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 题号:2277587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茶末的滋味

明前茶

①谷雨之前,持续一个月的采茶旺季即将过去,滞留在常州金坛一家茶场的五十六名采茶女工,包了一辆大巴准备返回她们的河南老家。作为老板,文琴即将送别这些弯腰劳作了一个春天的采茶女工。她们连续四年来常州采茶,已成为茶场的中坚力量。在这里,她们每天采摘嫩芽的时间都很长。采茶不能用指甲掐,那会造成高档绿茶的梗面发红,茶叶档次就会降低,因此,采茶女工必须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茶芽,向上一拨,清脆地折断茶梗,同时手指不能揉搓到叶面,茶芽中的鲜润之气才得以留存。这是需要付出极大耐心、灵巧和专注的工作,采茶女工们在干活的过程中如入无人之境,双手开裂也浑然不觉。

②文琴看到,采茶女工们每一条指缝里都深深浸润了茶汁,先是绿的,接着氧化发黑,双手犹如戴上了乌黑的纱手套,晚上,用刷子蘸取肥皂,也无法洗净这些黑黝黝的东西。不仅如此,为了防止鲜叶有杂味混入,女工们还不能用护手霜。

③文琴深知她们的辛苦。每一年,除了结算工资,文琴还会给她们准备当地特产当临别礼物,包括红香芋、小坛的封缸酒,还有常州麻饼。今年结算完工钱,采茶班的班长怯生生地来问,能否给一个优惠的价格,让她们可以买些茶末带回去赠送亲友。老家长辈,都听说这边好山好水,茶垄间有杏树、桃树,茶叶里都带着芬芳花香。这么好的茶,得让公公婆婆、自家爹娘都品尝一下。

④采茶女工所说的茶末,是机器炒茶筛下的头茬茶末,明前茶的茶芽极其细小脆弱,在机器炒制的过程中,容易断裂。为了保持高档茶的整洁面貌,茶叶炒好、散尽火气后,需要用细网筛再次过筛,筛下的茶末青绿,里面还夹杂着成团的毫毛,每一粒比白芝麻还小。这种茶末,滋味并不逊色于那些体面的高档茶,文琴也不出售,只供自己和至亲好友分享。采茶班的班长一提出此事,文琴赶忙道歉,说自己疏忽了—那些采茶的纯朴农妇多年来都是带着炒好的大麦或晒干的艾叶泡水喝,她们自称喝不惯茶叶,从不做瓜田李下之事。

⑤文琴忙说,这点东西当然要送给你们,本来也是你们去采摘的。她便给女工们每人准备了一包茶末,想了想,又在每个纸袋里放入十小包独立包装的成茶。她想象这些农妇回家以后,也可以邀集长辈一同来喝这十壶茶,沸水冲下去,茶芽就像踮起脚尖,在热水中上下起舞,一共三次,最后,它们整整齐齐在杯底站立。文琴有点自责:这样令人舌底生津的美,这样迷人的杯中景色,她怎么从来没有想到过也要让采茶女工们体味一下?

⑥上车前,女工们挨个过来拥抱她们的老板,说此地甚好,希望明年还来。她们每个人都扛着自己的铺盖,带着脸盆、脚盆以及行李箱,春天过去得太快,天气热得太快,她们身上五颜六色的毛衣都嫌厚了,然而,这整个采茶季,她们都没有歇过一天,采买个人用品和薄一点的衣裳也就成了奢望。当她们隔着车窗向文琴挥手道别,看着那一双双乌黑的手,那些淳朴的笑脸,不知为什么,文琴心中涌上了告别姐妹的酸楚,她眼眶发热,隔着车窗,大声叮嘱着。

⑦半个多小时后,文琴回到产茶的车间,这里彻底静寂了下来。忽然,她瞥见了自己招待客人的茶台上,放着一大排金黄的小袋子。她心中狂跳,过去一看,那是她偷偷塞进装茶末的纸袋里的成茶,五十六个人,五百六十小包茶叶,农妇们还了回来,不着一言地表现出她们谦和的自尊,与沉甸甸的体谅,如微雨中的稻穗默默低着头。

(有删改)

1.文章第③段“好山好水”的“好”与第⑥段“此地甚好”的“好”,意思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2.文章①②段,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详细描写采茶女工们采茶的场景和她们的手?
3.“采茶女工是普通人,但她们身上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请你以此作为开头,写一段赏析性文字在班级内分享。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号魂

①刘家坳的老刘家有一件传家宝,是老刘从部队带回的一杆军号。军号早已没有了耀眼的金黄色,略带沧桑的古铜色里透着厚重与庄严,一眼望去,就知道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②军号的故事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老刘当时还是不到二十的小伙子,村里人都叫他刘娃子。他本是承了祖业,吹了唢呐。刘家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唢呐世家。他爱吹唢呐,尤其是婚嫁迎娶的时候,他的唢呐吹得格外地热闹,他说他就喜欢日子像唢呐声一样热热闹闹地过。

③但他的美好愿望很快被入侵的日本鬼子破灭了。日本鬼子闯进了村,烧杀抢掠。刚从邻村吹完唢呐的刘娃子,站在犄角岭,远远地看见了村里的熊熊大火,听见了乡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他握紧手中的唢呐,抹干了眼泪,一跺脚,加入了八路军。

④八路军连长知道了他唢呐吹得好,就让他当了吹号兵。连长嘱咐:刘娃子,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冲锋的时候,你要把军号吹得响亮响亮的,吹出咱们的气势,吹出咱们的威风!

