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回忆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小题。

忆读书(冰心)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 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 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

⑧《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⑨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 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 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 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
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3.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4.作者为什么喜欢读《西游记》? 为什么不喜欢读《封神传》?
5.《三国演义》《聊斋志异》《 水浒传》《 红楼梦》这四部书的作者分别是谁? 从它们的体裁上看,《聊斋志异》与其他三部书有何不同?
6.结合冰心小时候的读书经历,说说你对“读书不求甚解”这个观点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蚵仔面线
①“蚵仔面线……蚵仔面线……”一个满头银发的阿婆骑着三轮车,一边摇响扶手上锈迹斑斑的车铃,一边大声地吆喝,从小巷的深处驶来。一阵阵淡淡的蚵仔甜腥味从车上的铁皮箱里飘出来,夹杂着虾油和葱花的味道,弥漫整条小巷。这股香味,似乎唤醒了我沉睡在口腔深处的记忆,童年的味道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勾起。就这样,伴随着阿婆的叫卖声,我从早春尚未消散的寒气中,走向童年。
②阿婆那一声“蚵仔面线”,是我童年时光的一句天籁。小时候,每天午睡醒来,我都会坐在老家门口的石埕,双手托腮,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远处的动静。每当那一声浑厚的“蚵仔面线......”传进我的耳朵的时候,我都会条件反射地冲进厨房,踮起脚尖,拿出一个大碗,跑到阿嬷的身边,扯着她的衣角,拽着阿嬷到门口等待。
③阿婆打开箱子,大勺落进一大锅蚵仔面线里,一只只胖溜溜的蚵仔裸着透明的外衣,在阿婆的大勺里滚动,滚着滚着,便调动了我的全部味蕾神经,口水似乎要从嘴巴里溢出来了。我把大碗伸到阿婆面前,不自觉地吞着口水。这时候,阿嬷总是会摸着我的头,我抬头送给阿嬷一个大大的笑脸。
④阿嬷掏出了五毛钱,而我则接过阿婆手中的大碗,迫不及待地坐在阿婆车旁的小凳子上,阿嬷怕烫着我,帮我端着碗,一口一口地吹掉面线里不断上升的热气,然后把蚵仔面线送到我的嘴里。那些个胖墩墩的蚵仔一只不剩地滑进我的口中,嘴巴里那股甜腥味经久不散。
⑤阿嬷看着我满足的表情,说:“好不好吃,想不想再吃?”我用力地点了一下头。“那我们明天再来吃。”阿嬷说完就牵起我的手,望家里走去。其实,我还想再吃一碗的。我拉着阿嬷的手,恋恋不舍地回头看,那个卖蚵仔面线的阿婆,那只装满胖溜溜蚵仔的铁皮箱......直到阿婆的三轮车消失在我的视线内。
⑥老家伴水而居,依靠潮汐的涨落生活,蚵仔是我们家乡的特产之一。童年的记忆里,总是会有这三样东西,蚵仔壳、海水和船只。爸爸妈妈每天很早就穿着厚厚的衣服,走到海边,走向船只,向未知的海域驶去。阿嬷说,蚵仔是长在看不见的海里。海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微生物,而蚵仔就是靠着捕食这些微生物而长大、变胖的。出海养蚵的爸爸妈妈,从此在我的心中种下了高大而光辉的形象。
⑦以前,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吃完蚵仔面线的时候,阿嬷都会不厌其烦地问我“好不好吃,想不想再吃”,现在,我明白了,其实阿嬷只是想看到我脸上满足的笑容,因为只有真正地喜欢蚵仔,才是对老家人民辛苦养蚵的回报。
⑧长大后,每一次回家,都会到堤岸边走一走,看一看那一排排停泊在岸边的、整齐划一的船只,想象它们每一次的扬帆起航,以及每一次的满载而归。如今老家养蚵的人渐渐少了,但是,还是有那么一群对养蚵事业满怀热情的人,他们守着老家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家业,保留着对珠圆玉润的蚵仔的喜爱,日复一日艰辛地劳作着。
⑨阿婆的那一声“蚵仔面线”,唤醒的不只是我对家乡美味的记忆,同时也唤醒了我对老家人民的尊敬和爱。
1.围绕着“蚵仔面线”,文中描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而我则接过阿婆手中的大碗,迫不及待地坐在阿婆车旁的小凳子上。”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3.第⑨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批注,是对文章的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加以赏析点评,请从文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批注。
