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89 题号:5663941
阅读课文《藤野先生》节选部分,完成题目。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2.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所以”连接的两个句子之间有必然联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4.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
17-18八年级上·江苏徐州·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0]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嗅不着的香气

【新加坡】尤今

①阿璐和阿祥结婚的时候,阿祥在政府部门担任工程师,收入稳定。

②事亲至孝的阿祥,时常带自己的双亲外出用餐;爱屋及乌,他也常偕阿璐的父母到处寻觅美食。我不时在大小餐馆和熟食中心碰到他们,一对精力旺盛的中年夫妇和一对鬓发尽白的老年夫妻,和乐融融地坐在一起。阿祥点菜时,专拣老人爱吃的菜肴;上菜后,他也总忙着给他们夹菜;A.阿璐圆圆的脸上,满满都是像绸缎一样的笑,柔软而又闪亮。有好几回,我还碰到阿祥在一些著名的小食店前排队,买笋粿、叉烧包或是鸡馅饼,他说:“我岳母喜欢吃,买了便给她送去。”阿璐人前人后总说:“阿祥的这一份孝心,千金不易啊!当年我决定嫁他时,观人于微的父母便说:“阿祥,好样的!”

③阿璐有个妹妹,离婚后,长居澳大利亚。她常劝阿璐把独生女珮珮送到澳大利亚求学,她总说:“新加坡的学习压力太大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同样的话,一说再说,说说说,阿璐最终被说动了心。珮珮小学毕业后,阿璐便毅然将年仅十三的孩子送到了悉尼。

④阿璐曾否为她所下的决定而后悔呢?她没明说。不过,有时,我会在她不经意的谈话里,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她说:“我在珮珮的青春成长期间缺席了,丧失了好多母女共处的乐趣呢!”我安慰她:“凡事有失也有得啊,珮珮独立处事的能力,恐怕也是其他同龄女孩所难及的。”她不语,半晌又说:“学校管束得很严,这种缺乏温情的管束,不知道会不会对她的性格形成负面的影响?”阿璐在女儿性格尚未塑造成型的当儿把她送出国去,在心理上老是患得患失的。

⑤珮珮在修完中学课程后,继续留在悉尼升读大学。考取硕士学位后,与大学同窗阿威共结连理,双双回归新加坡工作。两人在私人机构担任高职,收入丰厚。

⑥一切的一切,都沿着阿璐策划的路线发展,阿璐的人生,看似圆满无缺。

⑦珮珮回国后不久,决定购买私人公寓,要求父母亲伸出援手。阿祥阿璐毫不犹豫地取出毕生积蓄,倾囊相助。有人问他们:“你们怎么不为自己的晚年着想呢?”阿璐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呀,我不帮她,谁帮?再说,我们两个老人,也用不了多少钱啊!”

⑧有个周末,在一家小餐馆碰到阿祥和阿璐,两个人坐在靠墙的座位上,各自滑着手机,等待上菜。看到我们,非常高兴,力邀我们和他们同坐。

⑨坐下后,我问起珮珮的近况,阿璐说:“很好呀!我们常在视频上通话呢!”我又问:“怎么今晚没有一块儿用餐啊?”B.阿璐唇边浮起一抹淡淡的笑意——笑意里没有丝绸的柔软,却有岩石的僵硬。她说:“珮珮和阿威,喜欢品尝私房菜。他俩现在正在一家米其林餐馆用餐,每上一道菜,便用手机给我们传一张照片,让我们用眼睛品尝。”说着,她把手机递给我,让我欣赏。手机里多张色彩斑斓的照片,展现的是人间的极品美味:鹅肝、和牛、松露、帝皇蟹、龙虾、海胆……那一道道精致一如艺术品的美食,袅袅地冒着嗅不着的香气,珮珮在短信里写道:“妈妈,这一餐,我们两个人,总共花了1200元,别人嫌贵,我却觉得物有所值哪!”

