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2247138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千年智慧的气候密码

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广为人知,二十四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千年智慧起源于黄河流域,为什么发源于这里?其中又蕴含了哪些气候密码?

②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黄河流域下游为平原,中游为黄土高原,上游则为地形复杂的高原。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北方西伯利亚冷空气双重影响,黄河中下游气候特点表现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与现今相比,史前中期的黄河流域温暖、潮湿,是人类所遇的最佳生态环境,适宜人类生存繁衍和农作物生长。温暖的气候,加上大河流域的优势,使得早期农耕文明在黄河流域开枝散叶。

③“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农耕文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利用自然环境特点,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时序变化为基准,最初用于指导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

④作为人们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节气的划分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天文学标准。

⑤《夏小正》一书记载了大量农事活动,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观察和记载的内容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日本天文学史家能田忠亮在《夏小正星象论》中,研究指出《夏小正》星象记录的是公元前2000年(为夏朝初期)的实际天象。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

⑥在中国,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备起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明确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西汉刘安组织写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详细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耕时代的几千年里,黄河流域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它的影响由黄河流域扩展到整个华夏大地,又远播海外。但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来说,同一节气所描绘的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天气气候和物候也会有差别,二十四节气在地域上有一定的适用性。

⑧近些年,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飙升,一日入夏;鹅毛大雪成了大雪节气的稀客。从人们的感知和科学数据都反映出,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天气气候发生了变化。

⑨尽管如此,二十四节气一直深受认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百姓的生产生活不再完全依赖于二十四节气,但这一流传了千年的智慧依然照耀现代生活,作为人们安排农事和民俗活动的重要参考,也是黄河文化的精华、中华文明的象征。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一直”的表达效果。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农谚“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说明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最初可以指导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
B.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的影响由黄河流域扩展到整个华夏大地,又远播海外。
C.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不同地区的天气气候和物候没有差别,适用于任何地域。
D.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百姓的生产生活虽然不再完全依赖于二十四节气,但二十四节气仍是黄河文化的精华、中华文明的象征。
【知识点】 说明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江山千里   只此青绿

李雪萌

①舞蹈《只此青绿》是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中当之无愧的MVP,这段美丽的国潮舞蹈倾倒了无数观众。关于这部舞蹈诗剧的一句介绍是:“将《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将一幅画作诗歌化、拟人化、舞蹈化。的确是一个精妙创意。这也让《千里江山图》这部传世珍品改变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命运,引来人们的好奇与关注。

②《千里江山图》是一部宋代绢本设色写意画,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画作由一幅整绢绘制成,其上无作者款印,有乾隆题诗,及宋蔡京和元李溥光的跋和题各一。相传作者希孟在宋徽宗诏命和亲自指导下,数易其稿,创作此卷,时年只有18岁,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作品,但史籍中并没有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的确切记载。

③在艺术上,《千里江山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④首先是画卷空前的长度,且长得完整和谐。

⑤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而《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

⑥之所以只能说“之一”,是因为论长度还得看清朝。清代宫廷画家张廷彦绘制的《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长达30米。更为逆天的是王翠和他的学生杨晋等人合绘约12卷《康熙南巡图》,总长近300米。

⑦仅凭长度尚不足为奇,《千里江山图》还完美地解决了山水长卷的布局难题。画作既言“千里江山”,画面自然必须开阔,整幅画构图景象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像一首交响乐。总长近12米的画卷上,七组群山长短不一、疏密有致,一气可成。画面里有连绵大气的江河交错、烟波浩渺,也有水车、渔村、手观、农舍、酒馆、书院等细节雕琢。如果把画面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又都可以是一幅画。

⑧其次是其青绿艺术技:法的运用,《千里江山图》在解决宫廷山水画设色问题的同时,建立了“丰亨豫大”的审美意识。它赋予了青绿山水一种清秀的贵气。

⑨作为代表皇家气质且是宋徽宗本人亲自指点的作品,《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无疑是“不惜工本”。这幅画所用的绢价值不菲,而青绿颜料更是十分昂贵。这也是为什么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原因。

