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梁晓声(1949-)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8 题号:7649332
阅读《毛虫之死》,完成下列小题。

毛虫之死

梁晓声

一条毛虫躲在一片树叶下虔诚忏悔,它决心从此不再做害虫。它向往着变成一只蝴蝶。它知道,由一条令人厌恶的毛虫变成一只非常美丽的蝴蝶,并非是幻想。许多毛虫不是已变成了蝴蝶吗?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法则呀!想到这一点,它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于是,这条毛虫又进而想到了一旦变为蝴蝶之后的种种幸福受人赞美、自由飞舞、获得爱情……

“我不再吃树叶了。”它想。

“我不再拽着一根蛛丝打秋千,使行人害怕。”它想。

它还想到了自己以前做过的种种坏事。

它内心感到一种忏悔的既惭愧又愉悦的激情。

能有机会进行忏悔,这是么多幸运的事啊!

“让我快快变为一只蝴蝶吧!”它不禁大声说道。

一只蝉也趴在这棵树的一片叶上沉痛思过。它不晓得自己到底被人们视为益虫还是害虫;它不像毛虫那么难看;它还会唱歌,虽然永远唱的是同一支歌。而且它蜕的壳还可以入药。从这个角度想,它认为自己似乎应该算益虫。但是它也吃树叶,并且绝不比一条毛虫吃得少。

我肯定不应被视为害虫,要说我是只不完美的益虫还算公正。啊,谁又不愿使自己完美呢?它一边嚼着树叶一边想,觉得自己在忏悔的时候能产生这样的思考是很睿智的。

它发现了那条不吃也不动的毛虫,奇怪地问:“老弟,你在想什么?”

毛虫回答:“我在忏悔。”

蝉又问:“你也想‘重新做人’吗?”

毛虫回答:“是的,我不再吃树叶了,我要变成一只蝴蝶。”

蝉听了毛虫的话,暗想          

它瞻念前程,不寒而栗。

蝉忽然想到了什么主意,飞走了。

蝉去找啄木鸟。它首先向啄木鸟表示一番忏悔,说自己如何如何要开始做彻底的、完美的益虫。接着向啄木鸟告发有一条毛虫正在残害树木。

啄木鸟对蝉的忏悔大加赞扬,问:“你肯带我去消灭那条毛虫吗?”

蝉说:“当然。我要从此与一切害虫划清界限。”

于是,蝉引导着啄木鸟飞回到那棵树上,将毛虫隐藏的树叶指给啄木鸟看。

啄木鸟扑过去,一口就将毛虫连同它的愿望吃掉了。

啄木鸟还向所有的鸟类宣传——蝉是完美得彻底的益虫。啄木鸟的话是很有权威很有影响力的,鸟儿们都接受了它的宣传。

鸟儿们已然如此,虫类便也开了一个庄严的会,郑重宣布全体承认蝉为益虫,还因它举报过一条毛虫,向它颁发了一枚奖章……

1.森林法庭要为死去的毛虫申冤,你认为都应该对谁进行审判?罪名是什么?
2.结合前后文语境,在文章横线处补写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填序号)
【甲】毛虫的想法未免有些天真!不吃树叶,你该如何存活?会去吃虫子吗?难道忏悔就能轻而易举地去掉“害虫”的标签吗?你永远是树木的敌人!
【乙】连毛虫也开始进行忏悔了,可见将来害虫不多了。害虫少了,人就会注意到像我这样好坏难下定论的虫类,也许会将我列为害虫加以消灭的……
【丙】毛虫这样做简直是徒劳无用!即使你变成蝴蝶,除了外表美丽,又有何种益处呢?哪像我,既能发出美妙的乐音,又能将壳入药、治病救人。
3.读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简述。
【知识点】 梁晓声(1949-) 其他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关于罐头的记忆

梁晓声

文章旁批

我永远忘不了十三四岁时,滴到我嘴里的那一滴罐头汁……

在我小的时候,水果罐头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稀见之物。

小学六年级,我才知道世界上有水果罐头这一种东西。

当年一名同学正与另几名同学大谈水果罐头如何好吃,我走过去听了一耳朵,只听清了罐头二字,便从旁插言道:那谁没吃过?也不像你说的那么好吃呀!

那同学相讥道:就你们家那么穷,你会吃过罐头?鬼才信呢!

我比划着说:当然吃过一次的!不就比月饼大一圈儿吗?很硬很硬的。白面烙的,细嚼怪香的!

他说:哈!哈!你吹牛吧?那叫罐头吗?那叫‘杠头’!‘杠头’不过是一种干粮!水果罐头,那是把水果削了皮,切成块儿,放进一个铁罐子里,再加上糖水,然后把铁罐子封上。你吃过的吗?你吃过的吗?……

我说:你才吹牛呢!把水果削了皮,剔了核,切成了块儿,却不吃,反而要装进铁罐儿里,还要封上盖儿,那是干什么嘛!那不是精神病吗?

