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杂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595 题号:5762122
【2017届中考湖南娄底卷】

品读经典,聆听高处的声音

白 龙

①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如果把人类文明比做一座山峰,那么雄踞高山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淘洗而筛选出的经典文本。

②阅读经典,如同聆听山巅之城的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响。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标志着我们共同的先辈曾经抵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它对人心的理解和体恤,犹如一双越过时空的温暖臂膀,环住一个个困在冰冷湖面的灵魂。它以锐利的穿透力,让那些只知和现实讨价还价的人们,懂得什么叫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情之激越,什么叫思想的力道和思考的痛感。

③然而,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奢侈的。那似乎是一个和我们厕身其间的世界相平行的空间,独立、缥缈而易碎,一个电话或者微信的侵扰,就能迅速把我们拉回现实。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而现在,对于奔波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仅仅闭门恐怕是不够的,只有在静谧无声的夜晚,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关上手机,才能翻开泛黄的书页,小心翼翼地捕捉来自遥远时空的细弱声响。那个高处的世界并不许诺我们具体的好处,但入得其门,自然会感受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心灵能够感受的欢愉”。

④正如登山需要阶梯,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同样需要拾阶而上。有时,理解经典作品的主题是困难的,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理解经典作品中的主题,一般历千载而不变,充满泛着古老铜绿的端庄大词,重如千钧、庄严肃穆。诸如民族和命运、历史与兴衰等等。有时,通过一部经典去理解另一部经典,方能参透义理之精妙,醉心于云蒸霞蔚的经典意象,比如国学上“以传注经”的传统就是如此。有时,理解经典也需要人生的准备。正如陈年老茶需要用沸水才能浇出厚重余味,理解经典也需要我们用老水手般的人生阅历,用经久不息的温热内心,浇开经典作品中只属于独特个体的专属气息。惟其如此,方能找到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经典的鉴赏者代代不绝。

⑤经典只会让人变得谦逊,因为见识了大海而更懂得什么叫沉潜往复,登上了群山之巅而更能体会山花的璀璨只若指间流沙。而愈了解人类精神的由来和思想的系谱,人们才会愈发认清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

1.选文第③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在选文第⑤段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理解经典?
3.在互联网+时代,有不少同学热衷于网络小说、动漫作品,觉得这些比经典作品要通俗、有趣、刺激。结合选文,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2017·湖南娄底·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5]
【知识点】 杂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创造宣言(节录)

陶行知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我们相信: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而且有能力去创造自己的辉煌。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
2.下面不属于文中批评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选项是(     
A.等死而已B.没有能力C.年纪太小D.生活单调E.环境平凡
3.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4.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2020-07-25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_________

①9月9日,一则社会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地铁车厢里,一位身形矫健的大妈一屁股坐在了一个小伙子的腿上,“我有老人卡!怎么样,这个位子它就应该是我的!”中气十足的爆发力震惊四座。车厢里的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吓了一跳,气氛顿时僵住。视频发出不久,许多网友高呼“让座是道德,不让是权利”,为小伙子鸣不平,还有一些网友则感叹世风日下和大妈不雅的行为。

②在过去的新闻中,涉及到老人抢座的事件时有发生。2010年9月,广州地铁二人争抢座位时发生扭打,老汉咬伤了青年的耳朵和手臂,鲜血流了一地。就在前不久,岛城公交车上,一位中学生明明让了座,但是坐在一边的五旬大爷嫌学生让座太慢,一边发表着尖锐的言论,一边抬腿照着中学生就是一脚,随后又朝学生的头部拍了一巴掌……

③从小到大,我们不停地被教育要尊重长辈。结果,大部分的人只知道盲目地去尊敬,却并不去深究原因。那些传统印象中慈眉善目的老人,现在却因抢座位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老年人叫人不寒而栗。人人都会变老,但不是人人都能活成受人尊重的长辈。从第一例老人假装摔倒企图讹诈医药费的碰瓷事件发生,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年之久,然而翻翻社会新闻,这种现象却没有什么改观,今年年初,云南曲靖的一个老人甚至躺到了警车下,开口就要2万。新闻一出,大家纷纷感叹,“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④我们还要去尊敬他们吗?“尊敬长者,尊重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年龄。如果一个人行为不正确,那么不管他多大岁数,都不能尊敬他,反而要去指责他。”这段话出自印度的良心阿米尔·汗之口。

⑤“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一个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停留在一个物质匮乏、道德缺失的社会中,那么生存下来的技巧往往不是教育,也不是学识,而是“弱肉强食”的社会经验。那些不具备良好成长环境,后天又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人,即便是老了,也无法变成一位受人尊敬的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其中的“尊”,指的是尊重、尊敬老人,并不是无条件无底线地服从和忍让。

⑥然而,在那些老人倚老卖老、蛮不讲理,甚至做出有违道德的行为时,总有人上前说一句“算了吧,老人年纪大了!”但年纪,并不是为所欲为的通行证。仗着自己的弱势,便要全世界都来迁就自己。随意地侵占别人的利益,还把道德的幌子当作“挡箭牌”用得理直气壮,这些视规则如无物的人终将遭人唾弃。

