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21 题号:7757268
阅读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

母亲吃我碗里的肉

①我的童年时代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逢年过节过生日饭里有肉时,母亲都要先从我碗里夹出一块肉吃我才能吃。

②记忆中,母亲第一次吃我碗里的肉,还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过生日的那顿午饭上。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很差,一年到头大人孩子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口肉。过生日讨口肉吃则是孩子们的“特权”。

③七岁生日的那天中午,放学后刚进家门口,阵阵肉香飘来,我使大劲地吸了口气才进了屋。见父亲和母亲守着只热气腾腾煮熟了的鸡发愣,怪不得刚才……我兴奋地上前下手便抓,伸去的小手却被母亲紧紧地抓住不放。我挣扎着向母亲望去,见她眼角涌出了晶莹的泪花:“听话,过生日的肉得先叫娘吃第一口……这是……咱家的老规矩。”母亲操起一小块鸡肉要往嘴里塞,却被父亲打落到地上。母亲捡起掉在地上的肉擦了擦土,又从锅里舀了半勺鸡汤一同吞了下去。父亲重重地叹了口气,双手抱头蹲坐在灶间里……母亲脸上挂着泪花,紧紧地抱着我,我几次要挣脱她的手都没有成功。

半顿饭时间过去了,母亲脸上露出了笑容,她拉着我揭开锅盖,连肉带汤舀了一大碗,让我吃个饱。从那以后,我牢牢地记住了过生日的肉要先让娘吃第一口的规矩。长大后回家过生日吃饭前,都是先让母亲从我碗里夹块肉吃我再吃饭。婚后,我及时将这一规矩告诉了妻子,妻子对此大惑不解,声称哪有母亲与孩子抢肉吃的道理。

⑤那年我的生日饭桌上,妻子嬉皮笑脸地向母亲问起了这规矩的来历,母亲不好意思地说:“唉!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啦,还提那个干吗?”见母亲不愿提这事,想是她不愿意在儿媳面前暴露当年与儿子抢肉吃的事,我忙打圆场:“问什么问,有好吃的就该让给老人,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尽管妻子对这个规矩很是不理解,可我每年生日饭前碗里的这块肉都是先夹给母亲吃。

⑥去年我回家过生日,妻子特意做了一道母亲最爱吃的梅菜扣肉。母亲还没吃第一口肉,小孙子上前下手便抓,我挥手一挡打在他的小手上,孙子“哇”一声哭了。母亲捧起曾孙子的小手,擦了又擦,揉了又揉,冲我没鼻子没脸地一顿臭训。我委屈地嘟囔:“你还没吃第一口他就下手,坏咱家的规矩……”母亲仰脸叹了一声:“唉!看来咱家的这个‘规矩’是得给你说清楚啦……你还记得四十六年前过生日俺跟你抢肉吃的事吗?不是娘与你争吃第一口,其实那只鸡是毒死的!”“啊?毒死的!”母亲眼角泛着浑浊的泪花:“那年你过生日俺没钱给你割肉吃,你爹从村东地里捡回来一只吃毒谷子种死的鸡,俺把鸡肉洗了多遍才下锅,就是这样还是怕你吃了中毒,俺先抢着吃了块肉喝了点汤,觉得没事才敢让你解馋……”

⑦我心里一阵阵发热。扭头向妻子望去,见她也正擦眼泪呢。

1.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兴奋地上前下手便抓,伸去的小手却被母亲紧紧地抓住不放。
3.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5.如何理解结尾段“我”和妻子的表现。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各题。

皱纹里绽出的花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

②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出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③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母亲那时 50 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

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 30 岁时照的。母亲不丑,而且 30 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 6 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她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的。

⑤我们姐弟 6 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白菜根充饥度日。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每餐撒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菜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⑥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这粥“奶”,她舍不得吃一口。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3 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从她生我 3 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⑦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在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⑧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 6 个都上了学。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我们兄妹 5 人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

⑨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偶尔瞅那“沟壑”,我努力寻找答案:这纵横交错的道道皱纹,哪一道是因为我而被“刻”上去的?哪一道是因我吮吸她的乳汁而干枯的?我这样联想母亲的皱纹,除了痛楚,便是愧疚。