⑤刘娃子郑重地接过军号,记住了连长说的话。第一次战斗刚打响时,他心里还有一丝慌乱,但当吹起冲锋号时,嘹亮的号声一下激发了他内心的情绪,他仿佛看到了村子里燃烧的熊熊大火,仿佛听到了大火中乡亲们的阵阵哭喊。他把满腔的悲情化成了一股力量,把冲锋号吹得格外地响亮,格外地高昂。

⑥后来,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刘家坳。那次,八路军连长奉命率队在刘家坳阻击敌人,几场恶仗下来,全连只剩下了十几号人。受伤的连长将刘娃子喊到身边,说:敌人再来,你就吹冲锋号,咱们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路上!傍晚,敌人又发起了进攻。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冲在最前的连长倒下了,后面的战士马上顶上去,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冲锋,冲锋,永不停息!

⑦增援的部队及时赶到,击退了敌人。他们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刘娃子,他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怀里,仍然死死护着那杆军号……

⑧解放后,刘娃子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安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坳。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在厅房显眼的墙壁上,挂着的是他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带回的那杆军号。

把冲锋号吹起来,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信心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的刘娃子,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这号声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战旗,就像永不言败的勇士曲,透着坚毅,有股拼劲,与开荒机器的轰鸣声、劳作时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欢歌。久了,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刘,也觉得他与那一杆军号融为一体了。

⑩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就这样听着老刘的故事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打拼,但老刘的故事仍时刻温养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磨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老刘的儿子大柱,是第一批走出山坳的人,在省城里,大柱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了刘家坳引以自豪的成功人士。

⑪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刘,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也很少再吹军号,只经常长时间地凝望着那杆军号。儿子刘大柱见了,悄悄地处置了省城的企业,带着资金回到了家乡,吹响了新时代脱贫致富的军号。一批走出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办起了乡村合作企业,大柱说,唤他们回来的是那军号的声音,在他们心里,军号是有灵魂的!

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这句话在刘家坳口口相传,已经成为了这里的精神名片。

(根据《经典小说选刊》相关篇目改编)

1.请从“原因——结果”的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因为刘娃子看见了日本鬼子闯进刘家坳烧杀抢掠,所以他加入了八路军当了吹号兵→__________→,因为刘娃子心中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所以他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选择回到刘家坳担任大队党支书带领乡亲们再次吹响了建设家乡的军号→因为老刘的故事温养着一代代刘家坳人的心灵,所以他们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老刘的儿子也成了成功人士→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是如何表现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猛的。
3.作者在小说中设计“八路军连长”这个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探究标题“号魂”的多重意蕴。
2024-03-25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卡尔维诺

①在城市中,寒冷如万千利刃,从缝隙中插进没有暖气的房间。那天晚上,马可瓦尔多的家里烧完了最后几根干树枝,一家人裹紧大衣看着炉子里的火炭渐渐黯淡,看着自己每一次呼吸从嘴巴里升起的团团雾气。他们都不再说话,那团团雾气就在替他们说话:妻子把这气吐得很长很长,就像是在叹息;孩子们把这气吐得相当专注,就像是在吹肥皂泡;马可瓦尔多一惊一乍地把这气往上喘,就像是什么转瞬即逝的灵机一动。

②终于,马可瓦尔多下定了决心:“我去打柴火;谁知道能不能找得着呢。”(A)他把四五份报纸塞进外套和衬衫之间,像是用来御寒的盔甲,然后将一把长长的锯子藏在大衣下。就这样,他在深夜出了门,身后是家人那盈满希望的绵长目光。

③去城里打柴,说得简单!马可瓦尔多朝两条路中间的一小块公共花园走去。那里一个人也没有。马可瓦尔多打量着一株株光秃秃的植物,想着牙齿打颤的家人,等着自己回家……

④小米凯利诺,正哆嗦着牙齿读一本童话故事书,这是他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里讲的是一个伐木工的孩子,带着斧子出门去森林打柴。“这才是该去的地方,”米凯利诺说,“去森林里,那里肯定有木柴!”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⑤说干就干,他叫上两个弟弟,拿上工具,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⑥他们在灯火通明的城里走着,越走越远,直到城市里的房子都看不见了。

⑦终于,在高速公路的两边,孩子们看见了森林:一片奇形怪状的植物,挡住了他们的视野。这些树的树干纤细,或挺直,或歪斜;树冠扁平而宽阔,形状和颜色都很奇怪。当有车经过时,车灯把它们照得通亮。树枝有牙膏形、人脸形、奶酪形、手掌形、剃刀形、酒瓶形、奶牛形、轮胎形……上面布满了字母组成的单词叶片。

⑧“太好啦!”米凯利诺说,“这就是森林!”

