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 题号:2247138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槐树下,槐花飘

①“槐树下,槐花飘,老歪就要回来喽……

②每到棉花飘飞时节,在村口的槐树下,爷爷总会叫我哼这首在村里流传了很久的儿歌。爷爷告诉我,老歪总在槐花飘飞时来我们村,最后一次是十几年前了。老歪说槐花飘的时候再回来,可他一直没回来。

③爷爷和村里的老人在槐花飘飞时节,眼窝总是蓄满了期待。

④那年我9岁,不知道老歪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是从爷爷和老人们的叙述中,隐约知道,老歪是个走街串巷的补铁匠。

⑤爷爷和老人们谈论老歪的时候,我很怅然,要么和小伙伴去槐树下荡秋千,要么就伏在爷爷的腿上打瞌睡,谁愿意去听他们讲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说什么王家奶奶的铁锅坏了,几天无法生火做饭,病中的老歪硬撑着身子为她补好了锅;说什么瘸子老万无儿无女,穷得叮当响,老歪每次都免费为他补锅……

⑥那都是啥时候的事了,还没完没了地说。再说,现在谁还用容易生锈的铁锅?一个铁锅值多少钱?破了再买呗。我每说到这儿,爷爷总会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我的头,叹息一声,孩子,那个年代的艰难,你不懂啊!

⑦时不时地,老歪的故事就会从老槐树下传出来。真的,我都听腻了,听得槐花都几开几落了。我忽然讨厌起那个老歪了,他是何方神圣?要不是叨叨他的那些旧事儿,爷爷他们肯定会讲更多更好听的故事。

⑧没想到,老歪还真的回来了。

⑨一个雪意欲滴的午后,老歪在村口出现了。在槐树下玩耍的我瞥见他的时候,并不知道他是老歪,以为是个叫花子。他穿着黑乎乎的破棉袄,挑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⑩爷爷一看见他,赶紧走过去,紧紧握着他的双手不放,兴奋地嚷着:老伙计,你可回来了!你可回来了!爷爷转身冲着村里大声地喊:老歪回来啦!老歪回来啦!我纳闷,这就是我们儿歌里唱的那个人?

⑪村里的老人们都颠儿颠儿地赶过来了。他们摇着老歪的手,拍着老歪的肩,问寒问暖。孩子们也围了过来,对老歪担子里的东西发生了兴趣,风箱、铁炉、碎木炭、小铝片……

⑫老人们问东问西,我断断续续听到,什么去了山西,什么老伴走了,什么无依无靠,什么想念老伙计……

⑬老人们争相拉老歪去家里,只听爷爷说,现在日子好了,年轻人都外出了,留下做个伴儿吧。老歪连连说,不用了,不用了,手艺还在,能养活自己。一边说着一边从担子里搬出各种物件。

⑭老人们渐渐安静下来,他们交换着眼神,若有所悟地离开了。

⑮不久,他们就挤满了爷爷的房间,我也凑拢了过去,却被赶了出来。我才不稀罕他们又说老歪呢!不过,我还是隐约听到了,什么管饭啊,什么给钱啊,什么他那脾气不行啊……

⑯过了一会儿,他们一个个叹息着离开了。爷爷坐在大门槛上,铜头烟管敲得石阶嘣嘣响。

⑰“槐树下,槐花飘,老歪就要回来喽……小伙伴在老槐树下奔跑着,又唱起了儿歌。

⑱老歪支起小铁炉,点燃了烟火。一缕烟冉冉升起,氤氲在老槐树上。

⑲不知什么时候,呆坐在门口的爷爷也不见了,我家尘封已久的阁楼却亮了灯。

⑳不到半个时辰,村里的老人们不约而同地朝槐树底下走来,看到对方拎着抱着的东西时,先是露出吃惊的神情,继而会心地笑了。

㉑老槐树底下,一圈破破烂烂的铁锅很快把老歪围在了中央。

㉒最后一个朝老槐树走来的是瘸子老万。他捧着一口铁锅,一瘸一拐地,着急但又缓慢地走着。铁锅上有一道崭新的豁口。

㉓雪花从槐树的枝丫间飘落下来,像春天的槐花,纷纷扬扬……

1.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村里的老人们和老歪之间的故事。
2.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中的老歪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

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我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

