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课文 > 中国现当代作者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91 题号:761240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壁画

①我在台大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②高中时候,有一天,我去看画展,人群中挤来挤去,吱吱喳喳地,看得我头昏脑胀。突然,我看到一幅多美的画面,多和谐的黄昏,它完全吸引了我。我定神一看,唉!原来是扇打开的窗子!我不禁笑出声来,笑自己怎会有如此错觉?兀自站在窗前欣赏这幅奇妙的画,竟忘了是来看画展的。从此我便轻轻走进大自然的画廊里。

③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就像走进中世纪巍峨的宫殿。高大的列柱,有着岁月抚摸的色泽,雕花的壁,总让人联想到神话。沿着石阶而上,踏着清脆的足音,便有古老的浪漫自壁间回响出来。这里,永远有美的传说。

④我仍记得那个午后,我像是偷溜进宫殿的小孩蹑手蹑脚地,怕惊动侍卫,被轰赶出来。我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当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心里那口憋着的压力,便一下子舒落了。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环视静寂的四周,刚刚那种害怕的感觉已一扫而空,只觉得窗里窗外,夏日的景色让人陶醉。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⑤上了大二,天天在文学院上课,我常常有新的发掘。二十三教室的壁画,原本不觉得有什么特殊。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其妙地去开教室后面那扇窗。突然心里全然没有准备就被惊倒: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努力地张着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眼睛眨一下,就觉得它们又伸长许多。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好一幅“力”之特写!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满晨雾色把背景涂得很暗;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只留着莲的雪白和灰白的倒影。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不知怎地,我竞想起梵高。

⑥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眼,便把我吸引了。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幅未干的国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俗尘了。

⑦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它们总在悄悄间又换了新画,秋之展过后,便是冬的杰作;现在,就等杜鹃花一画好,便可以开春之画展了。

⑧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

⑨由于这些壁画,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但也由于这些画,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让我发觉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如果,一朵花中有一个世界。

如果,一片叶脉是一个秋天的轨迹。

那么,对我而言,文学院便是一座卢浮宫①。


【注】①卢浮宫: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
1.作者说台大文学院里“永远都有美的传说”。通观全文,作者从“壁画”中领略到哪些美?请参照第③句示例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瘦枝雨荷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努力地张着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
4.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只要睁开“心灵的眼”就能发现俯拾不完的美。结合全文,谈谈怎样才能睁开“心灵的眼”?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作者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空山鸟语

台湾     郭枫


        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里。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听得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7 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创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酸,透看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 咕一一”,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鹄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呜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鹄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鹄呢! 鹧鹄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引更是诗人的化身吧I 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 咕一一,我回到了江南。“咕一一咕一一”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加苍京了哪!“咕一一咕—— , 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一一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 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里。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还要做些什么呢?
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1.文章最后一句“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如果改为“我想做一只山中的鸟”,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的理解。
2.文中说:“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这里作者为什么会“怅然”?
3.作者在回忆江南时,情不自禁地写道,“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加苍凉了哪!”这组语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请从下列鉴赏角度任选一个,结合原文分析写一段鉴赏文字。要求:① 所选角度至少举出两例加以分析;② 80 字左右.
(l)妙用比喻:
(2)善用拟人:
2017-11-16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春》节选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的。”联系“野花”“眼睛”“星星”共同特征的词是什么?这句话写出了野花什么样的情态?
2.“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中“仿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三段用了一些富有情感的词语,如“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请另找一个词,说说好在哪里。
4.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2018-01-15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梁启超《最苦与最乐》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

③……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④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填空。
(1)在作者看来,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
(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最后一句,简要说说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语)。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了就没有。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的,若以“苦与乐”为题,则显得范围过大,不够准确。
B.文章以连续的设问开头,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C.第③段中“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的意思是: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D.第④段中,与第③段“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是: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2018-06-19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