到了梅先生的好评,这着实让我得意了一番。

⑤本科毕业后,我考到清华力学系上研究生,又读到了博士,一次在导师张维教授家中聆听张先生对我博士论文的指导,忽听门铃响起,我赶忙起身开门。出乎我意料的是,梅先生站在门外,惊喜之余,我连忙把梅先生迎进屋子,并向梅先生问好。梅先生不记得我了,亲切地问:我们见过?我回答说:我是水机二班的,是您过去的学生,您给我们上过课。梅先生听后笑了。不想那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梅先生。

⑥2003年梅先生离开了我们,清华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师,我们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诲人不倦,以言传身教深刻影响了我们人生的先生。

1.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概括在校园中见到梅先生(2)_________听梅先生英语课与张维教授巧遇梅先生
品性(1)___________言传身教、一丝不苟学识渊博、诲人不倦(3)_________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1)梅先生很认真地看了同学们写的英文论文,我的论文得到了梅先生的好评,这着实让我得意了一番。
(2)不想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梅先生。
3.文章记述的是梅祖彦先生,开头却从他的父亲梅贻琦校长写起,有何作用?
4.作为回忆性散文,本文的第②段与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的第2段(见下文),分别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回忆鲁迅先生》

2024-05-1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9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闻一多:一个时代的鼓手

马识途

1)我的老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闻一多先生在参加完李公朴教授追悼大会后,返家途中突遇国民党特务的枪击,身中数弹,不幸遇难。

2)闻一多先生的音容形貌却还那么样活地留在我脑子里。那些过往,仿佛就在昨天。

3)闻一多先生风尘仆仆地从老远的昆明乡下下马村步行进城,到西南联大来给我们中国文学系的学生上唐诗来了。

4)他的个儿不很高,有几分清瘦的身子裹在那宽大的褪了色的蓝布大褂里,潇洒自如。他的脸说不上红润,可也并不显得阴暗晦气,像当时在落难中的许多知识分子那样。他那过早脱去头发的脑门在阳光下闪亮,配上深邃而充满智慧的眼神,一望而知是一个很有修养的学者。他的胡子不茂密,可是长得很长,大概留的年代不短了。

5)他的手里攥着一个特大的蓝布口袋,这个口袋似乎和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同时存在的,那里面藏着他多年的心血和打开中国古代文化的钥匙。他从容不迫地向新校舍里东南角上一间破旧的泥坯草房走去。他抬头望着人,却并不和人打招呼,或者他还在梦幻中和庄子、屈原、杜甫这些古人一起神游吧。

6)他走进教室,在小讲桌前坐下来,他把老怀表摸出来放在桌上,时间还不到,他摸出他黑亮的烟斗来点上,吸起烟来。选唐诗这门课的本来只有十来个学生,可是教室里早已座无虚席。有的就坐在窗台上有的站在后边,连窗外也站了一些人,旁听的比选课的多了几倍。我是选唐诗的,来迟了一步,也只好站在后边了。

7)上课的钟声响了。他立刻从大书袋里摸出讲稿来,开始讲课。其实他并不照本宣科,往往是不看稿子,越讲越远,越讲越自在。用那充满激情的调子,诗意般的言语,给我们讲杜甫的三吏”“三别,用生动的形象展示在你的眼前,把你带到古代的社会里去。

8)但是他并不是想把我们拉回古代,把我们带进故纸堆里去,像当时中文系里许多教授干的那样,引诱你钻进去,用一字的考证获得学术上的稀有荣誉,叫你在蜗壳里自我满足。

9)他却用历代人民的悲惨命运来引出对于今天现实的留心他愤愤地说:杜甫描写的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你们仔细张开眼看看,这却是写的眼前抗战时期的事。比唐肃宗那时更卑鄙更无耻。于是他讲一件国民党军队拉壮丁的事,他说着说着站起来叫:这样无法无天,还成什么国家?这是什么国军’?这是土匪,比土匪还土匪!

