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日常生活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17 题号:6897123
文言文阅读

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②东都:指洛阳。③直:同“值”。④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曾东都卖一小宅/我如浮云
B.但无出水处/止增笑
C.子侄以为/我秋日胜春朝
D.尔/尊君在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18-19七年级上·广东·课时练习 查看更多[3]
【知识点】 日常生活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
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①,置入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②叫子”。尝有病瘖③者,为人所苦,烦冤无以自言。听讼④者试取叫子令颡之,作声如傀儡子⑤。粗能辨其一二,其冤获申。此亦可记也。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叫子:口吹发声之器,也就是哨子。②颡(sǎnɡ):通“嗓”。③瘖(yīn):今作“喑”,嗓子哑,失声。④讼:诉讼,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⑤傀儡子:指木偶戏,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书证》中已出现“傀儡子”一词。傀儡子始于汉代,盛行于魏晋。
(二)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其塔动( ) ②未瓦( )
以金钗( ) ④匠师其言( )
⑤世人竹、木、牙、骨( )⑥有病瘖者( )
2.翻译句子。
①粗能辨其一二,其冤获申②人皆伏其精练
3.结合上面两篇文章以及你对《梦溪笔谈》的了解,说说这两篇文章体现了什么共同的主题?
2016-11-18更新 | 1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       )                      
(2)相而去(       )
(3)下车(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与“礼”的重要性。
B.“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2019-02-20更新 | 1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
【注】 ①久阔:久别       ②河南:郡名,乐广担任河南尹。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chén kē):久治不愈的病。
1.解释下列字词。
(1)乐广尝有亲客       尝:(                             (2)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意:(             
(3)漆画作蛇             蛇:(                                     (4)广乃告其所以            所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3.“客”久病不愈的原因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2016-11-18更新 | 5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