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43 题号:2231359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音乐

韦恩·卡林

①我还记得那天,爸爸豁出瘦小的身躯,第一次把那沉甸甸的手风琴拖上我们家的门廊。他把妈妈和我召到客厅,打开箱子,好像那是个百宝箱似的。“给,”他说,“你一学会拉它,它就跟你终身做伴。”

②不久,我在手风琴速成学校跟泽里先生上起课来了,那个学校夹在一家旧电影院和一家馅饼店之间。第一天,我肩上勒紧了两条皮带,怎么都觉得别扭。“他怎么样?”过后父亲问老师。“第一课嘛,还可以。”泽里先生说。爸爸看有希望,神采奕奕。

③按规定我每天练半小时的琴,而且我每天都没法躲过去。我本以为我的前途是在户外打球,不是呆在屋里练很快就会遗忘的曲子,可父母逼着我练。

④想不到我渐渐可以把各个音符串起来,两手配合着拉起简单的歌曲了。晚饭后,父亲常常要我拉上一两段曲子,他坐在安乐椅里,我就笨手笨脚地拉完《西班牙女郎》和《啤酒桶波尔卡》。“很好,比上星期强。”他会说。于是我一口气拉下去,把他最喜欢的歌曲《红河谷》和《家在牧场》混在一起,于是他不知不觉地睡去,报纸还摊在膝上,他能在我的演奏感召之下也轻松一下,算是对我的赞赏吧。

⑤整个夏天,泽里先生的课越上越难,我一边学琴一边可以听到伙伴们在外面玩棍球玩得好热闹。眼看秋季演奏会就要到来,我得到本地一家电影院上台去独奏,我想赖掉这差事。于是,那个星期天下午在父亲的车上,我终于爆发了。

⑥“我不想独奏。”我说。

⑦“你就得独奏。”父亲答道。

⑧“为啥?”我吼道,“就因为你小时候没能拉成小提琴?你不拉就行,我干嘛就非得拉这笨乎乎的玩意儿?”

⑨爸爸刹住车,面对着我。

⑩“就因为你可以给别人带来欢乐。你可以打动他们的心灵,这就是我希望你不要抛弃的礼物。”他又轻声说,“总有一天你会有我从来没有的机会:你会给你的妻子儿女演奏美丽动听的音乐,那时候你就会明白你干嘛要这么苦练了。”

⑪我无言以对,我很少听到父亲说话这么动情,更何况是说的手风琴以外的事物。从此我练琴不用父母逼了。

音乐会那天晚上,妈妈戴上亮晶晶的耳环,脸上没见她这么打扮过。爸爸早早就下了班,扎上领带,一身套装,头发用发油梳得溜光。他们提前一小时就打扮完了,我们便坐在客厅里紧张地聊天。这时我得到一个无言的启示:成功地演奏这么一首歌是他们即将实现的一场美梦。

⑬在电影院,我意识到我是真想使父母感到自豪时,简直紧张死了。终于轮到我上场了,我走向台上孤零零的椅子,演奏了《今晚你可寂寞》,没出一点儿错。一时掌声四起,退下后还有几个人在拍手。我高兴得轻飘飘的,总算熬到头了。

⑭音乐会散后妈妈和爸爸来到后台。瞧他们走路那神气——昂首挺胸,红光满面,我就知道他们很高兴。母亲紧紧拥抱了我。爸爸伸过一只胳臂搂住我不放。

⑮随着岁月的流逝,那架手风琴在我的生活中也渐渐隐退了。直到好几年后的一天下午,我的两个孩子偶然发现了它,司各特以为是个秘藏的珍宝,荷里以为里头住了个精灵。他俩都讲对了。

⑯我一打开箱子,他们就笑了,说道:“拉拉,拉拉嘛。”我勉强套上琴的背带,拉了一些简单的歌曲,没想到我的琴法竟然没有荒疏。很快,孩子们就转着圈跳呀笑个不停,连我妻子特丽也乐呵呵地和着节奏拍起手来,他们那兴高采烈的痛快劲儿真让我吃惊。