⑩青绿颜料由孔雀石、蓝铜、青金石、砗磲等多种珍贵矿石研磨提炼而成,成本珍贵、工序复杂,除非皇家画院,一般人不可能足量随意使用。

⑪在这样的作品中,宋徽宗想要建立一种能够代表皇家宫廷的审美体系和审美意识——“丰亨豫大”,用色彩表现出富丽、华贵之意,以之与当时另一派文人画的审美风格——萧瑟枯寂、雪色寒山相抗衡。

⑫《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溥光曾经评价其“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水墨固然是中国艺术、中国气质的瑰宝,但青绿则是大自然的本真颜色,更有一种清丽灵秀。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境在形外,但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到人们喜爱。

⑬天才少年希圣在十八岁的最美年华里给出最美的图卷,如同划过夜空的一颗流星,耀眼的光芒过后就归于沉寂。在艺术的世界里,像这样横空出世,出道即巅峰,然而巅峰后随即沉寂,一生只留下一部作品的人还有很多。

⑭有的人来到世间一趟,似乎就是为了做一件事,而这一件就已足矣。在时间的长河里,个人的生命永远短暂,唯有作品永恒。

(选自《济南日报》,有删改)


【注释】丰享豫大:形容富足兴盛的太平安乐景象。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从《只此青绿》写起,引出说明对象《千里江山图》,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舞蹈《只此青绿》将《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将其诗歌化、拟人化、舞蹈化。
C.《千里江山图》具有画卷空前的长度和青绿艺术技法的运用两大特点。
D.王翠和他的学生杨晋等人合绘约12卷《康熙南巡图》,总长300多米。
2.说明文有许多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对第⑤段进行赏析?
3.如果将下面链接材料加入文章中,放在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链接材料】

画卷背面留有宋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少时是画学的学生,召入宫中的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海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关于“希孟”这个名字,直到数百年后,才再次出现在清朝收藏家宋荦的一首诗中:“室和供奉王希孟,天于亲传笔法精”。

2023-11-15更新 | 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民以“食”为天》,回答下面小题。

民以“食”为天

俞水生

①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上追求精神上的美感和愉悦,讲究色、香、味、形俱佳。中国饮食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②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加上气候多变,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③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因气候湿热,多种植稻类,故以米食为主;北方气候相对干冷,多种植小麦,则以面食为主。

④与丰富的主食相对,作为副食,中国菜肴在长期烹饪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菜系。其中,粤莱、川莱、鲁菜、淮扬莱、浙菜、闽莱、湘莱、徽莱被称为“八大菜系”。不同的菜系,其口味具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联系。譬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过去新鲜蔬菜在北方是罕见的,人们习惯把莱腌制后慢慢食用,这样,北方大多数人就养成了吃成的习惯。

⑤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的烹饪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品尝美味佳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莱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细究为什么“好吃”,恐怕一般人就讲不清楚了。这说明,中国饮食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奥妙。这种奥妙,关键在于它的味道。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相比,中国烹饪更讲究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妙之处。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配料和调料,交织融合在一起,使之达到中和之美的最佳味道。

⑥中国很早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的观念。从古到今,中国人喜欢把饮食与节庆、最佳味道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每逢年节或婚丧寿辰,都会举办各种宴请活动。在节日里,人们通过相应的饮食活动既可加强亲友联系,又可活跃节日的气氛。过节的菜肴也有讲究,经常通过谐音、双关等方式,表达吉祥、祝福的寓意,如“鸿运当头”“全家福”等。

⑦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的方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对“吃什么”和“怎么吃”讲究起来。显然,这已不单是为满足口欲而吃,主要是为健康、长寿而吃了。