10)这是在讲唐诗吗?有的教授也许认为不是的。但在这教室里听讲的学生却认为是讲了最好的唐诗。听的人越来越多,窗户外都拥不下了。

11)他说他在编一本《现代诗抄》。朱自清教授给他一本田间作的诗,就是田间在抗战初期和在解放区写的那些激昂的诗,有的人称之为楼梯诗。他说几年没有看新诗了,乍一看,吓了一跳。他想,这叫诗吗?再看,才恍然大悟。他说:这不仅是诗,而且是擂鼓的声音。

12)于是他擂起鼓来。他亲自朗诵一首田间的长诗《多一些》。他朗诵得真好,那么激昂而有节拍,就像一声声的鼓点,就像为配合解放区军民英勇前进的步伐而敲的鼓点。念到后来,他越更激昂了,像一头雄狮抖动着头发和胡子,大声地吼了起来:呵枪!呵刀!呵祖国!呵人民!

13)他极力称赞这样的诗,他说这样的诗是时代的鼓声,这样的诗人是时代的鼓手,他兴奋地用一连串的形容词来赞美这样的诗:沉着的”“庄严的”“雄壮的”“勇敢的”“浑厚的”“猛烈的”“刚毅的”“激动的”“粗犷的”“急躁的”“横蛮的”“倔强的”“男性的”……

14)然后他慨乎言之:我们的民族正走到我们历史的转折点,我们要一鼓作气渡过这个危机,完成独立建国的大业。他大声呼吁:这是一个多么需要鼓手的时代呀!我们要有更多的这样的时代的鼓手!

15)我们听他朗诵田间的诗,也跟着激动起来。在我们的面前,分明站着一个兴奋得面孔发红,每一根头发、胡子的末梢都在颤抖的鼓手,在奋力地擂着战鼓,鼓舞着人们踏着他鼓起的鼓点子前进。他的每一句朗诵的诗,他的每一句激昂的话,才真正都是沉着、庄严、雄壮、勇敢、浑厚、猛烈、刚毅、激动、粗犷、倔强、男性的。他才真正是一个鼓手,一个时代的鼓手!

(本文选自《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

1.作者回忆了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上课的过程,其中叙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好在哪里。
他朗诵得真好,那么激昂而有节拍,就像一声声的鼓点,就像为配合解放区军民英勇前进的步伐而敲的鼓点。
3.第(6)段和第(10)段两次写听课学生之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他才真正是一个鼓手。一个时代的鼓手!”
2024-04-2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3 .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1)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2)母亲这样地整日a.            (忙碌、劳碌、繁忙)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3)①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②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③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④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⑤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一样厚。⑥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4)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始担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b.               (管束、管教、管理)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请用“✔”在选文中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               ”处。
a._______________(忙碌、劳碌、繁忙)b._______________(管束、管教、管理)
2.找出选文第(1)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
3.结合选文,选出诠释第(4)段画横线句“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中“中国标本式”一词含义,并最能表现出朱德母亲思想性格的短语(多选)(     
A.任劳任怨B.周济别人C.勤劳俭朴D.自己不富裕E.宽厚仁慈
4.请用“/”将选文第(3)段划分为两层:①②③④⑤⑥:这两层意思,在结构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5.选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选文第(3)段中画横线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2024-03-1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我的父亲

莫言

①在我参军离家前近20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是有几分可怕的。其实他轻易不打人不骂人,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说:你爹来了!,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大一会儿才能缓过劲来。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不仅是我们怕,听姑姑说,他们那一代人,我的那些堂姑、堂叔也都怕。

②曾不止一个人问过我为什么那么怕父亲,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也曾经与两位兄长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③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表现过舐犊之情。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的中午,在家门口右侧的那棵槐树下,父亲用剃头刀子给我剃头。我满头满脸都是肥皂泡沫,大概有几分憨态可掬吧,我听到父亲充满慈爱的说:这个小牛犊!

④还有一次是我十三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因为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了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地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

⑤近年来,父亲有好几次谈起当年对我们兄弟管教太严,言下颇有几分自责之意。我从来没把父亲的严厉当成负面的事。如果没有得到父亲的威严震慑,我能否取得今天这样一点成绩还不好说。

⑥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他在私塾里所受到的教育确立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他曾给我在湖南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在上学无望后,父亲就让我自学中医,并找了一些医书让我看,但终因我资质不够,又缺少毅力半途而废。