⑰这时,父亲的话又回到我的脑海:“总有一天你会有我从来没有的机会,那时你就会明白的。”爸爸始终是对的:打动你所爱的人的心才是最宝贵的礼物。

⑱爸爸从未学会从他那手风琴上拉出甜美的声音,他以为他永远都不会为他的家人演奏乐曲,那是他错了。就在这个美妙的夜晚,我的妻儿又笑又跳,听着我拉手风琴。其间,汩汩流淌在我心头的正是我父亲的音乐。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我”叙述,手风琴是线索,贯穿两代人,见证了“我”的心智成长。
B.最初“我”并不能理解父亲,认为他只是想强加给我他拉手风琴的愿望和梦想。
C.“我”在一次音乐会成功地演奏了手风琴后,认为“我”学手风琴的使命已完成。
D.“我”成家了以后,面对许久未练却仍不生疏的手风琴,终于明白父亲的用意。
2.根据本文内容,填写下表。
主要情节爸爸的表现“我”的表现“我”的心理
父子冲突坚决要“我”独奏,动情开导“我”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演奏___________完成演奏,接受拥抱高兴、感动
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音乐会那天晚上,妈妈戴上亮晶晶的耳环,脸上没见她这么打扮过。爸爸早早就下了班,扎上领带,一身套装,头发用发油梳得溜光。

4.本文结尾“其间,汩汩流淌在我心头的正是我父亲的音乐”,请你简要谈谈,为什么是“父亲的音乐”?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梦想从来不卑微

李红都

①他的噩梦是从三岁那年开始的。

②那天,母亲终于从亲友们“贵人行迟”的安慰声中省悟过来。抱着浑身瘫软的他坐上火车直奔省城的儿科医院。大夫无情的诊断打碎了母亲最后一丝希望,“重度脑瘫,像这种情况目前尚无康复的前例。”母亲抱着他,哭得天昏地暗。丈夫说:“把他送福利院吧,我们再生一个。”她不依,为此丈夫和她翻了脸,一纸离婚证,从此与她成了陌路人。

③8岁那年,他终于站了起来,但他的四肢并不听从大脑的指挥:他的十指痉挛地扭曲着不能并拢,腿也笨拙得迈不出直线,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他走路的样子,倒真有些生动形象……虽然他走路的样子不雅观,但总算能独自站立行走了,母亲多少感到一丝欣慰。只是,他的情况太特殊,尽管早已够了上学的年龄,却没有一家学校愿意接收。

④母亲找来别的小孩子用过的小学课本,用自己有限的文化教他学习拼音和汉字。他歪着脸口齿不清地叫她:“老——师——”她看着他明亮的眼眸,笑成了一朵花,转过身,却飞速地用手背擦去眼角溢出来的泪花。

⑤18岁那年,县残联推荐他和另外几位重度残疾人参加市残联举办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首次接触电脑的他,一下子被电脑中变幻莫测又精美异常的图案迷住了。

⑥他决心攻下软件知识,便报名参加了电脑初级班。教室里,辅导他的老师甚至有些不忍心看他,因为他的双手严重扭曲,每在电脑上敲打一个字,全身都要跟着一起使劲。尝试了多次,他依然不能像常人一样将十指准确地放在键盘上完成盲打的训练,他只好用两个大拇指轮流击打键盘,就这样艰难地完成了打字的训练。

⑦电脑班结业后,他开始想办法用有限的电脑知识找工作,但是,面对这样一个路都走不稳,手指也不灵活的重残者,没有单位敢接收他。他想死,母亲说:“我现在除了你,什么也没有了,你要是死了,我也不想活了。”他拉着母亲的手,号啕大哭。

⑧哭过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既然没人要咱,咱就自个儿给自个儿打工。”母亲吓了一跳,摸了摸他的头,不是发烧了吧?他忍着泪,拼命调整好不听话的表情肌,给了母亲一个微笑……

