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076 题号:6534394
拓展训练

片片蝶衣生

镯耳

①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吆喝声。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②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可我到底还是厌倦了嘈杂的人群,被那一抹微蓝所吸引。

③移步花丛中,仔细瞧去,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时值冬季,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微风拂来,它们的翅膀随风颤动,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微风吹动蓝色的花朵,花朵起伏,与那身披蓝衫的蝴蝶别无两样。

④借助手机搜索,原来此花实名正是蓝蝴蝶。我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将这样一朵小花装扮得如此美丽。它那对生的叶子,平展两侧对称盛开的花瓣,还有那如蝴蝶触角一般细长的雄蕊,无不娇美可人。在这个微寒的南国之冬,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⑤我在这片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那首《江畔独步寻花》,想起眷恋芬芳的花间彰蝶,想起自由自在的欢啼黄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择一西郊草堂为安身之所,他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不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吗?

⑥眼前的这片蝴蝶花,生在鼓浪屿这片少人踏足的草地上,将点点微蓝开放在绿丛中。它们没有娇艳灿烂的三角梅那般耀眼夺目,也没有悬挂在枝头的曼陀罗那般高高在上,不似红粉的合欢那般寓意高雅,更不像月季那般千娇百媚。它们生来便如蝴蝶一般,长在花丛里,飞在绿叶间,在湿润的草地上,片片蝶衣生。

⑦我常常想,这世间的花不也和寻常的人一样吗?人有人性,花有花性。有的人生来不甘,总不愿栖息于荒芜之地,纵有迁徙,也难逃“枯萎”的命运;有的人知足惜福,不攀不比,即便生长在乡野间,也是一身正气。好比这蓝蝴蝶,它形貌小巧,生长于潮湿的山坡草地之中。它不俗不媚,凭一身高洁之色来示人,在一片淡然的幽香之中静默绽放。

⑧夕阳西下,通往码头的行人越来越多,我流连在这片花丛中,为邂逅此花而欣然。它们清婉的姿容,密密丛丛的风韵,将永远盛开在我的梦里。

(选自《厦门日报》副刊,有删改)

1.依据文章第②③段的内容,概括作者笔下蓝蝴蝶花的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锌,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鼓浪屿游走时,作者因邂逅美丽的蓝蝴蝶花,内心由焦躁不安变得欣然。
B.在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
C.第⑥段中,作者用三角梅、曼陀罗、合欢、月季与蓝蝴蝶花做对比,突山了蓝蝴蝶花的雍容华贵。
D.第⑦段描写蓝蝴蝶花不俗不媚,在淡然的幽香中静默绽放,是为了表达对即使生长在乡野间,依然知足惜福、一身正气之人的赞赏。
E.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蓝蝴蝶花美丽却安于平凡的惋惜之情。
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018·天津·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23]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的秋天

老舍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便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的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金黄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第①自然段的横线上应填人的句子是(     
A.济南的秋天是静谧的B.济南的秋天是温和的
C.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D.济南的秋天是虚幻的
2.文中第③、④段,作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济南秋山、秋水具体景象的描摹。山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面来写的;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写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第④段描写绿藻的“绿”,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第④段画线句子想一想)
4.仔细品味文中第②、⑤段画线的句子,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任选一题作答。)
①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②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2021-09-09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跟着父亲去卖粮

我在暑假要去参加一个考博补习班,可跟我在同一座城市打工的父亲却非要我一起回乡下老家,收稻子。

为了供我上大学,从我读大学一年级起,父亲便随我一起到了这座城市,早出晚归地帮人干杂活。等我读完研究生,当上了教师,父亲依旧没离开,继续辛苦地打工挣钱,希望能帮我早日还清房贷。

一回到乡下,父亲便兴奋地挥舞起镰刀,一束束金黄色的稻子便在他的面前变得服服帖帖,温顺地任由其宰割。

割稻,脱粒,翻晒,忙碌了一周多,稻谷终于归仓了,父亲要划船将它们送到粮站卖掉。

我闷闷地对父亲说:“粮贩们的车都开到村口了,价格还比粮站的高,我们为何要舍近求远,走那么远的水路去给粮站送粮?”

“不是价格贵贱的问题,你不懂。”父亲回应道。

我冷冷地说:“我是没您懂,但我懂得凡事都要讲究效率,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才是王道。而您划船去,就是以最大的付出,获得最小的收益,是不讲效率的做法。”

父亲的脸色瞬间变了,可我依然执意说:“难道不是吗?这点粮食能卖几个钱?”

但无论怎么说,满载着稻谷的小船还是推开了碧波,一点点朝粮站驶去。

船越行越远,河两岸越来越静,人烟也愈发稀少。现在还有谁愿划船出行呢?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交通不发达,生在圩区的人们,出入全靠一条条小船,去干农活、去走亲戚、去镇上做买卖……特别是到了送粮时,家家户户都要划上大半天的船,然后停靠在粮站边的码头,排队等着卖粮。有时要排上好几天,吃住都得在船上。得闲时,放一个鱼钩入水,很快便能钓上一条条鱼,就地烹饪,香味立刻弥漫整个码头。

沿途的岸上,有人会特意凿出几口灶洞,让来往的划船送粮人上岸生火做饭,煮几条从河里钓上来的新鲜鱼虾,解解饿。

但现在圩区的交通发达了,宽敞的水泥路早已修到家门口,河面上也架起了一座座宽阔的大桥,机动车取代了船只,人们出行时,只要一踩油门,便能很快到达要去的地方,还有谁愿划着慢腾腾的小船呢?

卖粮回来的途中,我和父亲依然无话。在一方阴凉、通风的水面上,父亲停下了船,然后拿出一根鱼竿,钓上了几条野生大鲫鱼。晚上,吃着新鲜的鱼肉,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我的心头,我开始后悔白天说话时对父亲的不敬。

晚饭后,父亲悄悄地说:“城里的生活节奏很快,我怕跟其他那些进城务工的人一样,时间久了,忘了本来的自己,忘了还会划船,更怕忘了老天和祖先们留给我们的这条河。每年,只有划上几回船,走几趟水路,我才会感到踏实、心安。”

直到此时,我才读懂了父亲,原来,父亲用船运的不仅仅是满满的一仓稻谷,更是对祖辈的追思,对过去的缅怀和坚守。

是的,船在水面上走,粮在碧波中游,两岸青山来作伴,鸟语花香沁心脾。父亲是对的,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应忘记启程的地方,不应忘了本来的自己和来自何方的自己。

1.“我”对父亲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请依据卖粮过程,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卖粮过程“我”的态度
卖粮前__________
卖粮回来的途中__________
晚饭后__________

2.“不是价格贵贱的问题,你不懂。”父亲要“懂”的是什么呢?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一束束金黄色的稻子便在他的面前变得服服帖帖,温顺地任由其宰割。(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船越行越远,河两岸越来越静,人烟也愈发稀少。(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4.卖粮回来的途中,“我”为什么会产生“久违的感动”?
5.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2018-02-26更新 | 1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寻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会寻到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 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心情急迫
看到衰草:________
寻春未果,继续走吧:________
遥见草色:________
2.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春天,悄悄儿落在林边了?……
3.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从“寻春”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4.第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2021-10-26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