句子:
批注:
5.“蚵仔面线”唤醒“我对家乡美味的记忆”,你记忆中也有自己家乡美味,请你就“漳州的小吃”中的一种,用80字加以介绍。
2015-12-1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福建省龙海二中、四中、实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初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会唱歌的墙
莫言
①高密东北乡东南边隅上那个小村,是我出生的地方。村里几十户人家,几十栋土墙草顶的房屋稀疏地摆布在蛟河的怀抱里。村庄虽小,村子中央却有一条宽阔的黄沙大道,道路两边杂乱无章地生长着槐、柳、柏、萩,还有几棵每到深秋便满树金叶、无人叫出名字的树。……
②过了桥,又上堤,同样的芳草野花杂色烂漫的堤,站上去往南望,土地猛然间改变了颜色:河北是黑色的原野,河南是苍黄的土地。秋天,万亩高粱在河南成熟,像血像火又像豪情。采集高粱米的鸽子们的叫声竟然如女人的悲伤的抽泣。但现在已经是滴水成冰的寒冬,大地沉睡在白雪下,初升的太阳照耀,眼前便展开了万丈金琉璃。
③不要在此流连。下面,请你注意那条狗。那条瞎眼的狗,在雪地上追逐野兔。我为这条狗下了一个定语:莽撞。其所以莽撞,是因为瞎眼;正因为盲目,所以就莽撞。其实它追逐着的,仅仅是野兔的气味和声音。但它最终总是能一口咬住野兔子。使我想起了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那里边有一个怪人,通过对气味的了解,比所有的人都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个世界。日本的盲音乐家宫城道雄写道:“失去了光之后,在我的面前却展现出无限复杂的音的世界,充分地弥补了我因为不能接触颜色造成的孤寂。”这位天才还听到了声音的颜色,他说音和色密不可分,有白色的声音,黑色的声音,红色的声音,黄色的声音,等等,也许还有一个天才,能听出声音的气味来。
④请看,那条莽撞的狗把野兔子咬住了,叼着,献给它的主人,高寿的门老头儿。他已经九十九岁。他 的房屋坐落在高密东北乡最东南的边缘上,孤零零的。出了他的门,往前走两步,便是一道奇怪的墙壁,墙里是我们的家乡,墙外是别人的土地。
⑤门老头儿身材高大,年轻时也许是个了不起的汉子。这个孤独的老人,曾经给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当过马夫。小时候我经常吃到他托人捎来的兔子肉或是野鸟的肉。他用一种红梗的野草煮野物,肉味于是鲜美无比,宛如动听的音乐,至今还缭绕在我的唇边耳畔。但别人找不到这种草。前几年,听村子里的老人说,门老头儿到处收集酒瓶子,问他收了干什么,他也不说。终于发现他在用废旧的酒瓶子垒一道把高密东北乡和外界分割开来的墙。但这道墙刚刚砌了二十米,老头儿就坐在墙根上,无疾而终了。
⑥这道墙是由几十万只酒瓶子砌成,瓶口一律向着北。只要是刮起北风,几十万只酒瓶子就会发出声音各异的呼啸,这些声音汇合在一起,便成了亘古未有的音乐。在北风呼啸的夜晚,我们躺在被窝里,听着来自东南方向变幻莫测、五彩缤纷、五味杂陈的声音,眼睛里往往饱含着泪水,心中常怀着对祖先的崇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憧憬,对神的感谢。
⑦你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要忘记这道墙发出的声音。因为它是大自然的声音,是鬼与神的合唱。
⑧会唱歌的墙昨天倒了,千万只碎的玻璃瓶子,在雨水中闪烁清冷的光芒继续歌唱,但较之以前的高唱,现在已经是雨中的低吟了。值得庆幸的是,那高唱,那低吟,都渗透到了我们高密东北乡人的灵魂里,并且会世代流传着的。
(选自《会唱歌的墙》,有删改)
1.完成下面的表格,完善门老头的个人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伴侣 理想 性格特征
门老头 不详 男 99岁 瞎眼狗
2.请对文中第③段画线处文字作简要赏析。
秋天,万亩高粱在河南成熟,像血像火又像豪情。采集高粱米的鸽子们的叫声竟然如女人的悲伤的抽泣。
3.第③④段有关狗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标题“会唱歌的墙”有着什么样的含义?
2015-07-02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三模语文试卷
11-12八年级下·江苏宿迁·阶段练习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母亲的病友名单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慢慢地,她们建立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回家那天,眼神不好的母亲,让我把她们相互留的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抄下来。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