于是我们彼此攻击

另外的同学们,只有一两个见过罐头的,便都站在事实一边儿,竭力支持他说世上有罐头这一种东西。其余的同学和我一样,不但从未见过,而且从未听说过,就像从未听说过巧克力、麦乳精、乐口福、冰淇淋一样,当然盲目而又自信地站在我一边儿,异口同声地冲着那个吃过罐头的同学嚷:精神病!精神病!

几天后,在校门外,在刚刚放学的时候,那名吃过罐头的同学和几天前支持过他的同学拦住了我。

他说:你不是不相信世界上有罐头吗?来,让你见识见识什么是罐头!

他将我引到一处僻静的地方,从书包里掏出了一听罐头——后来我知道,因他父亲是飞行员,所以他才有幸能吃上罐头。那是一种筒装啤酒一样的铁皮罐头。盖儿上有环,一拉盖儿便彻底翻开……

于是他和那几个支持过他的同学当着我的面儿轮番喝罐头汁。接着又轮番用手指夹出果块津津有味地吃……

后来他说:还有呢!——便用眼神示意他们中个子最高的同学,将罐头放在了人家院子的柱顶上。

望着他们走远,我扬头看那高高在上的罐头。我心里对自己说,你可要有点儿志气,脚步却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我踮着脚,伸长一只手臂,却怎么也够不到柱子顶上那听罐头。但同学们喝时吃时故作夸张的表情,惹得我真馋啊!我四下里找了几块碎砖头,摞起来,一只脚站上去才将那罐头够在手里。偏巧那人家里有人出屋,在院里大喝一声:干什么?!我一慌,摔了个屁蹲儿。手里仍拿着那听罐头……

院子里的人并没出院子,又回到屋里去了。

站起来,低头看罐头,见里面其实空空如也。

当然很沮丧,但也非常不甘心,举起空罐头盒子仰起头张大嘴耐心地承接着。许久,终于有一滴特别甜特别甜的汁滴落口中。

那是我长到十三四岁从未品咂过的一种甜。它仿佛将我的嘴中都甜得麻木了。仿佛在我胃里顿时溶解为一片,并经过胃渐渐渗入到我周身的血管里。好比世界上一块含糖量最高的冰糖渐渐溶解在一杯凉水里一样……

如今回想起来,用天上甘露来形容绝不算夸张。

忽然我听到一阵大笑。一转身,见一堵墙后,闪现出了那几个同学的身影。

我羞愧难当,丢了空罐头盒,拔腿便跑……

从那以后,罐头两个字,便深深地印在了我脑海里。

我开始常在梦中梦见耀头,如常在梦中梦见新书包……

(选自《少年时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有删改)

开门见山,直接表达了“我”对记忆中罐头的怀念之情。省略号意味深长,引人遐想。




①“当然”这个词该用什么语调、语气去读?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

“攻击”一词大词小用,表现了双方争辩得激烈,也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富有童趣。
②这句话中的“盲目”和“自信”是否矛盾?
通过对“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罐头对“我”的吸引力之大。




















③请分析这句话在文的作用。

阅读小说,完成下面自主阅读任务单。
任务一请仔细阅读小说及其旁批。
任务二(1)思考旁批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并将你的想法批注在相应的横线上。
任务三(2)仿照示例,为这篇小说拟写“阅读提示”。
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是百草园,鲁迅认为是他童年的乐园,让他终生难忘。美丽的景物、神秘的故事、有趣的游戏,都寄托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
【阅读提示】

2022-12-11更新 | 1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我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梁晓声

①我永远忘不了这样一件事。

②某年冬天,市里要来一个卫生检查团到我们学校检查卫生,我因为卫生不合格被拦在了教室门外。班主任上下打量着我,冷起脸问:你为什么今天还要穿这么脏的衣服来上学?我说:我就这一件上学的衣服。我说的是实话。老师认为我顶撞了她,更加生气了,又看我的双手,说:回家叫你妈把你两手的皴用砖头蹭干净了再来上学!接着像扒乱草堆一样乱扒我的头发:瞧你这满头虮子,像撒了一脑袋大米!叫人恶心!回家去吧!这几天别来上学了,检查过后再来上学!

③我的双手,上学前用肥皂反复洗过,用砖头蹭也未必能蹭干净。而手生的皴,不是我所愿意的。我每天要洗菜、淘米、刷锅、刷碗。家里的破屋子四处透风,连水缸在屋内都结冰,我的手上怎能不生皴?不卫生是很羞耻的,这我也懂。但卫生需要起码的为了活着的条件。这一点我的班主任便不懂了。阴暗的,夏天潮湿冬天寒冷的,像地窖一样的一间小屋,破炕上每晚拥挤着大小五口人,四壁和天棚每天起码要掉下三斤土,炉子每天起码要向狭窄的空间飞扬四两灰尘……母亲每天早起晚归去干临时工,根本没有精力照料我们几个孩子。

