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课文 > 中国现当代作者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1 题号:551200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作者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所做的事。
例如拔何首乌、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句子,说说加点字的妙处。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向云霄里去了。
3.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作者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课外选文.回答小题。

色彩的号令

叶廷芳


号令一般属于声音,不管它叫你前进,还是迫你服从,你都必须行动。但活到古稀,才体念到,色彩也可以成为号令,也能让你身不由己地朝着它奔去。当然这不是指印象派画笔下的某种色块,而是大自然随着时令描绘的种种颜色,比如江南的油菜花。
笔者从小在乡村长大。尽管是江南,乡村一般说来还是比较贫穷的,尤其是以往。然而乡下人,尤其是江南的乡下人拥有一种大自然的赐予,即享受“视觉美”的特权(或许也可以叫作“天赋的权力”吧),我这里指的还不是那漫山遍野的苍松翠竹,或是那绿油油的秧苗,或是一片白色的荞麦花——这些自然景物固然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但这类被美术家称为“冷色调”的色彩毕竟不能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兴奋情绪。而能起这种情绪煽动作用的,非借助于“暖色调”不可,那就非请“田野之骄子”——油菜花出场不可了!哦,勇于展现自己的油菜花,那么整齐那么热烈地争相绽放,以至所有的叶子都知趣地“躲”起来,全株都是花的世界!她金灿灿,没有任何杂色参与,不含苞,坦然得无以复加。但她知道,自身朵小,瓣也无多,故不愿让人在盆里包养,而宁愿在广阔的田地里生长,以依靠群体的整齐和集群的威力,构成一色全灿灿的壮观的大美!
正是油菜花的这种壮观美常常使我梦魂牵绕。
我知道,江南的油菜花是上苍献给清明节的礼物,所以,除了闰月,油菜花通常总在清明节前后盛开,花期一个星期左右。今年清明节,我终于下了决心,来到梦寐以求的油菜花之乡——江西婪源,尽情观赏了这一大自然的奇现。来到一道不高的山坡上,那是一处特地为游人开辟出来的简易观赏台,台沿以木头为栏.凭栏远眺,梯级的田野成了奔腾的彩浪,两旁远近更衬以古朴的村庄;村子的房舍亦高低错落,仿佛着意和着波浪的节奏,且行且舞。这使壮丽的自然景观沐浴在浓浓的人文氛围里,无形中增添了美的分量。不是吗?当你面对眼前景象,就不由得想起那些简衣素食的农人们,由于他们一年四季的辛勤劳作,随时改变着山川田野的面貌,使大自然无限丰富的色彩,随著季节一页一页地翻过。你看这些看起来十分简朴的山寨人,多么蕴有智慧,富有力量:辽阔的山川田野全凭他们的双手在打扮!
人们常说,一年四季在于春。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还在冬眠。尽管有很多的花争着向我们提醒:春来了,春来了。但它们的声音太小,不足以把我们唤醒。只有这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以一律的金色,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春来了!我们这才从床上一跃而起,张开双眼一看,哇,春天果然已经在面前!虽然常听说,洛阳的牡丹花多么绚丽,荷兰的郁金香多么壮现,然而它们仍不足以唤起我的激情,更不会不远千里万里,专程飞往去拥抱它们。而当我听到油菜花的号令,我却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了!啊,油菜花,若是我拥有某种自然的权力,我就要授予你一个雅名:报喜花!
这报春花乃是它的栽种者心中怒放的心花。农人一年的主要劳作是春种秋收。春天是他们播种希望的季节。当秋种春收的油菜花热烈绽放的时候,预示着春播的时令就要到了,人们心中燃起了希望!希望是人的本能,像树木的芽儿一样,是生命能量的自发释放。在希望的鼓舞下,人们憧憬着秋天累累的果实,并在对果实的追求中挥洒出更多的汗水。如今这欢腾的油菜花正是他们内心的写照!

(选自《中外书摘》2013年第一期 有删改)

1.根据文章,概括作者提到的“视觉美”的具体内容。
2.找出文中直接表现了作者对油菜花“梦魂牵绕”的有关语句,说说表达出的情感.
3.结合具体语境,品评文中画线语句。
(1)但这类被美术家称为“冷色调”的色彩毕竟不能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兴奋情绪.而能起这种情绪煽动作用的,非借助于“暖色调”不可,那就非请“田野之骄子一——油菜花出场不可了!(从表现手法方面理解)
(2)梯级的田野成了奔腾的彩浪,两旁远近更衬以古朴的村庄;村子的房舍亦高低错落,仿佛着意和着波浪的节奏,且行且舞。(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4.联系全文,说说色彩号令的是什么?
5.本文以“色彩的号令”为题,主要写金灿灿的油菜花。试列举四季中的任一色彩,写写你的感受和体验.
2018-02-05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孤独的老乡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嘛?”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嘛?”

⑤“没干嘛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嘛?”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            )(             )→认同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4.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2018-10-27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各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2.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3.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2019-08-27更新 | 3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