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28 题号:22143967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夏天冻死人的失温,被忽视的运动杀手

①今夏,一个突发的噩耗引起了全网关注:甘肃越野马拉松事故导致21人死亡。而这起悲剧的关键,是个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词:失温。可怕的失温到底是怎么回事。

②人体的核心温度是固定的。表面温度有时候可以波动,但一定会尽量维持核心温度37℃﹣37.5℃的稳定。热了之后散热,冷了之后产热保持热度。

③相对于出汗这种散热的方式,产热和保持热度比较被动,调节有限。所以就非常需要外界的被动衣物和住所来帮助自己抵御低温。这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从热带逐渐向寒带扩展的原因,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保温能力,才能在寒冷地区生活。

④当我们缺乏衣物和住所保护,意外出现在冷环境中时,维持不了核心温度,失温就有可能发生,甚至不需要是在很寒冷的环境下。例如这次事件,突发的恶劣天气加上跑步出汗,身体接触到冷风冷水,造成热量对流和传导散热,大量热量从皮肤和肺部损失,核心温度难以保持在标准范围。通常来说,外界温度越低,风力越大,环境湿度越高,越容易失温。

⑤失温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严重的,人体会顽强地通过代偿机制与这种低体温对抗。所以当暴露于低温环境后,会由轻到重逐渐失温。

⑥失温首先出现的是代偿期,或者叫冷应激期。这个时候的核心温度在35℃以上。人体的精神状态完全正常,只是会感到有点儿冷。应对冷的方式是容易散失热量的周围血管收缩,减少热量从皮肤的散失,然后在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影响下增加脂肪、肌肉、肝脏产热,以及开始寒战抖动产热。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手脚因为血管收缩会冷得更厉害点儿,但能维持身体内部的需要,从这一时期恢复,人体没有太大损伤。

⑦其次是轻度失温,核心温度进一步降低到35℃以下,32℃以上。开始算作医学上定义的低体温症。代偿的产热还在进行,但已不足以维持正常机体功能了,呼吸心跳难以保证充足的供氧,所以代偿性地开始增加心跳呼吸,会心跳加速、呼吸频快。人体开始有一些怪怪的情况出现,比如判断力下降,说话不清楚,动作不协调,以及此时反常地尿多。

⑧再然后是中度失温,核心温度到了28°C﹣32°C。你可能听说过的冷到反常脱衣服就是这一时期出现。此时意识慢慢丧失,各种反射变得迟钝。肌肉寒战产热也不再进行了。从心跳快变成了心律不齐。反常脱衣服是一种身体调节机制的投降,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原来始终收缩的周围血管扩张,导致短暂热起来的错觉。

⑨最后就是难以拯救的重度失温了,核心温度来到28℃以下。没有意识,没有寒战,低血压,心跳减慢直到慢慢停止。

⑩遭遇失温时最关键的,是首先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其次根据失温的不同阶段做不同处理。

⑪复温的处理要遵循分级温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专业的施救反而可能加重对身体的危害。1.冷应激期:只需要被动地保持温度。裹上毯子和干燥的厚重衣物,喝热饮吃热的食物也有帮助。2.轻度失温:要注意避免周围的肌肉按摩,本来外周低温的血液回到内脏会带来更多伤害。在被动温度加热之后,再进行主动的加热毯和室温加热,室温推荐在28℃。3.中度及重度失温;需要依赖主动核心加热复苏,比如在医疗场所进行的温热等渗液体腹腔冲洗。在缺少这些条件时,应尝试可能的复温方法,同时尽快实施转运。

⑫失温是严重的急性伤害事件,关键是预防!预防失温其实很简单,不要长时间待在寒冷环境中,确保穿着足够温暖,风雨打湿衣物后尽快换下湿衣服。

⑬有时候在特定情况下,遭遇失温的风险会增加。比如饮酒者,醉酒后失温死亡是目前失温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因为醉酒会错判外界的环境而导致进一步失温致死,另外饮酒更容易带来周围血管扩张,让热量更不容易保存在身体内。

(摘自公众号“丁香医生”2021.05.23,有删改)


(1)文章围绕“失温”介绍了A _________、发展阶段、B _________、C _________这四方面内容。
(2)选文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体会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通常来说,外界温度越低,风力越大,环境湿度越高,越容易失温。
②反常脱衣服是一种身体调节机制的“投降”……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从热带逐渐向寒带扩展,随之便掌握了一定的保温能力,即利用外界的被动衣物和住所来帮助自己抵御低温。
B.核心温度到了28℃﹣32℃的中度失温期,人体意识会慢慢丧失,各种反射变得迟钝。
C.代偿期的失温者,需要被动地保持温度,裹上毯子和干燥的厚重衣物,喝热饮吃热的食物也有帮助。
D.在饮酒情况下,遭遇失温的风险会增加,因为饮酒容易带来周围血管扩张,让热量更不容易保存在身体内。
【知识点】 说明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中国石拱桥》片段,回答问题。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这段文字共有九句话,可划分为四个层次,下面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以上四个层次,分别说明了卢沟桥的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分别是什么?
3.“几乎与河面平行”中“几乎”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4.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这11个石拱的排列,是不是中间一个最大,左右一对一对两两相对称的?根据课文回答问题,文中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2024-02-21更新 | 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兔子是兽吗

张腾宇

①提及“兽”,我们一般会想到威猛凶狠的老虎、狮子之类,但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却说“兔,兽也”,即将兔子视为“兽”中一员,这似乎与我们脑海中温顺可爱的兔子形象相去甚远,不禁使我们感到诧异:兔子是兽吗?