⑦学医不成,父亲心中肯定对我失望,但他一直在为我的前途着想。有一次,他竟然要我学拉胡琴,起因是他去县里开会,期间看了一场文艺演出,有一个拉胡琴的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叔叔年轻时学过胡琴,父亲帮我把那把旧琴要来,并要叔叔教我,虽然后来我也能拉出几首流行的歌曲,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⑧1973年8月20日,我到县里棉花加工厂去当合同工。后来我从棉花加工厂当了兵。1982年暑假,我接到了部队战友的一封信,告诉我提干命令已经下来的消息。我大哥高兴地把信递给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去了。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表现的那样冷静,那样克制。

⑨我写小说30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他不放过一切机会地提醒我,一定要谦虚、谨慎,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对人要宽厚,要记别人的恩,不要记别人的仇。这些几近唠叨的提醒,对我的做人、写作发挥了作用。父亲经历过很多事,对近百年高密东北乡的历史变迁了如指掌,他自身的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但他从来不说,我也不敢直接去问他,只是在家里来客,三杯酒后,借着酒兴,父亲才会打开话匣子,谈一些历史人物,陈年旧事,我知道这是父亲有意识地讲给我听的,我努力地记忆着,客人走后我就赶快找笔把这些宝贵素材记下

⑩2012年10月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以他质朴的言行赢得了许多尊敬。所谓的莫言旧居,父亲是早就主张拆掉的,之所以未拆是因为有孤寡老人借居。我获奖后旧居成了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一些商人也想借此做文章,父亲说,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他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简单维修,后来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当有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

⑪获奖后父亲对我说的最深刻的两句话是: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父亲不仅这样要求我,他也这样要求自己。儿子获奖前,他与村里人平起平坐,儿子获奖后,他比村里人矮半头。当然,也许会有人就我父亲这两句话做出诸如世故甚至是乡愿的解读,怎么解读是别人的事,反正我是要把这两句话当成后半生的座右铭了。真心实意地感到自己比别人矮半头总比自觉高人一头要好吧。

(节选自《青年文摘》2019年第21期,有删减)

1.作者年少成长过程中,也曾深深受到父亲的“舐犊之情”,请简要概括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事。
2.体会第⑨段中“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表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加点词所蕴含的情感。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的划线句。
4.我们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5.第⑩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
2024-03-1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魔镜里的钱锺书》,完成各题。

魔镜里的钱锺书

张建术

①钱锺书成为知识界的“传奇人物”,是中国内地开始崇尚知识和智慧的一个象征。钱锺书的讽刺小说《围城》享誉海内外,他最能传世的代表之作《管锥编》也是学术史上壁立千仞的一个高峰。

②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中国作家、学者钱锺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季节。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座谈会上的钱锺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锺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他就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他就用标准德文背诵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锺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无滞地背出,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

③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携夫人同往。像这样的价码,恐怕也是让大陆的歌星大腕们咋舌的吧!可钱锺书却拒绝了。与钱锺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约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锺书夫妇时间自便地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

④夫人杨绛笑钱锺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古典文学组的人找他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1000。”钱锺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500,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二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弟兄出车上街撞伤行人,急切中找钱锺书来借医药费。听清情况后,他问:“需要多少?”司机答:“3000。”他说:“这样吧,我给你1500,不算你借,就不要还了。”有人评论说,钱锺书说到底是数学不好,只学会了个被二除,假如有人求借百万,又该怎么办呢?但是,凡进过钱锺书家的人,都不禁惊讶于他家陈设的寒素。沙发都是用了多年的米黄色的卡面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

⑤杨绛在《钱锺书与〈围城〉》”这篇文章里,写到了丈夫的许多“痴气”“傻气”,归根到底都是童心与童趣。杨绛写了他手舞足蹈看《福尔摩斯探案集》,写了他给妻子脸上画花脸,写了他往女儿被窝里藏笤帚疙瘩、埋“地雷”,写了他帮猫打架不怕天寒夜冷……却似乎漏掉了写他还爱看当代侦探小说,漏掉了他爱看儿童动画片,爱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钱锺书看电视剧《西游记》与众不同。边看边学边比划,口中低昂发声不住,时而孙悟空,时而猪八戒,腾云遁地,“老孙来也”,“猴哥救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咏之歌之,不一而足。

