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考点 > 文言文翻译
题型: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8 题号:5722011

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 欧阳修传》)

【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②治:处理。③废:放下。④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 父 为 吏 常 夜 烛 治 官 书 屡 废 而 叹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母谓曰   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B.死   小大之(《曹刿论战》)
C.我求其   亦我所欲(《鱼我所欲也》)
D.平居教他子弟   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②修闻而服之终身。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我们得启示。
2017·湖北随州·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选自《世说新语》)

【乙】卓恕为人笃信,言不宿诺。从建业家,辞诸葛恪,恪问何当复来,恕对“某日”。是日,恪为主人,停不饮食,以须恕至。宾客皆曰:“会稽、建业相千里,岂得期?”已而恕至,一座尽惊。

(选自《会稽典录》)


【注释】①卓恕:三国时期吴国会稽人(今浙江绍兴人)。②言不宿诺:说的话无不及时兑现。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诸葛恪(kè):三国时吴国人,曾任吴国太傅。⑤须:等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
(2)元方入门不
(3)从建业
(4)会稽、建业相千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恪为主人,停不饮食,以须恕至。
3.主题理解。
甲文从反面写了友人的“无信”,乙文从正面写了卓恕的“_________”(用文中词语作答)。写法虽异,主旨相同,都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10-04更新 | 10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丙】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为,少耆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注释】①耆:同“嗜”,嗜好。②儋石:两石与一石,指数量少。
1.【甲】诗与【乙】文的作者是_____(朝代)的刘禹锡,【甲】诗是一首________(诗歌体裁)。
2.解释乙文与丙文中的加点字。
(1)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 (2)清静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对丙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是自己预料的事,虽然能富贵也不去做。
B.(他)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虽然能富贵也不去做。
C.(他)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是自己预料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
D.(他)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与【乙】文都写于作者人生失意之时。
B.【甲】诗与【乙】文都运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
C.【甲】诗与【乙】文都做到了景、情、理的结合。
D.【甲】诗与【乙】文都体现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6.阅读乙文和丙文,刘禹锡与扬雄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扬雄的可敬之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2022-11-17更新 | 2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②瑞:吉,善。③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清涟而不妖(          )
(2)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3)乎众矣(          )
(4)即绘者以意取似(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3.【甲】文中的莲和【乙】文中的兰,同是花中的君子,它们的香味和气质品格都具有相同之处,莲的香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的香味是:氲氲无所。莲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气质品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写出兰气质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空)
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1-04-15更新 | 3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