1.下面对本问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加上气候多变,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B.中国饮食内容单一,蔬菜和水果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是成不变的。
C.与西方的饮食传统相比,中国烹饪更讲究“菜生而鲜,食分而餐”,而不讲究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妙之处。
D.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的方面仅仅是满足于吃饱、吃好,对“吃什么”和“怎么吃”并不讲究。
2.下面说法与原问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上追求精神上的美感和愉悦,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B.中国南北方汉民族基本的饮食结构是由人们的喜好决定的。
C.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联系。
D.中国饮食的美味,在于把食物的本味与配料和调料相调和,使之达到中和之美。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的烹饪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
B.第⑥自然段采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中国人不喜欢把含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起的饮食习俗。
C.第⑦自然段“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句中加点词“相对的”不能删除,否则会影响原文的意思。
D.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中国很早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的观念。
2018-01-10更新 | 2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植物大都爱藏金

①人们发现植物竟然具有收藏金属的嗜好,还是1865年的事情。那一年,人们在一片富含锌和镉的土地上,发现一种名叫薪莫的草本植物在被烧成灰烬时,灰烬里竟然有很多锌。后来,人们又在岩石缝隙发现了一种名叫香雪球的草本植物,它的叶子里竟然含有1%的镍。要知道,镍这种金属对于绝大多数植物来说如同砒霜,一旦它们的镍含量达到了万分之一,那就必死无疑了。

②最近,科学家证实,具有藏金本领的植物并不在少数,但收藏能力的大小却各不相同。如我国科学家就把蔬菜的藏金能力分为了强、中、弱、抗4个等级,并按照各自的收藏嗜好,进行了分类排名。结果显示,叶菜类中的芥菜,对镉、钢和铅有较强的收藏能力;芹菜对镉、汞、砷和铬吸收能力较强;蒿菜、菠菜收藏镉和锌,四季豆和马铃薯收藏铅的能力较强;但包菜、莴笋等则对重金属的收藏能力较弱。

③有趣的是,不同科的植物,对重金属的收藏能力也不同。如杜鹃花科植物含铅、镉、锌的含量是禾本科植物的2倍以上;灌木对铅、镉、锌的收藏能力是草本植物的2到7倍,乔木对重金属的收藏能力也比草本植物高。

④那么,植物为什么要藏金呢?早些时候,科学家猜测,植物吸收这些有毒的重金属是为了避免食草动物的侵害,不过,这个猜测在蜗牛身上就不应验。英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植物这样做,就好像给自己穿上了金属铠甲,这样可以避免病菌入侵。这个发现来自于一种名为遏蓝菜的植物。这种植物的叶子中收藏着高浓度的锌、镍、镐等金属元素。为了破解这种植物藏金之谜,研究人员在不同的金属浓度环境中培养了遏蓝菜,并利用常在萝卜等植物中引发疾病的丁香假单胞菌进行实验。结果显示,不论是锌、镍还是锡,只要遏蓝菜体内这些金属的浓度升高,病菌入侵能力就会变弱。这表明遏蓝菜是利用环境中的金属元素给自己穿上金属铠甲,以抵御病菌入侵。

⑤不过,另有科学家认为,更科学的解释是,植物藏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适应环境,因为它们不能走路,土壤里有什么就得适应什么,否则就得交出生存权……

⑥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完全可以利用植物的本质去采集那些需求量大,或稀有且难以用人工办法采集到的金属。还可以用于对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改良,让这些藏金植物,把重金属打包带走

⑦但如果单纯地利用藏金植物,人类还是有点被动,因为许多藏金植物并不是在哪里都能大面积种植和生长,所以人类要想达到上述目的,还必须要真正搞清楚植物藏金本领的秘密,并把这种能力赋予其他植物。

⑧相信随着人类对藏金植物的深度研究,它们的这种本领会极大地造福人类。

1.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绝大多数”能否去掉,为什么?
2.文中第③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关于植物“藏金”的原因,科学家都有哪些猜想?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23-05-02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