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4 引用次数:122 题号:3791323

积极面对无奈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A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B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58岁就吐血而亡。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天才。

④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⑤朋友,如果你此时因伤痛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而经受苦难,或者碰到种种不如意甚至无奈的事情,那么,请记住:“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有战胜不幸,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②段中A和B两句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
3.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人们面对人生的许多无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
B.在人生路上,“无奈”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取决于你的主观抉择。
C.培根的话告诉我们,处于无奈中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D.当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种种无奈时,可以试着将一切归零,重新认识世界。
【知识点】 议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以下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苦与最乐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文/梁启超)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第①段以设问开头,引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者一种未来的责任”。
B.课文第⑤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C.课文第⑤段画线句中的“他”指代的是忧民忧国的仁人志士和悲天悯人的诸圣诸佛。
D.课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阐述“人生要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的道理。
2.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最苦与最乐
B.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C.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D.未尽责任是人生最苦之事,尽责任是人生最乐之事。
2022-07-22更新 | 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咬文嚼字

柴如瑾

①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由他创办于1995年的刊物《咬文嚼字》,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语文生活。今天,在我们悼念和缅怀这位一生捍卫语言纯洁的出版人之时,更要牢记他的谆谆箴言,在使用语言时,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②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我们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都极其重要。尽管如此,社会上却一直存在一些声音: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规范标点符号是小题大做,没事找事;词不达意、文理不通是个性时……甚至“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几成常态。

③以《咬文嚼字》2019年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为例,“主旋律”误为“主弦律”,“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殊不知正是这种“差不多先生”的表现,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给语言文字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④早在1951年,主流媒体就提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纠正不规范使用汉语的现象,以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今天来看,我们在使用语言时,仍需要再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这是对母语的敬畏,对文字的敬畏,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的敬畏。

⑤遵守语言文字规范是谨严的基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接受社会文化和规范,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语言文字规范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确立基本的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维护语言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有助于我们社会交际的顺畅、思维逻辑的缜密以及记忆认知的进步。

⑥“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标点、语音、字词、语法、修辞、逻辑、书写,每一处细节都容不得马虎大意,所以,学好语言文字知识是我们谨严的保障。需要耐心细致地揣摩辨析、持之以恒地学习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完善和提高。

⑦高阶版的“咬文嚼字”,则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只有在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才能准确地表达情感。“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朱光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咬文嚼字,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⑧作为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语言文字才能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使其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选自2020年4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至④段的论证思路。
3.如果要给文章第⑦段补写一个论据,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更合适?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A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觉得“到”过”“人”“满”等字在意境和情感表达上始终不妥,反复揣摩,修改十余次,最终改为“绿”字。
B.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和情感来写诗 ,他的诗歌几乎涉及南宋前期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存世的也有九千三百余首。
2022-10-19更新 | 4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小”里面有大境界

刘波

(1)国字“大”与“小”,好写,易记。但中国人对“大”与“小”的心结,百转千回, 纠缠不清。

(2)造字者给了“大”和“小”不同的身材相貌,赋予了它们迥异的禀性和气质。“大” 一出场,便空中一“横”,着实霸道,一撇一捺也颇有气势。“小”却谦逊得多,一“竖” 露出十足的顺从,两个点儿,也都是大头朝下,不望高远。

(3)说来,国人是“好大恶小”的。封建社会,走仕途、吃俸禄的各级官员被称为“大人”, 田野劳作、忙碌营生的百姓被叫作“小民”,一大一小,强弱分明、高低立现。那时的“大” 与“小”,代表不同阶层地位。“学而优则仕”,也就成了“学而优则贵”“学而优则大”, 舍小逐大,人同此心。时至今日,国民求“大”的心结依存,做人要当“大人物”、办事要 有“大手笔”、为文要著“大文章”、行武要当“大英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好像 唯有这样,方显大丈夫之万丈豪情、志在鸿鹄。

(4)这种“大”,也与传统和文化有关。一般来说,大,象征着广袤与辽阔,象征着壮丽 与强盛。一个人力大,便平添几分勇气,不受欺侮。与“大”相关的词,多含褒奖和喜庆, 如大公无私、大义凛然、a 等等,不胜枚举。谁能做到处事大度、举止大方、心怀 大量、为人大气,便受人爱戴。个体奋斗追求大成绩、家庭生活讲究大团圆、社会经济寻求 大发展、国家民族实现大一统,这些目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由此可见,“大”的确包含 着众多积极向上的因素和值得追求的价值。

(5)相反,“小”就不那么受待见了。诸如小肚鸡肠、小人得志、b____这般,不 会为人称道。当然,在与“大”的对峙中,“小”也不总是一败涂地。小巧玲珑好于大腹便 便、短小精悍强过五大三粗、小心谨慎优于粗心大意。一个产品,小而精胜过大而糙;一个 企业,小而强胜过大而弱。在这里,“小”体现出来的是精密细致、严谨周到,少了空而虚 的东西。

(6)“大”与“小”的话题,环顾四周,俯拾皆是,它们与历史相伴,与现实相伴,与生 活相伴,与你我相伴。A 你有你的“首富梦”,我有我的“小确幸”,人生理想,没有贵贱, 但都要通过一步一脚印、一天一积累地实现。B 其实,“小”是“大”的基础,能决定“大” 的程度。C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从小处入手,把细小做精,不愁干 不成大事业。D 忽视这些,再大再美好的目标,也难实现。而目标虽小不受瞩目,但无数“小 目标”的达成,就能走向大目标。

(7)君不见,“小”的两个点儿不正像一对翅膀?你若奋力一跃,亦能振翅高飞。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10 月 20 日)

1.给第(4)(5)段空缺处分别填写一个四字短语:a 处填 ,b 处填
2.联系上下文将“不少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人生目标定得很大,却缺少脚踏实地的作风, 只想干大事,不愿做小事。”这句话填入第(6)段何处(       )?
A.AB.BC.CD.D
3.本文第(7)段有什么作用?
4.联系本文和链接材料,并结合自己的一个生活实例来阐释你对“成功”的理解。
【链接材料】
材料一:有一家叫“风火轮”小小的速递公司,它的投递员从城北赶到城东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为了保证非典时期客户的安全,他按公司规定见客户时带上了口罩;他双手捧起快件递到客户手中,说声“让您久等了,请把快件收好”。小小的“风火轮”公司以其守信和特别的细节——口罩,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一时之间,闻名遐迩。
材料二: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2018-12-14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