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 题号:226255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语同学阅读《渠水河畔放木排》一文后,做了以下批注,请你结合老师评语的内容,帮他完善。

渠水河畔放木排

杨少波

①我的家乡通道侗族自治县,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被誉为湖南的“香格里拉”。童年有许多趣事,最让我难忘的是站在渠水河畔,看排工师傅放木排。

②放木排有两道前奏曲:开山砍树,架厢拖木。整块树木第一天砍伐叫开山,侗家砍树有许多禁忌,领工头事先讲山话:“斧口要朝上坡,树蔸掏变鸡窝。”架厢就是悬空架设运木的栈道,在崇山峻岭悬崖陡峭的山谷中,把那有一抱多大,几丈长的大树伐倒后直接拖到河边,除大家通力合作之外,驾厢的工作主要靠领工的技术和指挥才能。

③冬去春来,风景秀丽的渠水河畔开始涨水泛黄。被家乡人称为“排古佬”的放排工们开始为生计劳碌奔波。家乡的木排,一般从播阳、双江两条河经县溪放到靖州和洪江。遇到水流湍急的河道险滩,人在排上,手握竹竿,a只见眼前景物匆匆而过、耳边风声呼呼作响、身边衣襟猎猎有声、脚下水声汩汩砰然,使人深切感受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迈奔放。放排汉带有山里人的野性,自信豪迈,面对两岸隐退的青山,经常振臂大声叫喊:“呃嗨,我来了……”

④木排到了风平浪静的水面,则又可享受一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趣。b这时,排工掏出旱烟,吞云吐雾,静观水面,鱼翔浅底,历历可数。放排多时,宽阔的水面都被木排布满,看不到河水,场景蔚为壮观。当然,放排也有较大风险,特别是在过有多处巨石挡道的“老虎滩”时,排路一定要沿“S”形走,前弯后绕,细心从事,不然轻者会被撞得鼻青眼肿,重者则排毁人亡,因此,没有足够的勇气、胆量和技艺是做不了放排汉子的。天长日久,“排古佬”难免也会孤单寂寞。他们为了排遣打发时光,猜谜、钓鱼和对山歌成了主要的娱乐活动。

⑤“忆当年,绿影婆娑,自入郎手,绿少黄多。历经了几度风雨,几番折磨。休提起,提起泪洒江河。”一位颇有书生意气的年轻放排工曾出了这样一个谜面给同伴猜。据说,这位放排工是渠水河畔有名的“土秀才”,中学时就曾在省级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因家境贫寒,想通过放排生活磨练意志,走出大山。“放排的竹竿”,他的同伴不遐思索地答道。一看“土秀才”那惊喜的表情,答案肯定确切无疑。

⑥年纪大的放排工就喜欢钓鱼,有渠江排工号子为证:“排古佬......停排靠岸去钓鱼,乐也融融谁知晓。”每当夕阳西下,老排工们便到河岸边挖些蚯蚓、引虫或抓几只螳螂、蚱蜢作钓饵,对着木排旁边的礁石岩洞抛钓下竿,不到一时辰,十几斤大小的鲤鱼、草鱼,甚至甲鱼等,纷纷成了“排古佬”的晚餐佳肴。

⑦记得一个夏日的黄昏,雨后初晴,湛蓝的天空挂着一条久违了的彩虹。刚一放学,我和伙伴们便不约而同地来到河边排上,脱去衣服,准备游泳。不远处,一个皮肤黝黑,头戴一顶破旧草帽,俨然象“姜太公”一样的“排古佬”在悠闲垂钓。突然,“排古佬”牛角竿上的车盘被河里一条大鱼往深水处拉得“吱吱”响,可“排古佬”就是不松劲,总是让大鱼在深水潭里走着“之”字路。“排古佬”告诉我们,要真正降伏大鱼还得约半个小时,可是我们哪里等得这许久,急性的我带头拿起渔网兜,“扑通”跳进河里,协助“排古佬”把足有七、八斤重的大草鱼捞上排来。“排古佬”欣赏地看着我们说:“上山打野猪见人一份,把鱼拿回家去,干掉。”我们乐傻了,好久才回过神来,齐刷刷向“排古佬”鞠了一躬,衣服也来不及穿,赶忙提着大鱼和衣服跑回家。我的奶奶善于烹饪,我们几位伙伴好好美餐了一顿,那鲜美的味道至今难忘。

⑧唱山歌是老少皆宜的拿手好戏。木排撑到河边的苗乡侗寨,碰见熟识和不熟识的姑娘们在洗衣洗菜,就有一阵热闹了。这边开口唱完,那边立即对上.....