⑨他的弟兄们着迷地望着月亮从那些奇怪的阴影中冒出来:“真美呀……”

⑩米凯利诺赶忙提醒他们此行的目的:打柴。于是他们砍倒了一株黄色报春花形的小树,把它劈成了几截,带回家去。

⑪马可瓦尔多载着他少得可怜的几根湿树枝回了家,发现炉子正旺着。

⑫“你们是从哪里弄到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余的广告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

⑬“森林里!”孩子们叫着。

⑭“什么森林?”

⑮“高速公路上的那片森林。那里全是树!”

⑯还真是不赖!马可瓦尔多干脆效仿孩子们。他又带着锯子出门了,来到高速公路上。

路警阿斯多尔夫有一点儿近视,又是晚上,他骑着摩托车执勤,他应该戴眼镜的;但他对谁也没说,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前途。

⑱那天晚上,有人告发说,高速公路上有群淘气鬼拆了广告牌。路警阿斯多尔夫便去巡查。

⑲高速公路两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阿斯托弗转着那双近视眼,仔细检查。这不,借着摩托的车灯,他突然发现一个小鬼头正攀在一块广告牌上。阿斯多尔夫刹住车:“喂!你干什么?马上给我下来!”可那小鬼一动不动,还朝他吐舌头。阿斯多尔夫靠过去,才发现那是一则奶酪广告,上面是一个舔着舌头的小胖子。“是啊,是啊。”阿斯多尔夫说着赶紧离开了。

⑳一会儿,车灯又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溜!”可并没人溜,那使一张痛苦的人脸,被画在一只生满鸡眼的脚中间:一则鸡眼药广告。“哦,抱歉。”阿斯多尔夫一溜烟跑了。

㉑阿斯多尔夫经过一个治偏头痛药的广告牌,车灯照亮了爬在广告牌顶部的马可瓦尔多。(B)他被照得睁不开眼,身子越缩越小在那里一动不动;他抓住广告牌上那个表情痛楚的脑袋的一只耳朵,锯子已经锯在了额头中央。

㉒阿斯多尔夫仔细地研究了一番,说:“啊,是啊,止痛药!这广告很有表现力!上面那个拿着锯子的小人儿象征着偏头痛,痛得像把脑袋劈成了两半!一下就明白了!”然后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㉓四周寂静而寒冷。马可瓦尔多叹了口气,在那个并不舒适的支座上调整了一下坐姿,继续干起活来。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微弱的唧唧呱呱声四下蔓延开来。

选自《马可瓦尔多》(马小漠译,译林出版社有删改)

1.卡尔维诺小说的情节常常有超乎现实之处。文中叙述的哪些事情在现实中是不合常理的?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卡尔维诺小说的细节意味深长。联系上下文,探究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子作者的用意。
3.卡尔维诺小说的语言轻松诙谐中有辛酸沉重。从文中A、B两句话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字进行品析。
A.他把四五份报纸塞进外套和衬衫之间,像是用来御寒的盔甲,然后将一把长长的锯子藏在大衣下。
B.他被照得睁不开眼,身子越缩越小在那里一动不动;他抓住广告牌上那个表情痛楚的脑袋的一只耳朵,锯子已经锯在了额头中央。
4.高速公路上矗立的是广告牌,不是森林,小说为何以“高速公路上的森林”为标题?联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意图。

短篇小说集《马可瓦尔多》被称为“城市寓言集”,充满了意味深长的讽刺和内涵丰富的象征。《马可瓦尔多》是卡尔维诺探索人与城市主题系列作品的开端。

——评论

2021-04-02更新 | 1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3】

【澳大利亚】泰格特

①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②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③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了。

④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荫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⑤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⑥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⑦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⑧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⑨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⑩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⑪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⑫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⑬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儿。

⑭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⑮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1.概括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心态变化的过程。
愉悦陶醉→                                                                   →心满意足→惊愕不已
2.设想小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种情景或结局,并阐明理由。
示例:他感到被欺骗,贪欲变成仇恨,病情加重,一命呜呼。理由:按人物性格发展逻辑,顺理成章。
3.小说题目的含义及“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就小说运用的一种写法作简要赏析。
5.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试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2016-11-18更新 | 4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