1.本文标题“嗅不着的香气”有什么含义?
2.有人认为,第②段删去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3.第②④段中画线句子都写了阿璐的“笑”,揣摩人物不同的心情。
A阿璐圆圆的脸上,满满都是像绸缎一样的笑,柔软而又闪亮。
B阿璐唇边浮起一抹淡淡的笑意——笑意里没有丝绸的柔软,却有岩石的僵硬。
4.这篇文章被选入《中学生阅读》杂志,你建议编辑将此文放在“至爱亲情”“百味生活”“生活撷美”哪一个栏目?说说理由。请仿照示例,为本文写一段导读语。
【示例】《紫藤萝瀑布》:作者以精美的语言状物绘景,繁盛的紫藤萝如瀑布般流泻,“我在开花!”启迪我们:人生或有不幸,但对生命的热爱可逾越漫长冬日。
2021-08-21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家书里的山河岁月》,完成下面小题。

家书里的山河岁月

王霜霜

①父亲走了两年之后,作家裘山山和姐姐才去彻底整理父亲的房间。在一个很旧的樟木箱里,她们发现了满满一箱信件。

②1000多封信都被用发黄发脆的报纸包着,细绳子捆着,上面还贴着小纸条,注明是谁的信,哪一年到哪一年。全都是父亲的笔迹。其中有一封信的背后还写着,这封信20天才收到,可见当时父母亲盼望的心情。

③看着这满满一箱信,姐妹俩很感动,也很悲伤。这是父亲保留的他们一家四口的家书,从母亲第一次用毛笔给父亲写的小楷,到裘山山长大后用钢笔写给家里汇报成长的“草书”,从竖写到横写,这些发黄的信纸记下了一个家庭半个世纪走过的风风雨雨。

④裘山山从中选取了一部分信,再加上一些老照片,编写了《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一书。这是一本写了四十多年的书,记录了她的家族故事,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⑤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裘山山的父亲裘采畴是一名铁道兵,“铁路修到哪里,他就要在哪里”;母亲徐淑娟则算是新中国较早期的职业女性——浙江日报的编辑。二人各自有自己的事业,不能经常相聚。加上裘山山长大后又在重庆入伍参军,姐姐也下乡去陕西咸阳做了知青,于是,一家四口常常“四分天下”。

⑥裘山山常说:“我们的家不在某个地方,而是在信上,在途中。”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书信成为了他们彼此之间维系感情的唯一媒介,把四散天涯的家人连接成一个整体。

⑦翻开父亲留下的一摞摞信件,空中腾起了细小的灰尘,一时间裘山山仿佛钻进了往事的大仓库,里面堆积着很久没有翻动过的过往时光。

⑧在现存的一箱子信里,裘山山给父母写的信最多,有五百多封,因为从十八岁离家当兵后,她就不在父母身边了。尤其是1995年前,电话不便,完全靠写信。在那些信里,有少女的青春烦恼,有中年的鸡零狗碎,也有时代浪潮中普通人的起起伏伏。家书,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时代面貌。

⑨一直到1997年,裘山山还断断续续给父母写信。她不记得什么时候彻底结束通信改为电话交流的了。只记得有一次父亲对她说,你那么忙,就不要写信了,一个星期打一次电话好了。然后就此搁笔了。

⑩而今,书信已经成了博物馆的展览品。2016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揭牌成立。博物馆内有一部分名人家书,但更主要是收集普通人的民间家书。副馆长张丁从事家书保护工作十多年,他在如饥似渴地读完裘山山的《家书》之后说,这本书“复活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张丁发现前来家书博物馆参观的朋友常常感叹,看到这么多书信,才想起了那些曾经的岁月,比如北伐、长征、抗战、下乡、恢复高考、出国、裁军等,这些都是国家所经历的大事件,张丁说:“家书的作者是这些大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家书从个人视角记载了这些大事件的点点滴滴,从而使这些大历史具有了血肉和表情。”

⑪在《家书》中,裘山山写道:真的很感谢自己那个时候什么都告诉爸爸妈妈,让我得以在三四十年后的今天,清晰地看到当时的自己。”