④对班主任尖酸刻薄的训斥,我只有含侮忍辱而已。我两眼涌出泪水,转身就走。这一幕却被语文老师看到了。她说:梁绍生(梁晓声),你别走,跟我来。扯住我的一只手,将我带到教员室。她让我放下书包,坐在一把椅子上,又说:你的头发也够长了,该理一理了,我给你理吧!说着就离开了办公室。我知道她准是去学校后勤科取理发工具去了。

⑤可是我心里却不想再继续上学了。因为穷,太穷,我在学校里感到一点儿尊严也没有。而一个孩子需要尊严,正像需要母爱一样。哪怕无意识地犯了算不得什么错误的错误,我也会遭到班主任这一类冷言冷语的训斥。我早听够了!语文老师走出教员室,我便拿起书包逃离了学校。我一直跑出校园,跑着回家。

梁绍生,你别跑,别跑呀!小心被汽车撞了呀!我听到语文老师的呼喊。我还是跑。她紧追。梁绍生,你别跑了,你要把老师累坏呀!我终于不忍心地站住了。

⑦她跑到我跟前,已气喘吁吁。她说:你不想上学啦?我说:是的。她说:你才小学四年级,学这点儿文化将来够干什么用?我说:我宁肯和我爸爸一样将来靠力气吃饭,也不在学校里忍受委屈了!她说: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小学四年级的文化,将来也当不了一个好工人!我说:那我就当一个不好的工人!她说:那你将来就会恨你的母校,恨母校所有的老师,尤其会恨我。因为我没能规劝你继续上学!我说:我不会恨您的。她说:那我自己也不会原谅我自己!我满心间自卑、委屈、羞耻和不平,的一声哭了。她抚摸着我的头,低声说:别哭,跟老师回学校吧。我知道你们家里生活很穷困,但这不是你的过错,不值得自卑和羞耻。你要使同学们看得起你,每一位老师都喜爱你,今后就得努力学习才是啊!我只好顺从地跟她回到了学校。

⑧如今想起这件事,我仍觉后怕。没有这位小学语文老师,依着我从父亲的秉性中继承下来的那种九头牛拉不动的倔强劲儿,很可能连我母亲也奈何不得我,我当真从小学四年级就弃学了。那么今天我既不可能成为作家,也必然像语文老师说的那样——当不了一个好工人。

⑨狄更斯说过,穷困对一般人是种不幸,但对作家也许是种幸运。的确,对我来说,穷困并不仅仅意味着童年生活的不遂人愿。它促使我早熟,促使我从童年起就开始怀疑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

⑩我发现自己具有讲故事的才能,是在小学二年级。一天,我坐在教室外的楼梯台阶上,正聚精会神地看语文课本,教语文课的女老师走上楼,好奇地问:你在看什么书?我立刻站起,规规矩矩地回答:语文课本。老师又问:哪一课?我说:下堂您要讲的新课——《小山羊看家》。”“这篇课文你觉得有意思吗?”“有意思。”“看过几遍了?”“两遍。”“能讲下来吗?我犹豫了一下,回答:能。

⑪上课后,老师把我叫起,对同学们说:这一堂课讲第六课——《小山羊看家》。下面请梁绍生同学先把这一篇课文讲述给我们听。我被老师叫起后,开始有些发慌,半天不敢开口。老师鼓励我:别紧张,能讲述到哪里,就讲述到哪里。我在老师的鼓励下,终于开口讲了。当我讲完后,老师说:你讲得很好,坐下吧!看得出,老师心里很高兴。全班同学都很惊异,对我十分羡慕。

⑫一个穷困人家的孩子,他没有任何值得自我炫耀的地方,当他的某一方面才能当众得以显示,并且被羡慕,并且受到夸奖,他心里自然充满骄傲。

⑬以后,语文老师每讲新课,总是提前几天告诉我,嘱我认真阅读,到讲那一堂新课时,照例先把我叫起,让我首先讲述给同学们听。

1.本文写了发生在“我”和老师间的四件事,请将横线处补写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被语文老师拉住,要给我理发,“我”余气未消,逃离校园。
③语文老师一路紧追“我”,在老师的劝导下,“我”感到温暖,跟随老师回学校。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标题为“我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在作者心目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显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作者为什么要将班主任和老师放在一起写?谈谈你的理解。
3.请概括语文老师的形象特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自然段划线句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粗鲁蛮横、庸俗势利、令人反感的教师形象。
B.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列举了具体的数字,“一间小屋”与“五口人”形成对比,“三斤土”、“四两灰尘”看似夸张,实则体现了作者家庭穷困、生活环境恶劣的现实,解释了“不卫生”的原因。
C.本文让我们明白:有时生活会给我们一些坎坷,但也会在某个角落留有温暖。我们要相信,人世间,没有过不去的坎,迈过去了,也就好了。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娓娓道来,举重若轻,语言华丽典雅,很显文学功力。
2022-11-07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1)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画横线的三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母亲端上一盆儿汤”,为什么“朝我使了个眼色”?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018-12-06更新 | 5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