一天,我正在写字台边,却觉得有些不安,就问妻: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题目运用比喻修辞,既新颖形象,更起到标明线索、提示主旨的作用。
B.小说通过“我”和妻子的动作描写交代主人公的身份、社会关系、生活现状等。
C.文中画线句描写了“我”对老人吆喝声的全新感受,说明“老人”的乡音浓厚。
D.写“我”从“不满”到“心热”“不安”的心理变化,就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
2.小说第一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4.请简要概括“老人”的形象特征。
2019-12-11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鉴赏

泥土温润的光芒

刘学刚

①土,能育生万物,古人称为“地母”。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

②小时候,她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女孩;长大后,她成了许多泥人的“妈妈”。她的故事从和面烙油饼开始。

③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她用一双灵巧的手揉面成团,擀为大饼,将饼搁到鏊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

④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

⑤她捏的那些泥人摆在店铺的窗台上。店铺不大,临街的一间平房,前面是柜台,往里,面板、鏊子分列左右,最里边放着面粉和花生油,小店的格局一目了然。不过,再仔细看,发现在面粉上面的窗台,站了一群小泥人。有一天,店铺柜台外边排队买油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他看见了那些可爱的小泥人,然后对她说:“专心捏泥人吧。”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

⑥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接的第一件活儿,是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以此复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彼时,她已在县城东郊的青云山上安家落户,终日与泥土厮守。

⑦山上,泥土强大的能量以植物春华秋实、绿叶红果的形式呈现。清晨,山风裹挟着泥土的馨香扑面而至。她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揉进泥团里。泥人们站在她的身边,她听得见它们的呼吸,她的内心漾起层层涟漪,一种幸福的涟漪。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骨架早早搭好了,一些木板钢筋铁钉会让泥人更加牢固。接着是上泥堆大形。先在骨架上喷一层水,然后,她把泥团一块一块地往骨架上堆,继而,手持木槌将泥团砸实,那捶打的声音梆梆作响,应和着她心跳的节拍。

⑧山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树叶的簌簌声、飞鸟的啾啾声、枝条咔吧咔吧的拔节声……这些天籁都为她设定泥人的艺术细节带来了灵感。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加坚固。她选用土质细腻、含沙量少的黄河土渠河泥,加入适量棉絮,让泥土们紧紧抱成团。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最终,她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

⑨她在城里捏泥人。仔细听,那些质朴的泥人,似乎在讲述着熟悉、鲜活的人生故事。定睛看,那是一幕幕蓬勃、喧闹的生活现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本文主人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2022-05-15更新 | 1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钢笔

①上世纪80年代,我在后屯小学当代课老师。那天刚上课,刘晓丽忽然带着哭腔说她的钢笔不见了。那支钢笔是她爸爸给刘晓丽的奖励,价值十二元,相当于我一周的薪水。

②一番深思熟虑后,我想出个“破案”妙招。我走上讲台,故意面无表情地说:“同学们,谁拿了这支钢笔,我很快就能知道,主动坦白上交的,可从轻处理!”几十双眼睛充满迷惑地望着我。

③我目光威严地扫过大家说:“我数一二三,大家都闭上眼睛,拿钢笔的同学可以悄悄将笔扔地上。”我喊:“一!二!三!”然后假装闭眼,悄悄观察。同学们都闭着眼,一动不动。只有吴小天,他忽然睁开眼睛,看了看讲台上的我,又左右看了看,犹豫了一下,闭上了眼睛。“好,大家睁眼吧!”我叹了口气说,“那位同学没有珍惜这次机会,那么,大家继续听我的口令。起立!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我居高临下,看到绝大多数同学都像做游戏般转来转去,只有吴小天异常。第一次“向右转”时,他左顾右盼,看到同学们都转过去了,才匆忙转了过去。“向左转”时,他竟然转错了方向。

④让同学们都坐下后,我在教室外约谈了十位同学,内容都是了解吴小天的家庭情况。我知道,这些同学回到教室后,都会盯着吴小天看,还会窃窃私语。这一切都会给吴小天的心理造成无形的压力。我对吴小天也有了基本了解,他妈妈和爸爸离婚,改嫁到邻村。爸爸再婚,后妈带着两个孩子嫁过来,对吴小天不管不问。吴小天的亲妈有时会来看他,但常引起他后妈不满,两个女人曾在村头对骂……

