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杂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46 题号:6224893

在方言里找寻地域文化自信

李晓

①贺知章垂暮之年,告老还乡,见物是人非,不禁生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乡音”是一枚镌刻在我们身上的独有印记,生生不息、根脉相传,它是来自故乡的慰藉,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底色。

②方言历经千百年,不断被筛选、吸收、同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些夹杂着泥土气息的话语,或源于市井生活的寻常琐事,或源于茶余饭后的家长里短,它收纳了民间的智慧,采集了地域的精华。翻过一座山,音调就转变;走过一陇田,意义大不同。正是因为这种特色,才赋予了方言承载文化的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个载体,我们的文化才得以遍地开花、异彩纷呈。以融入了方言的地方戏曲为例,无论是秦腔豫剧,还是京剧黄梅,那些生动鲜活、合辙押韵的戏词,唱出了亦俗亦雅的风情,也唱出了中华文化的特色。试想,如果唱词千篇一律,那么何来不同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何来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正是因为方言的独特性,才带来它的不可替代性,这是地理与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财富,弥足珍贵,价值连城。

③如今,传统的乡音却变了味道,它被贴上了“土、俗”的标签,并成为衡量“有无文化”的标尺。打工返乡的青年们羞愧于它的腔调;一些年轻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普通话,即使自己会讲方言,但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很少教孩子说方言。方言的日渐衰落,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乡愁,它还折射出一种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这或许是我们最该扼腕叹息之处。

④文化不能简单地用“优劣”二字加以评判。你可以津津乐道上海方言的机智敏捷,也可以大加赞赏天津方言的诙谐幽默,还可以对齐鲁方言的纯粹耿直加以欣赏,它们是多元、独特而又平等的。对于方言的流失,我们更应从大众心理的角度来考量。今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频繁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员流动日见增多,这种流动对方言的冲击显而易见。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碾压式的优势显现,使包括方言在内的农村文化不断被漠视,而这种文化信号的衰减很可能是无可补救的。

⑤方言早已成为与故乡这片土地难以割裂的一部分,任何语言不假思索地堆砌于此,便会显得水土不服、格格不入。好比我们的容貌与声音,与生俱来,独一无二,倘若真用人工的方式加以改变,自会有它的蹩脚与尴尬。方言就是那告知了我们“从何处而来”的文化源头,我们在奔波忙碌中找寻地域文化自信,却不经意间忽视了它。它以自身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因素汇集起来,无论是民俗故事,还是戏曲民谣,以及属于这个地域的秉性与品格,这都是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是地域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链接一

粤语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对我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全国七大方言中,粤方言是最古色古香的,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汉语词汇,像“企”(站)、“悭”(节省)、“卒之”(最后)等;还保留了大量古文的倒装句,如“你行先”(“你先走”),“畀一文你”(“给你一块钱”)等。有研究指出:广东粤语源于中国古雅言。我国古代有一种民族共同语,先秦到两汉时期称为“雅言”,宋朝以后称为“官话”。如今汉语许多方言都保存着雅言的一些元素,而保存雅言元素最多的是粤语。

(选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普通话是全民共同语,是官方语言;而方言是区域性用语,是民间语言。方言承载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也是维系地方民众之间感情的纽带。而推广普通话则是增进地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扩大了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普通话和方言应当互补共荣,和谐共存,相得益彰。普通话是推广,方言是传承,都有利于我们建立文化自信。

(选自曹志耘《普通话与方言如何相得益彰》,有删改)

