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议论说理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88 题号:55147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学而不思则(     )思而不学则(     )
2.解释下面画线的词。
人不知而不(     )博学而(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乎/自圆其
B.与朋友交而不乎/半半疑
C.而知新/马无亡而入胡
D.昼夜/太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阅读下列两则语录,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知识点】 议论说理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节选自《朱子大全》)


【注释】①下借指父母。②汩:搅乱,扰乱。③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④乡党:多里、家多的人。⑤忝,辱。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自不好学/可而不可
B.令汝一行/两狼之并驱如
C.汝到彼/孰
D.见父母亲戚/来见天子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
2019-10-05更新 | 1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曾国藩《诫子书》)


【注释】①慎独: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②天君:旧谓心为思维器官,称心为天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与时             (2)躁则不能治性
(3)自修之             (4)人生第一自强之道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3.甲乙两文都谈论到修身养性的方法,甲文认为“______”和“______”是修身养德的基础,乙文认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______”。(用原文的字词填空)
4.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2023-02-15更新 | 10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节选自韩愈《师说》)

1.用“/”线给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
圣 人 之 所 以 为 圣 愚 人 之 所 以 为 愚 其 皆 出 于 此 乎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加冠       
(2)礼愈
(3)且从师     
(4)其圣人
3.下列各句中的“之”与“弗之怠”中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A.物外之趣B.师道之不传C.何陋之有D.策之不以其道
4.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甲文划线句和乙文都涉及尊师重道的内容,但表达方式不同,请具体分析。
2019-10-11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