⑥看过了舞过了还没过足瘾,又左挑点毛病右挑点遗憾,一连写好几篇短评,起个化名装入信封,歪歪斜斜摹仿小学生字体写上投寄地址,8分钱小邮票一贴,扔进邮筒里。上海《新民晚报》的编辑接信在手,莫名大惑:“这是哪里的小孩子写来的,怎么连个发出地址都不晓得写?稿费寄给谁?”拆开一看,文章真好,正是热点话题。“发了。”

⑦其实稍稍联系一下就不难发现,那个胆大有本领、敢管玉帝叫“老儿”的孙猴子,早已潜移默化地钻入了钱锺书的性格里,以至于人家万乘之尊的英国女王到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他时,他竟称病推掉。事后,外交部的熟人私下询及此事时,钱锺书说:“不是一路人,没有什么可说的。”

⑧80年代初,某“头牌学者”拼凑了一本《××研究》,钱锺书翻阅后,即下断语:“我敢说×××根本就没看过××的原著。”真是明眼如炬,让此等人物没处躲没处藏。这也就难怪有人按捺不住公开咒他:“钱锺书还能活几年?”一些年来,由于拒绝与传媒合作,钱锺书这个人,也似乎渐成“魔镜”中影像了。当我们把钱锺书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面有一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

⑨钱锺书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优秀部分与生俱来的突出要求和愿望: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

(选自报告文学《魔镜里的钱锺书》,有删改)

1.为了让我们看到“魔镜”背后钱锺书的真实影像,文章写了一些有关钱锺书的事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慷慨借钱给他人而家中 却陈设寒素;他手舞足蹈看书等生活趣事;他称病推脱国宴陪客邀请;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有人认为第⑥段只是补充了关于钱锺书生活中又一件趣事,可以删除。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3.文中第⑦段写到:“当我们把钱锺书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面有一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请你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谈一谈你对“做完整的人”的理解,并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2024-01-28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回忆我的母亲》选段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中已经饱尝艰辛,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上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④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以上几段文字出自________同志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___________
2.选文前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母亲从三个方面给了作者深远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是:
第一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划线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一员。
B.母亲是一个伟大的人,他虽然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却和他们共同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C.母亲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中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而她就是其中的一员。
D.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4.选文第3段中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找出例句并分析表达效果。
①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线句中“创造了”和“创造着”可否颠倒?为什么?
6.根据选文内容,概括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4-01-1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①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 chuò劳作,尤喜纺棉。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救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④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划线句“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的含义和作用。
2023-12-3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花朝节的纪念

宗璞

①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出世的日子,为花朝节。节后十日,即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从1894年起,是先母任载坤先生的诞辰。迄今已九十九年。

②母亲在民国初年进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和我的父亲冯友兰先生在开封结婚。

③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我自幼多病,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在昆明时我严重贫血,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当时的治法是一天吃五个鸡蛋,晒太阳半小时。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不论多忙,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一分钟不能少。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除延医服药外,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覆在额上。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狭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我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

④母亲对父亲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到了极点。在昆明时,一次父亲患斑疹伤寒,这是当时西南联大一位校医郑大夫诊断出的病,治法是不吃饭,只喝流质,每小时一次,几天后改食半流质。母亲用里脊肉和猪肝做汤,自己擀面条,擀薄切细,下在汤里。有人见了说,就是吃冯太太做的饭,病也会好。

⑤母亲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家。其实母亲的才能绝不只限于持家。母亲毕业于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曾任河南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算术教员。她有一双外科医生的巧手,还有很高的办事能力。

⑥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6年,母亲做居民委员会工作,任北大燕南、燕东、燕农、镜春、朗润、蔚秀、承泽、中关八大园的主任,曾为家庭妇女们办起装订社、缝纫社等。母亲不畏辛劳,经常坐着三轮车来往于八大园间。这是在家庭以外为社会服务,她觉得很神圣,总是全心全意去做。50年代有一次选举区人民代表,不记得是哪一位曾对我说:“任大姐呼声最高。”这是真正来自居民的声音。

⑦20世纪60年代末母亲患胆结石,经常大发作,疼痛,发烧,最后不得不手术。夜里推进手术室,父亲和我在过厅里等,很久很久,看见手术室甬道那边推出一辆平车,一个护士举着输液瓶,就像一盏灯。我们知道母亲平安,仍能像灯一样给我们全家以光明,以温暖。

⑧母亲虽然身体不好,仍是操劳家务,真没有过一天清闲的日子。她总是说:“你们专心做你们的事。”我们能专心做事,都因为有母亲,操劳一生的母亲!

