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历史事件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5970911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①,十日不进②。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③其曲矣,未得其数④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⑤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⑥而长,眼如望羊⑦,心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⑧也。”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不进:不再学新的内容。③习:熟悉,记住。④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⑤穆然:严肃的样子。⑥几然:高大的样子。“几”通“颀”,长。⑦羊:通“洋”,远方。⑧《文王操》:古琴曲名。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逢暴雨________                       
(2)乃琴而鼓之__________          
(3)可以_____________             
(4)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更造崩山音”相同的一项是(          
A.当求于上流B.何陋
C.于厅事东北角D.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句子。
(1)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2)师襄子辟席再拜。
4.[甲][乙]两文都与弹琴有关,但蕴含的道理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乙:课外文言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
射;此处指捕鸟。②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
1.“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中的“故”翻译为: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晏子认为烛邹有哪些“罪状”?
3.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景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2-02-08更新 | 16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宋伐郑

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古文选读》)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又何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B.齐伐我        大败
C.公将        不成列
D.肉食者        先帝不以臣卑(《出师表》)
2.下面对【甲】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有两条线索: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和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B.第2段写了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前者的“鄙”与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
C.第3段曹刿论述了取胜之道: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
4.【甲】文第②段中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请分析其精彩之处。
5.【乙】文中宋襄公的表现可以用【甲】文的那句话来评论?请简要分析。
2023-04-06更新 | 20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初,唐公李渊娶于神武肃公窦毅,生四男,建成、世民、玄霸、元吉。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威得其欢心。

文静坐与李密连昏太原狱,世民就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拾,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

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世民乘间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因取纸笔,欲为表。世民徐曰:“世民观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


【注】①文静:指刘文静,唐朝宰相。②连昏:指姻亲。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原狱                    系:关押B.世民就             省:探望
C.乃部署宾客             阴:暗中D.世民乘间人说渊             屏:屏障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A.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B.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土/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C.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土/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D.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世民坦言不认识像高祖、光武一样有才能的人。
B.李世民很认同刘文静对可成帝业的条件的分析。
C.李世民通过分析李渊客观的处境劝说李渊起义。
D.李世民坦然无畏面对李渊要将自己告到官府的威胁。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
2023-04-11更新 | 1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