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小说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27 题号:66496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微行至田舍,见一村翁,问其生庚。翁告之某年月日时,皆同上。太祖曰:“尔有子乎?”答曰:“否。”“有田产乎?”曰:“否。”“然则何以自给?”曰:“吾恃养蜂耳。”曰:“尔蜂几何?”曰:“十五桶。”太祖默念曰:“我有两京十三省,渠有蜂十五桶。此年月日相合之符。”太祖又问曰:“尔于蜂,岁割蜜,凡几次?”翁曰:“春夏花多,蜂易采,蜜不难结,我逐月割之。秋以后花渐少,故菊花蜜不尽割,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量人为出,以糊其口;而蜂亦有馀蜜,得不馁。明岁,又复酿蜜。我行年五十,而恃蜂以饱,盖若此。他养蜂者不然,春夏割之,即秋亦尽割之,无馀蜜,故蜂多死。今年有蜜,明年无蜜,皆莫我若也。”太祖叹曰:“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是亦不留馀蜜之类也。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

(选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②微行: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③两京十三省:两京指南京、北京;十三省指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十三省。④渠:他。⑤听:听作则,任凭。⑥啖(dàn):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尔蜂几何______
(2)我乃即春夏所割蜜钱帛米粟:______
(3)得不______
(4)泽取之: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然则何以自给?
(2)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3.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____________相当,最后联想到____________相似。
4.文中的太祖具有哪些特点?
2018·江苏镇江·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4]
【知识点】 小说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秋水时至________   (2)天下之美为尽在己:_______________
(3)东面而视:________   (4)而伯夷之义者: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门D.生于忧患
3.翻译句子
“我之谓也”译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选段主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11-20更新 | 8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对比阅读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卖蒜老叟

袁 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石垦壤 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九十   焉置土石
C.跳往助   旁睨而揶揄
D.杂然相   陷入尺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墙)
D.老人鼓腹之(纵:放开)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2017-09-19更新 | 17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小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曰:“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注释】①杂畜:混在一起喂养。②俟:等待。③伺:观察。④啮: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少时,一狼             
(2)一狼其中
(3)稍长,亦颇               
(4)犬阻之不使
2.用“/”为画线句子标出停顿(只标一处)
其 一 犬 坐 于 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
4.甲乙两文中的狼有什么共同特征?
5.在甲乙两文中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2022-01-07更新 | 1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