⑨1977年9月10日左右母亲忽然吐血,拍片后确诊为肺门静脉瘤、母亲的病发展很快,人常在昏迷状态。一次她忽然说:“要挤水!要挤水!”我俯身问什么要挤水,母亲睁眼看我,费力地说:“白菜做馅要挤水。”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滴在母亲脸上。

⑩母亲没有让人多伺候,不过三周便抛弃了我们。我们围在母亲床前,眼见她永远阖上了眼睛。我知道,我再不能睡在母亲身边讨得那样深的平安感了,我们的家从此再没有春天和太阳了。我们的家像一叶孤舟忽然失了掌舵的人,在茫茫大海中任意漂流。我和小弟连同父亲,都像孤舟一样不知漂向何方。

⑪父亲为母亲撰写了一副挽联:“忆昔相追随,同荣辱,共安危,期颐望齐眉,黄泉碧落君先去;从今无牵挂,斩名缰,破利锁,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母亲的骨灰盒,一直放在父亲卧室里。每年春节,父亲必率领我们上香。直到1990年初冬那凄惨的日子,父母相聚于地下。

⑫姨母任均是母亲最小的妹妹。姨父母在驻外使馆工作时,表弟妹们读住宿小学,周末假日接回我家,由母亲照管。姨母说:“三姐不只是你们一家的守护神,也是大家的贴心人。若没有三姐,那几年我真不知怎么过。亲戚们谁没有得过她关心照料?人人都让她费过心血。我们心里是明白的。”

⑬牟决鸣先生已是很久不见了,前些时打电话来,说:“回想起在北大居住的那段日子,觉得很有意思。任大姐那时是活跃人物、她做事非常认真,总是全力以赴,而且头脑总是很清楚。”

⑭像春天给予百花诞辰一样,母亲用心血哺育着,接引着……

⑮亲爱的母亲的诞辰,是花朝节后十日。

(有删改)

1.作者说“一代又一代来到世上扮演各种角色,为社会做一点努力,留下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的记忆”,请从文中找出母亲所“扮演”的角色,完成下面表格。
角色事件品质
母亲照顾患病的我____________
妻子____________贤惠、耐心、无微不至
居委会主任为家庭妇女们办起装订社、缝纫社等____________
亲友____________贴心、认真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我们的家像一叶孤舟忽然失了掌舵的人,在茫茫大海中任意漂流。
3.文章以“花朝节的纪念”为题,有什么作用?
4.宗璞《花朝节的纪念》与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语言都平实如话,细品却觉情味各异。下面是两篇文章的结尾部分,比较一下,说说作品的语言风格有哪些不同之处。

像春天给予百花诞辰一样,母亲用心血哺育着,接引着……

亲爱的母亲的诞辰,是花朝节后十日。

——宗璞《花朝节的纪念》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花朝节的纪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忆我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问题。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③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联系全文,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③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     
A.具体生动的记叙B.富有感情的描写
C.深沉的抒情D.充满感情色彩的议论
3.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的是什么?
2023-12-0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追忆汪曾祺先生

许文郁

①清晨,坐在书房中使用电脑,伴着悠悠茶香,总会时不时扭头注视壁上那幅紫藤:浓淡相间的叶片,淡紫微蓝的花瓣,卷曲的藤蔓,还有那“有条皆曲,无瓣不垂”的题款……这是作家汪曾祺的惠赠。

②1996年12月16日,我作为外省代表团一员,参加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间隙在京西宾馆的场院里,看到一个矮矮黑黑的老者,身边围着几个年轻女子,有人搀扶,有人引路,叽叽嘎嘎地说这说那。一天午饭后,难得见老人一个人在溜达,我走上前去招呼:“您好!您……”大脑突然短路,我尴尬地站在老人面前,汪老静静地看着我,稍候,嘴角一动温暖的笑容展开:“我是汪曾祺。”沙哑的嗓音在我耳边响起,“对对,汪曾祺!”我那时还不知汪老嗜酒,看着他暗黑的面色,关切地询问“天天开会,您有些累吧?”“开会倒不累只是每天有许多人来找我写字画画。”一听这话,我似乎忘记了问候的初心,急急地说:“汪老,您给我也画一张吧,让我住的房子不再家徒四壁。”汪老略一沉吟,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对汪老说自己是甘肃代表团的,并把自己的姓名告诉老人。几天后,会议即将结束,还没有得到汪老的画我明白自己那天过于唐突,尽管内心有些遗憾,也不便催问了。

