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2247352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写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着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我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呢?”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裸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⑩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作者史铁生,文章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贯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选取了自己一生较为重要的三个节点: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来组织材料,突出合欢树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可谓独具匠心。
B.文章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写合欢树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无不渗进深情。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C.“我”对合欢树的感情经历了由“忘记”到“找借口不看”再到“老惦记着”最后是“主动想去看”的变化过程,正是对母亲复杂的思念情憬的一种流露。
D.文章的结尾,将自己与母亲的真挚情感延伸到天底下所有母子的身上,每个孩子都有母亲和合欢树般的故事,虽物是人非,但母爱永恒。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表达效果。
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会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呢?”
4.文章以“合欢树”为题有什么好处(答出三点即可)。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枫叶红了

①老家门前有棵枫树,还是父亲50年前栽的。当年栽树的青年,如今已是古稀老人。可枫树,历经岁月,却日益茂盛,忠实地陪伴着父母,映衬着老屋,正如蔡澜先生所说,一切都在变化,始终在那儿的只有树。

②我们小的时候,枫树已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我们在树底下玩耍,围着它嬉戏。每年春天,母亲采下春茶,洗净糅细后,要用枫树枝来熏茶。父亲便会爬上高高的枫树,砍下几支枫树枝。母亲把枫树枝放进火灶里,点燃,但不起明火,灶上是一个篾筐,形状似帽子,中间起顶,四周平坦。茶叶洒在上面,熏上一天一夜制成烟茶。邻居们都说母亲熏的烟茶特别清香,父亲则争着“抢功”说是他的枫树好。

③深秋霜降,枫树叶渐渐染色,黄的、金的、红的、紫的、褐的,斑驳繁华,伸伸展展遮盖了大半个老屋,很是漂亮。那时小,不懂得欣赏。后来离开老家,去到很远的城市,有同事周末隆重地宣布她将去哪个遥远的地方赏枫叶,我这才想起老屋前的那棵枫树,想起它深秋初冬时那样的绚烂多彩,古朴的老屋掩映在它的明亮色彩里,像一幅油画,心中顿时一阵亲切与自豪

④再回到老屋,我仿佛变为小孩,拿着手机不厌其烦地给枫树拍照,踩着它五彩斑斓的落叶轻轻哼歌。这么多年了,我第一次觉得,这棵枫树,像我们的一位亲人。

⑤父母拿着簸箕,在枫树底下捡拾它的果实:枫球。枫球有祛风除湿、疏肝活络之功效。我小时经常浑身瘙痒,母亲便用枫球泡水给我洗澡,有时用枫球煮蛋给我吃,果真竟然就不痒了。我生儿子时,父亲要母亲带来一大袋这样的干枫球,还有艾叶,月子里每天用它们泡水给我儿子洗澡。我儿子没犯过湿疹、皮肤过敏等毛病,大概也与这些枫球有关吧。

⑥就是这样,家门前的那棵枫树,我虽然远离了它,它却始终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比如,我至今最爱喝的茶,还是母亲做的烟茶,这些茶便都是它的枝干所熏,它的香气始终萦绕在我身边,连同一份浓郁的亲情。

⑦今年深秋回家,看到父亲还在院中忙碌,精神矍铄。我抬头看着多彩绚烂的枫树,说:“好像一树花呀!”父亲笑:“就是花呀,是从春天成长秋天才成熟的花。”我想,父亲当年之所以会选择种下这棵枫树,就是心仪它历经霜冻寒冷而成熟的这份美吧。我的父母,一辈子历经生活的磨难与艰辛,如今充实幸福,不也像这棵枫树一样吗?

⑧早几天看《张家旧事》,名门闺秀张家二小姐张允和先生说她最爱“从绿叶变成红花的枫叶”,她年轻时因历史原因命途多舛,老年却在昆曲、写作等方面有很好的成绩,直到93岁高龄飘然而去,仿佛一片在冬阳里优雅飘落的火红枫叶。

⑨每个坚强而精彩的人生,都是一片这样的枫叶,浸染岁月,成熟美丽。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代老枫树历经沧桑,为下文回忆做铺垫。
B.现在,“我”虽离家很远但能喝到烟茶,体会到亲情。
C.本文按照地点变换回忆了许多与枫树有关的人和事。
D.文章抒发了“我”对坚强而精彩的人生的赞美之情。
2.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

“我”与老枫树的相关事件

小时候

我们在树底下玩耍,围着它嬉戏。

后来

离开老家,因缘际会,想起老屋的枫树。

再回到老屋

父亲要母亲带来一大袋这样的干枫球,还有艾叶……

今年深秋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想起它深秋初冬时那样的绚烂多彩,古朴的老屋掩映在它的明亮色彩里,像幅油画,心中顿时一阵亲切与自豪。”
(2)赏析加点词:“我小时经常浑身瘙痒,母亲便用枫球泡水给我洗澡,有时用枫球煮蛋给我吃,果真竟然就不痒了。”
4.“我”为什么认为父母也像这棵枫树一样?请简要分析。
2020-10-25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窗牵牛花