(有删改)


【注】①裘山山,女,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1958年5月出生,1976年入伍,1978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冰心散文奖、鲁迅文学奖等多人奖项。
1.文中说“这是一本写了四十多年的书”,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这四十多年来的书写历程。
裘山山十八岁离家参军,______;——直到1997年,裘山山逐渐地结束写信改为电话交流一—父亲去世两年后,______——裘山山选取信件进行编写,《家书》面世。
2.你怎样理解第⑩段画线语句中“血肉和表情”的含义?
3.缺乏家书往来经历的你,在初读文章时产生过什么疑惑?这个疑惑是如何在阅读中解决的?
4.《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出版后,裘山山感慨万千,她觉得终于可以告慰父亲了。请你以裘山山的口吻写一段她在父亲墓前的告白。(100字左右)
2019-11-19更新 | 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好雨随风

乔忠延

家说,春雨是春天的颜色

人说,春雨是春天的歌声。


       小时候我则认为,春雨是春天的奶水。春雨比奶水更甜美,更养人。它飘落到哪儿,哪儿就滋润了,鲜嫩了,翠生了,就活活泛泛显出了生机。
春节过后,人们就眼巴巴地盼望春雨,春雨却总是不来。天不再像年前那样灰蒙蒙的,变得蓝蓝的,空空的,那么高,那么远,不见一线云丝丝。看看风,还是西北风,虽然稀少了,劲小了,却仍然硬硬的,干干的。
太阳暖暖地照着,照得地上也暖了。冬日僵硬的地皮早软了,踩上去面团似的,河边、泉边更是软得淌水,水渍渍的,走过去会粘住鞋子。
  没几日,地皮不再软了,像往常一样瓷实,不粘鞋子,不陷车子了。风依然吹着,太阳依然晒着。暖和多了。又过了几日,路上裂开些小缝缝,人来车往,表面上的那层土就离了地皮,土越积越厚,越碾越细,踩上去和冒烟的一样,裤腿上溅得花花点点的,都是尘土。
  田里的麦苗早渴了,泛黄了,没有了先前的精神头。浇地的人多了,水流进田里,“滋——滋——”地响,还咕咕咚咚地冒泡。(A)看着溪里的水不少,淙淙地流着,进了田却慢慢地爬,比日头爬得还要慢。田浇过了,人们仍然盼着落雨。说是浇过的地,土会变硬,下些雨土才会酥些,麦苗长得才起劲。
  雨来了,突然间就下起来了。是夜里来的。待人们知道下雨的时候,雨早淅淅沥沥的了,唱小曲似的。有人从被窝里撑起身子,趴在窗台上,掀起窗帘的一角,朝外瞅瞅,院里的地上白白地泛亮。于是,忽然想起昨天后晌太阳落在了云里,风也是东南风,还潮潮的。接着又倒头睡下,梦里也就多了几分甜蜜,不睡到吃早饭不会起来。
  雨来得快,天晴得也快。一大早,天上还满是乌黑的云团。端上碗吃早饭,云变得丝丝蔓蔓的,天有些亮了。吃完饭擦嘴时,云就散了,太阳露了脸,鲜亮鲜亮的。(B)天空如刚擦过的镜子没有一点尘色;地上如刚落笔的图画,到处洇①着水色。人们的心里也像刚冲洗过的一样清爽,脸上笑成了花。

田里泥了,无法干活,仍有人踩着泥到田头去,看看嫩嫩的禾苗,心更喜了,喜滋滋地唱出声来。

(选自《中国散文选》,有删改)


【注释】①洇(yīn):向四处散开或渗透。
1.作者写“雨来了”之前,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人们“眼巴巴地”盼望春雨?
2.作者笔下的春雨有什么特点?
3.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我选(     )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好雨随风》一文简要阐述:三位作家在描写春雨时,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情感?
①(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在乡
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
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②有如天降甘露。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
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
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季羡林《听雨》)
2017-10-18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