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冯骥才(1942-)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01 题号:7390302

雕花烟斗

冯骥才

(1)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2)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3)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正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4)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5)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6)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7)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8)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9)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10)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11)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12)“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依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
花房邂逅,感受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下列句子
(1)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
(2)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3.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概括
4.小说一开头描写凤尾菊的作用是什么?
【知识点】 冯骥才(1942-)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失去了的书桌 冯骥才

⑴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三十年来,它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

⑵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⑶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⑷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⑸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他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⑹在表的滴答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⑺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

⑻"真该死,这破桌子!"

⑼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⑽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那是夏天;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丫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⑾我终于失去了它。

⑿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住了生命。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

⒀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⒁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⒂"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选文有删改)

1.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饱含深情。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我一排排地晒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3.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
(2)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4.第⒂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5.有人说,第⑩段文字与写书桌无关,应该删去。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你的意见并阐述理由。
2018-11-16更新 | 2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A)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B)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

1.请说说文章第一自然段段在文中的作用。
2.作者说“给我震动的是黄山松”,联系全文,详细概括分析黄山松哪些品质给作者以震动?
3.赏析句子,品味语言。
①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⑧自然段第一句划横线的句子。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⑧自然段第二句划横线的句子。
4.通读全文,谈谈你对“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黄山松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2019-03-22更新 | 2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清明上河图》

冯骥才

①与我纠结了几十年的一幅画,是世人皆知的《清明上河图》。

②我是画山水出身,初识它时却感到强大的震撼。一个画家居然敢于把一个城市画下来,古今中外惟有这位宋人张择端。当时我二十岁出头,气盛胆大,居然发誓要把它临摹下来。现在想来,我对它的痴迷与我对民俗兴趣的潜质分不开。

③要临摹好《清明上河图》必需读懂原作,但原作藏在故宫,只能一次次坐火车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绘画馆去看,并把认识到的一些细节记在小本上,常常一看就是两三天,随即带着读画时新鲜的感受跑回来,伏在案上,对照印刷品来摹写。

④我最初临摹《清明上河图》是失败的。我以为自己习画是从宋人院体画入手,临摹这幅画不会太难。但动手临摹才知道,除去画中的山石、树木和流水我画过,大量的民居、人物、舟车、店铺、家具、风俗事项和生活物品,都从未画过,不知道画法,很难下手。而张择端笔法既是写意,也是工笔,洗练又精准,活灵活现,在旁人的画中不曾见过。画家的个性愈强,愈难临摹,而张择端用的笔是秃锋,行笔时还有些战笔,苍劲生动,颇含韵致,仿效起来更难。

⑤重新燃起临摹《清明上河图》的决心,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我从事的仿古工作被迫停止,天天闲着,有大把的时间,可用来临摹这幅绘画史上的巨制。

⑥我先做好充分准备。自制一个玻璃台面的小桌,下置台灯,把用硫酸纸勾描下来的白描全图铺在玻璃上,敷以素绢;待电灯一开,画面清晰地照在绢上,这样再对照印刷品临摹就不会错位了。可是我没有张择端用的那种秃笔怎么办?我琢磨出一个好办法,用火柴吹灭后的余烬烧去毛笔锋毫的虚尖,这种人造秃笔画出来的线条,竟然像历时久矣的老笔一样苍劲。同时,我还对《清明上河图》中的各种技法悉心揣摩,先要另纸练习,直到有了把握,才敢上手临摹。这样,始自卷尾,由左向右,一路下来,愈画愈顺,感觉自己的画笔随同张择端一起穿街入巷,游逛百店,与往来行人摩肩擦背,推推搡搡。

⑦正当我感觉完成这幅巨画的临摹应无问题时,忽然出了一件意外的事。

⑧一天,邻居引来一位美籍华人说要看画。据说这位来访者是位作家。我当时还没有从事文学创作,对作家心怀神秘和景仰,遂将正在临摹中的《清明上河图》抻开给她看。画幅太长,画面低垂,我正想把画放在桌上,谁料她突然跪下来看,那种虔诚之态使我大吃一惊。当她说如果她有这样一幅画,就会什么也不再要了时,我被深深打动,以为真的遇到艺术上的知音,当即说我给你画一幅吧。她听了,那表情,好似已到了天堂。

