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考点 > 文言实词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90 题号:5450145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下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君使民也,若御良马。善御马者,轻任新节,不完其力,故致千里。善用民者,民日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其赴之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孰能当之!

然圣人之养民非为用也,性不能已。犹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不可内解于心,故仁义以治之,惠爱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致其利,不尚于威,而威已有托。

否则令苛不听,禁多不行,动之而弥扰矣。故汉武之多欲,不若文帝之无为。《书》曰:“唯厥攸居,政事唯醇。”                                              

(《资政要览》有删改)


注释:① 新节:新的鞍辔 ②谿:山谷③唯厥攸居,政事唯醇:只有他担当那个职位,国家政事才能醇正而不杂乱。
1.用“/”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然 圣 人 之 养 民 非 为 用 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非不深也( )   ⑵亲戚(       )⑶孰能(      )⑷而已有托(        )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策之不以其                       ②得者多助
B.①惠爱以                           ②衣食所
C.①用民者                              ②京中有口技者
D.①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而戍死者十六七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犹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


⑶ 故仁义以治之,惠爱以安之,忠信以导之。(         )
5.甲乙两篇文章表达了相同的治国思想: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文言文《狼》,完成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暴起,以刀狼首,又数刀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根据提示,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⑴屠大窘,恐前后受其。(原义是名词“敌人”,这里用作动词__________
⑵一狼径去,其一坐于前。(原义是名词“狗”,这里用来修饰“坐”,可译为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两狼之并驱如故。
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屠户给我们留下了机智、果断、勇敢的形象,请品析划线句子,结合加点的关键词,谈谈你对屠户的评价。
4.文章前四段讲述屠户与狼的斗争,叙述简洁,故事完整。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多余,可以删除,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说理由。
2021-02-02更新 | 10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④。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   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④诘:被责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汝寡悔: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其所:_________________
(3)既,复呼之:_______________                      (4)为良民: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十千足衣食                       太祖常劝读书
B.于令仪如其所言与        左臂挂念珠倚
C.盗入                                 普又以人奏
D.何苦而盗耶                           而能以天下事己任
3.翻译下列句子。
(1)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2)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并阐述你从文中得到的启发。
2017-06-30更新 | 8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A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B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男有(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__________________)
3.B段文字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A文中的哪两个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4.A文中的“大同社会”与B文中的“世外桃源”在主题创作上有什么共性?
2020-10-17更新 | 2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