⑨捧起一位好心人送的《photoshop CS教材》,他在别人淘汰下来的电脑上一点点地摸索学习。

⑩一年后,他已能用“二指禅”熟练地在电脑上设计各类平面广告。他对设计近乎痴迷的热爱打动了每一位认识他的人。母亲也动心了——也许行动不便的他真的适合走这条路呢。

⑪在母亲拼尽全力的努力和社会上几位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一家小小的广告公司成立了。他是老板,也是员工。不懂电脑的母亲,是他的业务联系人,同时也是他的保姆,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⑫空闲时候,他最喜欢的事便是和母亲一起憧憬未来:他的业务不断发展;一位心地善良的好姑娘成为他的伴侣,辅助他成就更大的事业,买下一套不大也不小的房子容纳他们纯美的爱情;母亲终于苦尽甘来,穿着漂亮时尚的衣裳,戴着珠宝项链,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⑬两年后,他的业务水平虽日渐完善,但生意仍然时好时差,仅能维持日常生活。妻子和房子,对目前的他来说,仍是个遥远的梦想。

⑭在这个流光溢彩的城市中,他们无疑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重度的身体残障更是给他的生活刻上了卑微的烙印。但是,他们的梦想却从来不卑微。

⑮或许,他的梦想只能停留在幻想的美好世界中,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正是那些可能一生也实现不了的梦想,才让他有了拼搏的力量,带着回报母爱的心愿,一步一步艰难却执着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情节。

三岁时,重度脑瘫,父母离婚→                       →18岁那年,参加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刻苦学习电脑知识→                         →成立小小的广告公司,身残志坚,不放弃梦想。

2.品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8岁那年,他终于站了起来。
(2)他忍着泪,拼命调整好不听话的表情肌,给了母亲一个微笑……
3.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本文的标题“梦想从来不卑微”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2018-04-28更新 | 6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现代文阅读

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葵

张军霞

①“麦卡锡,我要去画画了,再见!”童年的记忆里,尼古拉斯·麦卡锡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姐姐安娜背着画夹去学习画画,这不仅意味着他又将孤单地呆在家里,更让他感觉无比自卑。因为,麦卡锡出生时就没有右手,右臂只有肘上短短的一截,这使他看起来就像个截肢者。

②安娜非常有绘画天赋,她画的一幅向日葵在全省的比赛中获了奖,全家人都为她感到骄傲,父亲特意将这幅画装裱起来,端端正正地挂到了客厅,没有人注意到麦卡锡的表情有多么失落。直到有一天,父亲下班归来,看到麦卡锡满头大汗坐在画板前,他的左手沾满了颜料,脚下是一堆揉皱的画纸,看得出来,他也想画向日葵,但尝试很多次都失败了。

③麦卡锡沮丧的样子,让父亲非常自责,他拿出一本厚厚的花卉图,指指点点地告诉儿子:“你看,这是玫瑰,这是百合,它们都不是向日葵,却各有各的风采和美丽。这就好像安娜擅长画画,但你可以喜欢画画之外的事情,没有必要攀比……”

④接下来的日子,麦卡锡牢记父亲的话,开始不停地尝试新生活。麦卡锡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战骑自行车,如果征服了它,就可以自己去上学。学习骑自行车,原本不是太难的事情,但对于麦卡锡来说却是个难题,为了用左手掌握车子的平衡,他不知摔了多少次跤,母亲心疼得看不下去,屡次要伸手相助,都被麦卡锡拒绝了。两个月之后,麦卡锡尝到了胜利的快乐,他成了小区第一个会骑自行车的孩子。麦卡锡吹着口哨,骑着自行车,路边的向日葵也在尽情地舒展着她那婀娜的细腰,笑意盈盈地看着太阳,拼命地展现自己刚穿上的金黄色的衣裳。

⑤初战告捷,让麦卡锡渐渐不再自卑。在他14岁生日那天,父亲为他买了一台电子琴当礼物。从那天开始,麦卡锡开始自学如何使用左手和残缺的右臂来弹琴,他发现自己能用残缺的右臂弹出单键音符,于是就用学校音乐课学到的知识教自己识谱,依靠CD来学习弹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乐曲。

⑥有一天,麦卡锡又在练习弹琴时,父亲在楼下和邻居聊天,他大声喊道:“把音响的声音关掉,有点吵。”麦卡锡把头伸出窗外,俏皮地说:“我没有开音响,这是我在弹琴呢!”父亲显然吃了一惊,他沉默了好大一会儿,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独手儿子,或许是个音乐天才!