我们特地为母亲买了个手机,让她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不仅是母亲,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名单,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

起初,母亲是悲观的,治疗上不太配合,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使她振作,可都无济于事……

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变得开朗了许多,心情舒畅。我们为母亲的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

杨姨是12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其实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全身。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母亲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

又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我们赶紧替她拨通了杨姨的手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喂,老姐妹好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我现在忙着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么,那边就挂断了。虽然母亲没说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一次胜利了,心里顿时敞亮了很多,感觉身体也不那么疼了。

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电话:“我妈去世已经半年了,她临终前几天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告诉我们不能关机,免得你们打不进来电话。”说到这些,年轻人有些哽咽,“阿姨,我不能再瞒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

挂了电话,母亲的手开始抖了起来。她拿过那本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名字圈了起来。那一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到母亲喃喃地说着:“他杨姨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

我们的心跟着凉了。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呢?

结果完全相反,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一辈子没跳过舞的母亲,让我们替她报名参加秧歌队!穿着大红大绿的母亲,样子很滑稽,扭起的秧歌也很生硬,但不管在晨曦里,还是夕阳下,我看到的母亲都是最美丽的。我知道,母亲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活着,也为她的亲人们活着,更为那些病友名单上的病友们活着,就像杨姨一样。

近来,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着大颗的汗珠。有一天,母亲的手机响了,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看了看那个电话号码,马上示意我们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用比平常高了八度的声音对着电话欢快地喊道:“喂,老姐姐,你好吗?我好着呢,刚刚扭完秧歌,你看把我累的,气喘吁吁啦……”

我们含着眼泪听着母亲撒谎。我们知道,杨姨走了之后,母亲终于成了那堵生命的墙上,那一块最坚强的砖。

(摘自《青年文摘》2010年8月下,有改动)

1.从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方框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
起初:悲观→后来:__________→近来:_________
2.揣摩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2)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喂,老姐姐,你好吗?
3.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
4.结合文意,说说母亲为什么值得崇敬,再从你的角度谈谈对困难的认识。
2012-03-16更新 | 9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苏省泗阳育才双语学校初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卷
11-12九年级下·浙江宁波·阶段练习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现代文阅读

寻石记

迟子建

①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

②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④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⑤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⑥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么!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渔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⑦我朝山上走去。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⑧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⑨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她嗔怪我说:“我看你不用出去找石头了,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

⑩我真的是石头么?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

1.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有什么作用?
2.第⑥段中打渔人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
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句加以赏析。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B.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
4.“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把它放回原处,应该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并说说你的理由。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这句话的理解?
2012-03-16更新 | 10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度浙江省宁波七中初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11-12八年级下·福建南平·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母亲的眼泪》,回答问题。

母亲的眼泪

母亲很贤淑,却性格坚毅,她不像有的女人,动不就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流过三次眼泪。

一次是我正念小学四年级。那时我们家很穷,我一年四季都打赤脚,寒冷的冬天,我的脚背上裂开了一道道口子,一走动,殷红的血球就直往外滚。晚上围在冒着浓烟的火塘边,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用热水帮我洗去脚上的污垢。然后就把我伤痕累累的双脚抱在怀里轻轻揉搓。干裂的冻口在母亲的揉搓下慢慢变软,母亲就用炭火把羊油烤化后滴进我脚背上殷红的裂口里,山里人都普遍用这种土办法来治疗手脚上的冻口。我疼得咝咝直吸凉气,母亲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与羊油一起滴在我布满裂口的脚背上。

见到母亲第二次流泪时,我已快念完高中。我莫名其妙地病倒了,病因无法确诊。一个星期,我都处于昏迷状态。滴水未进。医院下了病危通知。高烧的我迷迷糊糊感到有凉飕飕的东西一点一点滴落在我脸上,并慢慢溢开来,我艰难地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跪在我的身边。泪流满面地凝视着我。醒来后,我就再也没有昏迷,并奇迹般地一天天好起来了。

母亲第三次流泪是为我考取了大学,家里却无法为我准备像样的行李而发愁。开学的那天阴雨连绵,因为要步行六十多公里的山路到山外的一个小镇上乘车。母亲很早就起来给我做饭,她给我做的是糖水面条。她一边往碗里捞面,一边对我说:家里穷,你这虽是去念大学,却要看许多白眼,受许多委屈,就多忍着点吧。说着,眼泪扑簌簌地掉进碗里。我吃面,母亲就帮我打点行李。她折叠着的毡条年纪比我还大,上面层层叠叠地印满了地图似的尿痕。母亲边折边流泪。我也鼻子酸酸的.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

书上说,眼泪是软弱的具体写照。我说,不!母亲的眼泪使我体味到,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

现在,我已是一名大学讲师了,但只要一闭上眼睛。母亲流泪的情景犹在眼前,它一直是我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1.母亲的眼泪教“我”学会了坚强,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作者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用文中词语回答)
2.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流过的三次眼泪是按照_______顺序叙说的,在文中标志这一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流过的三次眼泪各是什么原因?请分点概括。
4.“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中的“咸味”指什么?
5.如何理解“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
2012-03-15更新 | 3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福建省南平市王台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检测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