链接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要从“我”做起。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的根;自古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就像一根根枝干;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就像是一片片的小叶子。文化自信,就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从根输送到每片小叶子上。由此,这棵树才能根深叶茂、绿树成荫,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自信和自豪。全民族文化自信了,我们就知道如何认识、理解、融合外来文化,就能怀着我们的文化自信,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文化自信,存在于每一位中国人对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选自孙晓云《书写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方言收纳民间智慧,采集地域精华,一旦形成,就会生生不息、根脉相传,几乎不发生变化。
B.上海方言机智敏捷,天津方言纯粹耿直,齐鲁方言诙谐幽默,体现了方言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C.当今社会,由于人们漠视包括方言在内的农村文化,所以出现城市文明碾压乡村文化的现象。
D.粤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和倒装句,原汁原味,古色古香,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
2.下列对“方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方言展现出不同的文化魅力与价值,延续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弥足珍贵。
B.如今,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给方言带来的冲击,使地域文化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
C.方言把某片土地上的文化因素汇集起来,担负承载本土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的使命。
D.推广普通话增进了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扩大了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3.下列对材料中的“文化自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方言是地理与历史赋予我们的珍贵文化财富,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是地域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B.普通话和方言并非是有你无我的对立,而是互补共荣、和谐共存、相得益彰的关系,都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
C.为了正确认识、理解外来文化,彻底消除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要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稳步走向世界。
D.每位中国人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有助于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及子孙后代都感到自信和自豪。
4.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分点概括。
5.文章第③段提到“方言的日渐衰落,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乡愁,它还折射出一种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知识点】 杂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过有营养的日子

叶春雷

①每个人都在过日子。有的人,日子过得清汤寡水;有的人,日子过得剑拔弩张;有的人,日子则过得云淡风轻,有滋有味。同样是过日子,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别? 

②关键在于过的日子有没有营养。其实,日子也像食物一样,过有营养的日子,就像吃绿色食物,人生自然滋润;过没有营养甚至有毒的日子,就像吃垃圾食品甚至有毒食物,人生自然枯槁。 

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日子有营养呢?首先意味着你的人生不盲目。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者随大流,别人追求什么我也追求什么,那你的人生就是盲目的。譬如今天大家都争着追求功名利禄,你也去追,即使是追求到了宝马香车,繁花似锦,那也是枯槁的、乏味的。这种日子便如《红楼梦》里所形容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虽看似荣耀,却终究依然是盲目的、没有营养的。

④过有营养的日子,不必锦衣玉食,笙歌鼎沸。靠物质刺激而让日子显得有营养,就像烹调中靠厚味刺激人的味蕾一样,居于下乘。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就是这个道理。过有营养的日子,应该像孔子所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虽布衣蔬食,却能有一个充实丰盈的精神世界,又像庄子所言“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样的人生,必定是有意义、有营养的人生。 

⑤过有营养的日子你还必须意识到,人在世界中,也在宇宙中。所谓“至大无外”,就是认识到宇宙中不光有自己,还有他人,还有社会,还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从“小我”的圈子里跳出来,才能有涵养、有包容、有慈悲,才能让人生有宽度、有厚度。这样的人生,才是丰腴的、有营养的。 

⑥千万不要误解了人生的营养,以为名利势位就是营养,就能让人生风光无限,从而拼命去争夺。在某种意义上,名利正是吮吸人生营养的吸血鬼,让你的人生骨瘦如柴,支离破碎。

1.文章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讲三种不同的生活,“清汤寡水”指平淡乏味的生活,“剑拔弩张”指紧张焦虑的生活,“云淡风轻”指闲适恬静的生活。
B.文章第②段提出,过有营养的日子,人自然滋润;过没有营养甚至有毒的日子,人就会枯槁,甚至死亡。
C.文章认为人们从“小我”的圈子里跳出来,才能让人生拥有宽度和厚度。
D.文章末尾,作者把“名利”比作是“吮吸人生营养的吸血鬼”,告诫人们不要把名利势位当作人生的营养。
3.文章从哪些方面阐述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日子有营养?请简要概括。
2018-08-23更新 | 1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朱永新

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在国际上,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可以说,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共读共写,一起交流,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这样的文化共同体,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所以,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于个体来说,阅读是学习的工具,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发现,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宁静与充实。阅读需要专注,在知识的积累之外,也是一种精神的修行。通过阅读感受书香,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从而增加幸福感。书香的涵养,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让喧嚣的沉静下来,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⑥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我坚定地相信: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1.请指出第②段所论述的分论点。
2.第④段引用《朗读手册》中的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②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2018-07-05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3】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谤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2018-06-29更新 | 1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