风中箫

①十五岁的她,叛逆、倔强,沉迷网络游戏,经常逃学去酒吧,还跟社会上一些人有了来往,不管母亲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哀求打骂,都无济于事,她依然如故。母亲毫无办法,常常暗自垂泪。

②那次她逃学跟一帮朋友去爬山,偏找没路陡峭的地方走,结果摔下山来。所幸并无大碍,只是右腿骨折。打上石膏,医生说,需躺在床上静养三个月,右腿不能乱动,更不能下床。

③病房里静悄悄的,她那些朋友早不见了。她躺累了,挣扎着想起身,腿却钻心地疼,只能再躺下不动。她想抬一下右腿,又是一阵疼袭来,她心里忽然漫过无边无际的恐惧,反复纠缠着母亲问:我的腿是不是再不能走路了?母亲一遍遍耐心地跟她说:会好的,你躺着别动,过几天就能下地走路了。她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呢,嚷嚷着难受,发脾气,摔东西,哭闹不休。母亲日夜守着她,像照料婴儿般呵护着她。

④因为疼痛和难受,病房里的时光,慢成了黑白的长镜头,昼夜似乎都已不再分明,她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⑤母亲把家里的君子兰搬了来,放在病房的窗台上。母亲说,这是你十岁时从外婆家搬来的,刚开始你勤快地天天浇水,差点浇坏了……她转过头,望一眼那苍绿的君子兰,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⑥几天后,从君子兰旁边拱出两片小小的嫩叶儿,探头探脑的。开始让人以为是棵小草,随着叶子渐渐长大,母亲冲着她惊讶地说,原来是一棵牵牛花啊。她侧头望过去,细细的茎蔓,嫩绿的叶子,看上去倒有些惹人喜欢。母亲找来一根竹竿插上,纤细的茎蔓便顺着竹竿向上攀爬着。白的墙,白的床单,那一抹新绿格外引人注意。

⑦牵牛花的茎蔓攀着竹竿一圈一圈向上爬,她一圈一圈数着,1、2、3……她想起了蹦跳着一级级数台阶的快乐,想起了走在阳光下轻快自在的感觉。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她曾经拥有那么多快乐和幸福。

⑧她渐渐安静下来,不再乱发脾气,不再吵嚷哭闹。

⑨早上醒来,她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窗台,心里满是期待:牵牛花的蔓又长高了没有?当然每一次她都不曾失望。纤细的茎蔓那样有力,直爬到竹竿的顶端,伸出毛茸茸的触角张望着。母亲用竹竿搭了个小花架,它顺着爬了上去,把一个窗台缠绕得绿意盎然。

⑩寂静的病房里,她安静地望着窗台上的牵牛花。以前,她见过路边的牵牛花,但她从来不知道,牵牛花的藤蔓是如此蓬勃,每时每刻都在向上飞快地生长,不知疲倦。每天清晨,它都会让她惊异,呀,又长高了。

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心,也跟着柔软细腻起来。牵牛花每抽出一片新叶子,她心里就会生出一些小小的欢喜和期待。

⑫她再也数不清牵牛花的蔓绕了竹竿多少圈,只看到,每一片叶子,都朝向窗外的阳光。

⑬牵牛花开的季节,她已经可以下床走动了。她回学校认真读书的样子,如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

⑭多年后,她接母亲来家里住,母亲看着满阳台的牵牛花,笑:怎么都是牵牛花?她笑:喜欢啊。她忽然想起问:那年,那盆君子兰一直都放在室内,怎会长出牵牛花啊?母亲淡淡地说:我特意种上的。

⑮她愣在了一旁,心里缠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

⑯她记得,就是从那时起,她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珍惜。

1.概括文中的牵牛花的特点。
2.阅读文中划线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纤细的茎蔓那样有力,直爬到竹竿的顶端,伸出毛茸茸的触角张望着。(从修辞角度赏析)
3.文章⑮段说“她愣在了一旁,心里缠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请以第一人称描绘出此刻“我”的心理活动。
4.结合整篇文章,谈谈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2023-10-17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土地的身影

阎连科

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

②25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个岁月。在这一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镢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镢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镢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镢一镢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镢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颗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镢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镢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

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⑪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镢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镢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⑫我问:“有多少地?”

⑬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⑭然后,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镢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夹窝似的小坑。

⑮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⑯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⑰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1.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记叙方式?记叙了怎样的内容?用简练语言概括。
2.第⑪段文字中说:“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谈谈你对父亲脸上“粲然的笑容”的理解。
3.赏析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
4.列举实例,说说文章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2023-09-02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