②为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何谓“兽”。关于“兽”,许慎《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守备者也。两足曰禽,四足曰兽。”所谓“守备者”,即需要守候时机,以备行猎的猎物。而后一句则显然延续了《尔雅》中的解释:“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以上是古人的定义。今天是怎么定义的呢?《辞海》(第七版)是这样解释的:“四足而全身长毛的哺乳动物。”可见,关于“兽”的定义,古今相差不大。那为什么我们会将兔子视为兽感到诧异呢?

③先看“兽”。今天我们提及“兽”,往往会想到“野兽”“猛兽”“怪兽”,这也即意味着“野”“猛”“怪”成为我们对“兽”的主要印象。提及“兽”时,我们还会想到“兽性”“人面兽心”“衣冠禽兽”等等。可见,今天的我们对于“兽”的理解更多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与许慎对“兽”的印象相比,显然后者要客观、更中立一些,在他那里,“兽”似乎还无关乎人伦道德,还未被赋予这么多负面的意义。正因为许多兽类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或者说对人类不友好、与人类不“合作”,所以有“野兽”“猛兽”“怪兽”之类的称谓。

④再看“兔”。提及“兔”,我们脑海中呈现的多是一种温顺可爱的形象。此类形象的形成跟我们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兔很早便进入我们祖先的生活世界,在甲骨文中已可见象形的“兔”字。兔子给我们祖先留下了繁殖力强、生命力旺、性情温顺、身形柔软、灵活机敏等深刻印象。而这些特点多是女性化的,为此,他们很自然地将兔子与女性、母亲以及月亮等联系起来,进而有了兔子为西王母捣不老药、与嫦娥相伴等神话传说。加之兔子温顺纯洁,所以与温润的“玉”相类比而有“玉兔”之称。我们的兔子印象主要是基于家兔而形成的,许慎的兔子印象则基于野兔。野兔是通过捕猎获得的,韩非子“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就反映了当时对兔子的猎捕。此外,我们脑海中温顺可爱的兔子形象,其实还受到儿歌卡通形象等的强化,如那首家喻户晓的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正是以“可爱”为落脚点;再如,兔八哥等经典动画形象,以及成为很多中国人童年记忆的大白兔奶糖商标里的兔子形象也都非常可爱。

⑤显然这些温顺可爱的“兔”形象无疑与威猛凶狠的“兽”形象相去甚远,前者更多与女性化气质相关联,而后者则更多与雄性化气质相关联,无形中深化了二者间的对立与冲突。为此我们会将兔归为“兽”感到惊诧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最后一句采用疑问句的句式,设置悬念,激发读者深思,引出说明内容。
B.第④段加点词“多是”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精准性:我们都认为兔子性格温顺可爱。
C.兔子性情温顺等特点,使我们祖先将它与女性、月亮等联系起来,有了相关神话。
D.本文运用了逻辑顺序,围绕“兔子是兽吗”进行阐释说明,层层递进,条理清晰。
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⑤说明了兔子是兽,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们会将兔归为‘兽’感到惊诧”的原因。
2023-07-04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跳跳糖为什么会“跳”》,回答下面小题。

跳跳糖为什么会“跳”

丁敏

①跳跳糖可能是触感最奇妙的一种糖果了。当它在你的舌尖上噼里啪啦地跳起来时,你有没有想过其中的原理呢?

②跳跳糖之所以会在口腔内跳动,很多人认为是它使用的主要配料与普通硬糖不同,其实不然。它的内部含有很多小气泡结构,里面“封装”着高压的二氧化碳气泡,这些小气泡结构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③当跳跳糖接触到舌头时,唾液开始溶解外面的糖,封装小气泡的空间外壁变得脆弱。这时候,里面的二氧化碳就跑了出来,推动跳跳糖进一步开裂和“跳”起来,在舌头上产生噼里啪啦的感觉。如果直接用碾碎的方法来破坏跳跳糖的结构,也可以看到它们跳起来。

④那么,跳跳糖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首先,将糖果的各种原料混合加热,做成浓浓的热糖浆。这种热糖浆如果直接冷却,会得到普通硬糖。不过,在制作跳跳糖的时候,这些热糖浆会被送到高压二氧化碳气体环境里进行搅拌“充气”,所用到的压力大约是普通大气压的50倍。接下来,糖浆在高压环境中冷却固化。恢复到正常气压后,充了高压气体的糖果就会裂开,而在碎裂的小块中依然存在很多封住了高压气体的小气泡结构。因为这种碎裂的随机性,所以跳跳糖也是不规则的碎块形状。

⑤跳跳糖的发明是一个美丽的意外。1956年,一个叫威廉·A·米切尔的化学家想要制造一种速溶可乐,差不多和洗衣粉一样,往水里一搁就会“扑哧扑哧”冒泡的那种可乐。可惜“洗衣粉”可乐没有研制成功,却意外地做成了跳跳糖。不过,当时很多人都不敢吃它,因为有人谣传吃了跳跳糖会撑破胃,也有人说跳跳塘和可乐一起吃会发生爆炸……

⑥但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因为跳跳糖里的二氧化碳成分非常少,是绝对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何况跳跳糖在嘴里碰到唾液便融化了,二氧化碳在口中就已经释放出了大半,最终进入肠胃的概率很低。

——选自《知识窗》2023年5月,选文略有改动

1.从选文内容来看,跳跳糖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在选文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跳跳糖的发明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3.写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写一种说明方法)
(热糖浆“充气”)所用到的压力大约是普通大气压的50倍。(     )(     )
4.结合全文考虑,人们对跳跳糖有哪些误解?
2023-06-29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