⑤最后,我约谈了吴小天。吴小天又矮又瘦,头发像鸟窝,裤子的膝盖处打着补丁。他站在我面前,低着头,不时偷看我一下,当与我的目光相遇时,又慌乱地躲开。“吴小天,你把刘晓丽的钢笔交出来吧!”他吃惊地抬头看了我一眼,坚决地摇了摇头,大声说:“老师,俺没拿!”他的反应出乎我的预料,我不由得有些恼怒,叱道:“你再说一遍!”“俺没拿!”我没想到他竟然这么强硬,真是低估了他。我放缓了口气,拍了拍他瘦瘦的肩膀说:“吴小天,你的情况我了解,我也非常同情你,但是,这不是你拿别人东西的理由……“老师!俺没拿!”他打断了我。我强忍怒火,耐着性子继续开导他:“我会对同学们说,钢笔是我在外面捡到的……”“老师,俺没拿!”他又来了一句,斩钉截铁。我的忍耐到了极限。“好!那就别怪我不给你留面子了!”他抬起头来,愤怒而又恐惧地看着我。

⑥我在外面转了几圈,极力让情绪稳定下来。我回到教室,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书包和铅笔盒,我站在讲台上监督。吴小天双手死死地抱住书包,不让同桌检查。我冷笑了一声问:“吴小天,你不是没拿吗?”吴小天倔强地看了我一眼说:“是俺自个儿买的!这种钢笔只许刘晓丽有,俺就不许有了?”说着,他从书包内取出钢笔,高高地举在手中。全班同学都静了下来,目光都集中在他手中的钢笔上。那支钢笔和刘晓丽的一样!

⑦我走过去,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钢笔说:“你还抵赖!”“这是俺自个儿买的!”说完,他低声抽泣起来。我放慢了语气说:“刘晓丽的钢笔是她爸爸买的,全班同学都知道,这支钢笔是谁给你买的呢?”吴小天停止哭泣,梦呓般回了一句:“俺自个儿买的。”“那你家长知道吗?钱从哪里来?”吴小天慌了,紧张地摇了摇头,脸上溢满了汗水。

⑧尽管事情基本尘埃落定,但保险起见,我还是想去吴小天家核实一下。下午放学后,我刚走到吴小天家所在的胡同口,吴小天从后面追上来拦住我说:“老师,俺错了,求你别告诉俺爸妈,他们打得很疼……”他瘦小的身子,恳求的小脸,和刚才的倔强判若两人。我叹了口气说:“吴小天,你要早承认,我还能在同学们面前保住你的面子,唉……”我自然没去家访,不愿给这个倔强又可怜的孩子雪上加霜。

⑨周一早上,我刚到学校,刘晓丽就拉住我说:“老师,我们冤枉吴小天了,那天是我把笔落在家里了。”说着,她递给我两支一模一样的金黄色钢笔。我一下子懵了。刘晓丽说:“吴小天很喜欢这支钢笔,说过一定要买一支的,我以为他也就是说说……我爸爸猜想,这一定是他亲妈悄悄给他买的,他不想让别人知道。”

⑩深深的愧疚和心痛油然而生,我痛恨自己。我跑进教室,我一定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吴小天道歉,还他一个清白。可是,教室里没有吴小天的影子。我派班长去他家里找,才得到一个消息:吴小天转学走了,他被舅舅收养了。

⑪不久,我的代课老师生涯结束了,但内心始终对吴小天怀着一份愧疚。这份愧疚,成了我心中化不掉的块垒。

⑫很多年后,我再次见到吴小天,和他谈起当年的“钢笔事件”,并送上迟来的道歉。已经是一家建筑公司老板的吴小天笑着说:“老师,当年你并没有错,那支钢笔,确实是我拿刘晓丽的……那时,我特别犟。”说着话,他竟然脸红了。

⑬我吃惊地睁大了眼睛问:“不对吧?后来刘晓丽不是找到了自己的钢笔吗?”吴小天收起脸上的笑容,郑重地说:“那是她爸为了保护我,又买了一支。”

⑭我心中的块垒瞬间融化了,一股暖意弥漫了全身。

(取材于邢庆杰同名小小说)

1.请以“钢笔”为关键词,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概括小说情节。
开端:________,我想出妙招开始“破案”。
发展:我多方调查,并准备家访,________
高潮:________,我因冤枉吴小天深怀愧疚。
结局:多年后,我向吴小天道歉,________
2.小说如何表现吴小天的“犟”,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在讨论小说主题时,同学们有下面三种理解。你同意哪种?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甲】小说意在表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乙】小说赞扬了真诚和勇于自省的品格。
【丙】小说揭示了家庭破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2022-02-11更新 | 2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