⑨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昔日征战在渠水河畔的那些老排工们如今都已白发苍苍或已经作古。今朝的渠水河畔,随着铁路、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排古佬”早已免除了水上劳作的漂泊之苦。但每当我回到家乡,总情不自禁地来到渠水河畔,站在岸边望着悠悠远去的渠水河思绪万千。

批注1:由第一段可知本文主要讲渠水河畔放木排老师评语1:找到了线索很好, 但能梳理出思维导图就更好了。
13.完善批注1——补足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见文末)
①:            
②:                      
③:                       
④:             
批注2:
3、4段这两个句子写的真好,语言很有表现力,用横线标注。
老师评语2:你有一双发现美的 眼睛。要是能选择 一个具体角度赏析 它们的表达效果可 以帮助你理解更深 刻
14.完善批注2——品析选文中的划线句。


批注3:这样的生活真精彩,乡民的淳朴、热情令人难忘,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社戏》,真令人羡慕。老师评语3:能与作者共情,这是一种极强的能力。若能从《社戏》和本文各找出一处能体现“人情美”的例子,并简要谈谈你的理解那就更精彩了。
15.完善批注3——从《社戏》和《渠水河畔放木排》中各找出一处能体现“人情美”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1.完善批注1——补足思维导图。
2.完善批注2——品析选文中的划线句。
3.完善批注3——从《社戏》和《渠水河畔放木排》中各找出一处能体现“人情美”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思维导图如下: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一件小事

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

②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前有病人,不论是家人或外人。我备齐针具,有位邻居来找我,说她每天都要去医院注射维生素B12,便可免去她每天跑医院的麻烦。

③我愉快地接受了她的请求。

这位邻居本是天津知青,因病没有下乡,大约在天津又找不到工作。才到我们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学过芭蕾。很惹男性注意。这样的邻居求我,弄得我心花怒放。

⑤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在我家像迎接公主一样迎接我的病人。一连数日,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事业。这天我的病人又来了,我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一个小饭盒),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聊着小城的新闻,聊着学生的前途。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⑥有句很诙谐的俗语形容人在受了惊吓时的状态,叫做吓出了一脑袋头发,这形容正好用于我当时的状态。我已意识到我受了很大的惊吓,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⑦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我被吓出的一脑袋头发和这煮干了的针锅,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心跳着弄不清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唯有向病人公开宣布我的失败,我才能尽快从失败里得以解脱。我宣布了我的失败,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⑧我的邻居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⑨邻居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

⑩但是第二天下午,她却准时来到我家,手里还举着两支崭新的针头,微笑着对我说:你看看这种号对不对?六号半。

⑪这次我当然成功了。一个新的六号半,这才是我成功的真正基础。

⑫许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因为一件小事的成功而飘飘然时,每当我面对旁人无意中闯下的“小祸”而忿忿然时,眼前总是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

⑬许多年过去了,我深信她从未向旁人宣布和张扬过我那次的过失。一定是因了她的不张扬,才使我真正学会了注射术。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打针的故事。
(2)从记叙顺序看,文章第④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4)文章第⑨段是对“我”打针失败后的描写,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5)为什么“我”在许多年后“飘飘然”和“愤愤然”时,眼前总会“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
(6)细读文章结尾,谈谈你从中获得的人生启迪。
2023-08-11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猫》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象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逸”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选段多处设置伏笔,暗示“花白猫”的悲惨结局。请任选一处结合选段具体内容分析。
(2)选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结合课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023-08-17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认真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黑发底下

⑴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

⑵年轻时,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地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油亮油亮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⑶小时候,我们一家在黔南山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天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一只杏儿大的杯子已经善解人意地倒上酒立在了他面前。他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放下了,又端起吸了一口,滋溜有声。直到饭吃完了,酒喝尽了,脸变红了,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累也被一阵风消解走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哟,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⑷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⑸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逼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瑟瑟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⑹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易察寻得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⑺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拔,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自鸣得意的秘密。

⑻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⑼后来,父亲被癌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千篇一律地吃药、打针,不厌其烦地化疗、放疗,头发快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了帽子。不知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中间有些落寞。

⑽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⑾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了,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 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稗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快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⑿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⒀但岁月如箭,一经射出,拒绝回头。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2月27日第15版,简默作,有删改)

1.文章以父亲的头发为线索展开叙述,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瞥见白发)——(       )——(       )——(掉光头发)——(      )
2.与第⑦段“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中“秘密”相照应的句子是    
3.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⑴逼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
5.第③段中“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6.“我”和弟弟的“秘密”被父亲轻淡地揭开后,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请扣紧文章的最后三段,以“我”的口吻“父亲”写一段话,直抒胸臆。
7.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2017-10-02更新 | 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