⑦当人们为了得谋取利益而争论不休,大谈道德时,恰给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那就是规则。遵守规则不仅是最好的自我保护,往往也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而避免冲突,也只需我们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相互理解与尊重。规则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同时也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⑧在日本,年事已高的老人家,绝对不会在上下班高峰的时间去坐地铁。这不仅避免了给同车乘客添麻烦,也是对自己对身体负责。日本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性,只要孩子已经会走,就不需要任何人让出座位,甚至有些学校已经把“禁止在校生在搭乘公共交通时坐座位”写进了校规。在台湾乘地铁时,人们习惯把“博爱座”留给需要的人,很多年轻人即便是站着,也不会去坐那个颜色特殊的椅子。我相信,稍有同情心的人在看到孕妇、抱着婴儿的妈妈、年事已高的老人、身有残疾或腿脚不灵便的人时,都会毫不犹豫地让座。

⑨礼让和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没有性别、年龄之分。坐公交时,我也曾见到过白发的爷爷、奶奶用洪亮的声音说:“我不坐!我身体硬朗着呢,还有几站就下车了,你们小年轻上班也不容易,多休息会儿吧!”乘地铁时,我也曾遇到过,几岁大的小女孩给拎着行李箱一脸疲惫的叔叔让座。

⑩其实,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善意。但是我们所期待的善意是来自内心的爱,并不是被“幌子”绑架的道德。

1.请给本文拟写一个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的理解。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019-09-24更新 | 1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语,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用语,是华夏儿女的母亲语言。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母语是民族文化的魂,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血脉,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源泉。母语世界,具有无穷的繁衍能力和想象空间,总是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然而,现在母语却越来越不受重视了。滥用母语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如某市中小学举行的期中测试中,语文试卷出现的最频繁错误却是错别字,有的小学五年级学生一篇400字作文就出现近20个错别字。还有网络语言,大家可能对“滥用措词”都很反感,但谁多个心眼想过没有,现在盛行于社会上的一些网络“酷词”实际上就是滥用措词?你是否也在有意无意地在“边学边用”呢?某电视台主办的一个征婚类节目,可字幕竟打出“一网情深”“一键钟情”;某些产品的宣传广告上印着“一写千里”“一名惊人”;有的洗浴中心还在广告中使用了“随心所浴”“浴满全球”等等,使本就叫人记不住、理不清、咬不准的,瀚如烟海的成语任人“宰割”,拼凑得“面目全非”。

母语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但难以理解的是,一些理工科大学里居然很少开设中文课,更多的倾向于英语、法语等外语,从而使得不少大学生对国外文化的了解多于中国文化,甚至出现了连说话也只会说“中英文结合”语言的现象。

也正是大学生对于中文的忽视,带动了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对于母语的忽视,使各个阶段的教育重心放在了奥数、外语等方面。学生们也只是跟着家长的安排走,家长则针对老师教学的重心和各种考试的加分项目,替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导致了“兴趣班”成了“扫兴班”。哪曾想“奥数班”变成了每个学生课余时间的“必修课”,美好快乐的童年被培训牵着鼻子走,糟蹋了聪明才智。

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祖国的语言关都没过,还谈何外语,甚至其他“兴趣”?我们应该改变思想观念,重视母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维护汉语的纯洁和规范,我们责无旁贷!捍卫汉语的尊严和光荣,我们义不容辞!

——摘自百度文库(有删改)


【材料二】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周国平《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材料三】

我可是忍不住了,第一次见到从草原过来的内蒙古同胞,我很想和他们攀谈。于是,我侧过身去用我有限的蒙古话向他们问候:“您好吗?”

原来漠然的眼眸忽然都重新调整焦距,他们的目光都向我专注地望了过来。我心中一热,又急着说了两句蒙古话来自我介绍:“我也是蒙古人。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蒙古人。”

在昏黄的灯光下,有些什么忽然在我的眼前变得非常明亮。他们三个人几乎同时向我展现的笑容,都是那样天真而欢欣,充满善意,一切暗藏着的藩篱都在那个瞬间撤除得干干净净,只因为,我说的是我们共同的母语。

有一次,我用开玩笑的语气问一位教蒙文的教授:“这些牧民怎么就凭我这几句蒙古话,就轻易地相信了我?”

想不到他正色回答:“你现在虽然说不出几个句子,可是每个字的发音都很标准,我们的耳朵一听就知道。你要晓得,在母亲怀中学会的语言,有些细微的差异,别人是学不来的啊!”

——席慕蓉《母语》(节选)


【注】席慕蓉: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父母皆为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
1.请你根据【材料一】概括如今人们对母语越来越忽视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来看,下列对于文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作者引用尼采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新颖巧妙且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B.第②③两段作者分别从心智成长和个人修养两个角度正面论述了母语的重要性。
C.作者全盘否定了网络语文对于学习母语的作用,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D.作者号召我们要秉承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3.【材料二】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与周国平不同,【材料三】中席慕蓉是从什么角度来表达母语的重要性的?【材料三】结尾蒙文教授的话耐人寻味,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2020-07-05更新 | 3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