⑨艺术的动力常常是被感动。于是我放下手中画了一小半的《清明上河图》,第二天就去买绳和裁绢,用红茶兑上胶矾,一遍遍把绢染黄染旧染匀,再在屋中架起竹竿,系上麻绳晾绢。那条绢有五米多长,便折来折去地在我小小房间的半空中游走。此时的我,对这幅画临摹得正是得心应手,动笔画起来很流畅,对自己也很满意,天天白日上班,夜里临摹,直至更深夜半。嘴里嚼着馒头咸菜,却把心里的劲儿全给了这幅画,那年我三十二岁,精力充沛,一口气干下去,到了完成那日,掐指一算居然用了一年零三个月!

⑩此后,一些朋友看了这幅无比繁复的巨画,劝我不要给那位美籍华人,我执意说:答应人家了,哪能说了不算?

⑪待到1978年,那位美籍华人来到中国,从我手中拿过这幅画的一瞬,心里真有点舍不得。我觉得她是从我心中拿走的。她大概看出我的感受,说她一定请专业摄影师拍一套照片给我。此后,她来信说这幅画已镶在她家纽约曼哈顿第五大街客厅的墙上,还是请华盛顿一家博物馆制作的镜框呢。信中夹了几张这幅画的照片,却是用傻瓜相机拍的,光线很暗,而且也不完整。

1985年我赴美参加爱荷华国际笔会,中间抽暇去纽约看她,也看我的画,我的画的确堂而皇之被镶在一个巨大又讲究的镜框里,内装暗灯,柔和的光照在画中那神态各异的五百多个人物的身上。每个人物我都熟悉,好似熟人。虽是临摹,却觉得像是自己画的。我对她说别忘了给一套照片做纪念。但她说这幅画被固定在镜框内,无法再取下拍照了。属于她的,她全有了;属于我的,一点也没有。一时我有被掠夺的感觉,而且被掠得空空荡荡。它毕竟是我用年轻生命中整整的一年换来的!

⑬有人说,你很笨,叫人弄走这样一幅大画!

⑭我想说,受骗多半源自一种信任或感动。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并没有人拿走,还在我身上。而且,还有这未完成的小半卷的《清明上河图》,藏于画室,自我见证。

(选自2022年3月11日《新民晚报》,有删改)

1.阅读文中美籍华人和“我”交往要画的语段,完成下列表格。
美籍华人表现“我”的心理感受
突然跪下来看画被深深打动
从我手中拿过画
来信说画已镶好,信中夹了几张不完整的照片
被掠夺,空空荡荡
2.下列对本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识它时却感到强大的震撼”句中“却”字有转折的意思,表明“我”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也突出了《清明上河图》巨大的艺术魅力。
B.作者一开始认为自己习画是从院体画入手,临摹《清明上河图》会很简单,但后来发现张择端笔法多端、个性很强,所以一开始临摹失败。
C.文章标题“我的《清明上河图》”指的是被美籍华人精心算计拿走的那一幅作品。文中作者对美籍华人的功利市侩、言而无信进行了谴责。
D.后来美籍华人的失信,实则前文已经多次埋下伏笔,例如“我以为真的遇到艺术上的知音”,句中“我以为真的”暗示“不是真的”。
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
这样,始自卷尾,由左向右,一路下来,愈画愈顺,感觉自己的画笔随同张择端一起穿街入巷,游逛百店,与往来行人摩肩擦背,推推搡搡。
4.文章第⑫段说“属于我的,一点也没有。一时我有被掠夺的感觉,而且被掠得空空荡荡。”但第⑭段又说“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并没有人拿走,还在我身上。”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5.有人评价冯骥才的散文说:“冯骥才的一些怀人忆事的散文,是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请你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在“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中任选一个角度,对此观点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那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多样的表现手法,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2023-03-28更新 | 1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