⑦很快,父亲请了一位家教专门教麦卡锡学习钢琴,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他就跃跃欲试要参加考级。当麦卡锡走进考场时,主考官发现他只有一只手,不禁发出疑问:“你也能弹琴吗?”麦卡锡回答说:“当然!”他坐到钢琴前,流畅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到一半时,偷偷看了一下主考官的脸,发现对方的神情已经由“惊骇”变成了“露齿微笑”。          最终,麦卡锡以高分通过了第一次钢琴考级。

⑧为了让自己的琴艺更加精湛,麦卡锡又报名参加伦敦盖德豪尔音乐学院的周末进修班,就是在那里,他遇见了改变自己命运的老师——著名钢琴家路茜·帕尔汉姆。这位老师告诉麦卡锡,世界上有许多专供左手弹奏的美妙乐曲,其中最著名的是拉维尔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她要求麦卡锡不再借助残缺的右臂,而是只用左手来演奏“左手乐曲”。

⑨麦卡锡得知自己必须放弃贝多芬和莫扎特,感到十分难过,但帕尔汉姆的态度十分坚决,她解释说:“借助残缺右臂弹奏,就算能够取得成功,也会被人们看作‘怪人秀’。如果你只用左手弹奏,却有可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⑩最终,麦卡锡决定听从老师的建议,开始刻苦练习左手弹奏,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8月,23岁的麦卡锡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顺利毕业,成为该学院成立130年来第一位独手钢琴家。他在弹琴之余,还把自己的故事写了下来,希望可以带给与自己处境相似的残障人士一些启发,他曾在文章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葵,只要愿意,就像我这样只拥有左手的人,一样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

(选文有删改)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麦卡锡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卑
看到父亲将姐姐的画裱起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快乐
得知必须放弃贝多芬和莫扎特_______________
从音乐学院顺利毕业自豪

2.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路边的向日葵也在尽情地舒展着她那婀娜的细腰,笑意盈盈地看着太阳,拼命地展现自己刚穿上的金黄色的衣裳。(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麦卡锡把头伸出窗外,俏皮地说:“我没有开音响,这是我在弹琴呢!”(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残疾孩子麦卡锡在钢琴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励志故事。
B.文章开头两段将姐姐安娜和麦卡锡进行对比,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家人对麦卡锡的忽视。
C.学会骑自行车,对于麦卡锡来说,最大的改变是变得独立自主,不用依赖父母了。
D.爸爸那一句“把音响的声音关掉,有点吵”,从侧面衬托出了麦卡锡的音乐天分之高。
E.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其主要意图是通过麦卡锡告诉所有残障人士,就算不能绘画,他们也可以在其它艺术领域取得自己的成就。
4.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与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与感受。

【链接材料】邰丽华两岁失聪,但她刻苦训练,在经历无数常人难以理解的困难后,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15岁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领舞演员,28岁成为艺术总监。她领舞的《千手观音》在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震惊国人,她也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由她创编并主演的精缩舞剧《化蝶》轰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将中国的舞蹈艺术传播至全世界。

2019-11-04更新 | 2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余显斌的《铲除心灵的“糖皮”》,回答后面小题

①他是个问题学生,不是一般的捣蛋,而是特别捣。因此每个班主任接手这个班都对他皱眉不已,找他谈话,让他写保证,甚至有的让他转班。

②他最大的缺点是爱吹泡泡糖,吹得大大的,啪一响,炸了。然后又吹,吹大,又炸。最后,嚼得没甜味了,“”的一声吐在地上。时间一长,教室地板上占着一个个泡泡糖皮,踩在上面黏黏糊糊的,很难受也很不卫生。过去的班主任也批评他,他脖子一硬说:“是我吗?谁看见?”弄得班主任无言以对转身走了。他却得意地笑了说:“问题学生嘛,当然得有问题。”