③会议结束当晚,因为去参加北京大学组织的活动,没能赶上晚实。回到京西宾馆已是晚上9点多了,会议组织者找到我说汪曾祺晚饭时几次打问甘肃团那个瘦瘦的女同志在哪里。我一惊,忙问清汪老房间号。汪老正在房间休息,见到我说:“前几天我这里没有画画的生宣了,只有熟宣,是写字用的,今天我找了两张生宣,给你画一张吧,你喜欢什么?”“我……”我又尴尬了,迟疑着不知说什么好。“画紫藤吧,晚上光线不太好。”汪老说着铺开纸,沾墨,勾线,挥毫点彩,不一会儿,纸面上出现了虬曲的枝丫,墨色的叶片,浓淡淡紫色的花瓣,又有点点蓝或浅粉点染,一幅紫藤凸显出来。“没有更多的绘画颜料,只能这样了。”汪老说着在画面右侧题了“有条皆曲,无辨不垂”。看着那八个字的题词,我正琢磨,忽听汪老说:“哎呀,我的印章找不到了,这些天用得太多,不知搁在什么地方了。”我有些遗憾地看看汪老说:“我帮您找。”四面浏览,看到房角堆着几张报纸和沾染墨色的废纸,还有一个灰蓝色的布袋,我便屈膝弓腰翻找,一枚方形的石质印章出现了,我忙拿起来问:“是这枚吗?”汪老笑起来,暗黑的脸上有了光彩,“看来今天是应该给你画。”便接过印章,打开一边的印泥盒,沾上那鲜红的印泥向落款处拓去。当我欣喜地擎着那张异常珍贵的画回到自己的房间,看看表,已经是夜半12点多了。

④第二年5月16日,一则噩耗传来:作家汪曾祺因病去世,终年77岁。我领感到五雷轰顶!这一天,离我与汪老初次见面刚5个月,老人就“因病去世”,这病,是多年坎坷的必然,是长期劳累的后果,也是由于众多求索者(包括我)的自私。愧悔!愧的是个人的自私,悔的是我的不识时机。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注视画中的落款——“汪曾祺”,三个字凝结的是多么无私的品性,是多么干净的人性!

⑤汪老的《受戒》《大淖记事》《异秉》……故事都发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正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候,军阀混战、外寇入侵,在汪老笔下,却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非此即彼的表白,呈现出的是乱世中一处净美的桃花源。今天看来这样一位老人,经过多少风雨,看过多少霓虹,却能将岁月的泥沙沉淀,只留一潭明净。汪老曾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这就是汪曾祺,在潮流迭起的大时代中,不追风不赶潮,执着地追寻人性之美展示人性之美,这种对人性的自然呈现,对人性解放的呼唤,才是真正的先锋文学啊!

⑥紫藤的花语是“深深的思念和执着的等待”。浪漫的紫色,神秘而富有特色,我现在居所的窗外,正植着一丛紫藤。我总会时而望向窗外的紫藤,时而注视壁上的紫藤,“有条皆曲,无辫不垂”,那藤蔓不歇地向高处攀缘,向着美的终极攀缘,而攀上高处的花叶,姿态又是那样柔软而低调,颌首而垂,清清浅浅,平平淡淡,一任生命的自然。窗里窗外,紫气萦绕,暗香浮动中,托起的是人性的高贵与永恒。

(选自《中国艺术报》2021 年3月15日,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列空缺。
________________ 观画藤萝,帮寻印章   ________________ 评价作品,怀念汪老
2.请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1)汪老说着铺开纸,沾墨,勾线,挥毫点彩,不一会儿,纸面上出现了虬曲的枝丫,墨色的叶片,浓淡淡紫色的花瓣,又有点点蓝或浅粉点染,一幅紫藤凸显出来。
(2)汪老笑起来,暗黑的脸上有了光彩,“看来今天是应该给你画。”
3.有人说第④段有些多余,可以删除,你怎么看?
4.本文追忆汪曾祺,作者却多次提到“紫藤”。请分析“紫藤”在文中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