③汪老师接班后,他照样如此,把糖皮吐得满地都是。教室地板上黑乎乎的糖皮,星星点点,让人看了很是不舒服。那天,汪老师让彻底打扫卫生,其中一项就是铲掉地板上的糖皮。 任务下发后,大家都争着干,有的扫地,有的抹桌子,有的擦窗子。可是,就是没谁愿意铲糖皮。班长一看生气了,望着他说:“谁吐的谁铲。”他脸红了,脖子上筋一根根凸出来说:“谁吐的?我看是你吐的。”班长气红了脸说:“问问同学们,看究竟是谁吐的。” 可是,同学们每一个人都不敢说,害怕他报复。

④这时,汪老师笑着说:“没人铲,我来铲吧。”说完,拿出一把小刀,蹲下身子,用刀刃小心地对着糖皮四边一旋,再一铲,铲下一整块糖皮。接着,又这样一转一铲,铲掉一块糖皮。他站在那儿,呆呆地望着汪老师,望着他满头花白的头发。全班同学也望着班主任,静悄悄的。

⑤班长忍不住了,忙站出来,准备去接汪老师手里的刀子,说:“汪老师,我们来吧!” 汪老师不给,仍然笑笑的,望着全班同学说:“这糖皮,不管是谁吐的,总之都是我的学生。‘生不教,师之过’啊,我是班主任,有推脱不了的责任,自己罚自己。以后,如果还有,我还罚自己。”说完,又低下头小心翼翼地铲着。铲过之后的地板,干干净净能照见人影。 教室里,仍然静悄悄的,有的女生甚至眼圈红了。他低着头,满脸通红,第一次安静下来。

⑥铲到他面前,他脚前有两块。汪老师抬起头,望着他,仍笑笑地说:“让一下好吗,不然,我铲不成。”他没让,流了泪说:“老师,我——我来铲吧。”汪老师这次没推辞,笑着捶捶腰,把小刀递给他说:“真累了。好吧,铲干净点啊。”他点着头,蹲下,学着汪老师的样子,小刀在糖皮四边一旋,一铲,一块糖皮掉了。接着,又一旋一铲,一块糖皮掉了。他铲得很细致,也很认真。四周静静的,突然响起了掌声:有同学们的,也有汪老师的。

⑦他仍在铲着,一下又一下。他没抬头,泪水一滴滴滑落在地板上。他走过的地方,地板一片洁净,像一面镜子,照见人影。其间,别的同学要来代替他,他摇着头怎么也不让。他的心里在惩罚自己。铲完,他站起来,回头望望,心里竟漾满一种幸福感。

⑧以后,校园里一个问题学生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一个勤奋礼貌的他。大家都夸他变化快,出人意料。可是,他清楚,这是因为那个下午汪老师用一把小刀铲除了他心中的糖皮。他的心因此一片清洁,干净如洗。

1.根据第③—⑥的内容,完成下表。

主要事件

“他”当时的反应

“同学们”当时的反应

“他”坚拒打扫任务

(2)

害怕报复,不敢说话

汪老师笑着铲糖皮

震惊

静静望着,非常吃惊

(1)

感动

眼圈红了,深深感动

“他”主动要求铲糖皮

悔过

(3)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请说出你对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2)简要说说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赞美老师用真诚的爱感化学生。
B.肯定对待错误要有改正的勇气。
C.告诫学生要讲究个人卫生,保护环境。
D.希望每个人拥有美丽的心灵。
4.【链接一】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魏巍《我的老师》)


【链接二】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本文中的第⑤段画线句子与上面的两段链接材料都与老师有关,请从表现老师的角度分析这三段文字的描写角度作者这样设计的用心有何异同。
描写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用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10-17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