⑩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难道在摧灭她的生命之灯?每当这样想,总让我揪心伤痛。81 岁的母亲重病后,蚯蚓般的皱纹由深变硬,看一眼就让人心如刀绞,我怕这无情的皱纹把母亲带走。

⑪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第①段有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B.作者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含辛茹苦、大爱无疆的母亲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C.本文第②段以令箭荷花反衬母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甘愿牺牲自己,也要把孩子抚养成人。
D.母亲脸上的皱纹是因苦难的生活和为抚养6个孩子长大并成才而“刻”上去的。
2.“我”观赏令箭荷花时,令箭荷花带给“我”哪些美丽和哀伤?请简要概括。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表达的效果。
“母亲那时 50 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
4.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2019-06-02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①“你改悔罢!

②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③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④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⑤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⑥“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⑦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⑧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⑨“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⑩“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⑪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⑫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⑬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⑭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选自《藤野先生》

1.简单概括导致“我”的“意见”变化的两件事。
2.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2)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4.(1)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请简述其原因。
(2)“我”用哪些具体行为来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2022-10-04更新 | 2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触摸你的名字

吴小军

①台阶我是跑上去的。

②一共五段,一百多级。

③好久没有锻炼了,跑跑台阶也算锻炼锻炼腿脚的肌肉。

④在纪念碑广场红色的地板上,我的腿脚有些发抖。踉跄几步,我赶忙扶住烈士纪念碑,先喘口气。纪念碑的外形像一杆枪,直插云天。枪尖上是面红旗,迎风招展。

⑤枪有十几米高,正面一列刚劲有力的大字“莲花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徐向前元帅题的。基座有三层,逐层递减,敦厚扎实。红色的地板,绿色的松柏包围了一圈。

⑥“喂!手,别摸在上面!”一个嘶哑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过来。

⑦吓我一跳。回过身,一个身材不高、头发花白、手挂着一根木棍、身板挺直的老人站在台阶上。他脸色有些发红,显然气还没顺过来。他一手顿了一下拄着的棍子,另一只手对着我直摆。

⑧我心里有些不舒服,笑了,故意拍了一下碑身:“石头的,这么个粗糙玩意儿,你还怕我会摸坏了不成?”

⑨“粗糙玩意儿?”老人真生气了,站那儿有些发抖,“你叫他粗糙玩意儿?”

⑩可不是吗?上面是钢筋水泥石基,基座是花岗岩大石板。我心里咕哝了几句,但看着老人挺生气的样子,也不敢吭声。

⑪“记住,这是革命烈士纪念碑!就是革命烈士的脸面!”老人看我没说话,就走了过来。

⑫“对不起。”我放下扶着纪念碑的手,挪开了身子,心里还是有些不以为然。

⑬“你过来。”老人看看我,走到碑的背后。

⑭碑的背后有一块黑色的大理石板,上面是一排排名字。

⑮“孩子,你多大了?”老人看我顺从地走过来,语气也放缓了许多。

⑯“十八了。”十八岁,就是轻狂的年纪,我抖抖身上弹力十足的肌肉,自豪地说。

⑰“十八岁,多好啊。”老人慈祥地笑了,“和我孙子一样大。

⑱看这老人变得挺和善,我也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月我才满十八岁。”

⑲老人点点头,手指着纪念碑上的一个名字说:“他,牺牲的时候和你一样大,也差一个月十八岁。”

⑳我收敛了笑容,声音有些发抖:“周有顺。”

㉑“嗯,可他永远到不了十八岁了。”老人指着另一个名字,“他,牺牲的时候十五岁。”

㉒“王大川。”我感到脸上有些发僵,“才十五岁?”

㉓“这个,王小川,大川的弟弟,十三岁。”老人眼里湿润了。

㉔“啊——”我突然一愣,是啊,在我的意识中,烈士都是革命先辈,都是像眼前老人一样的老人。我从没有想到过,他们也是少年。

㉕老人拿出一块柔软的布,轻轻地擦去那几个名字上,昨晚雨水留下的一些痕迹。

㉖“陈有福,牺牲那年和我当时一样大,二十岁。万祥,是我们队伍里年纪最大的,是副队长。为了掩护我牺牲了,那年他二十三岁。”

㉗我说呢,怎么他那么了解。我站直了身子,心中对老人肃然起敬。

㉘老人没再理我,他已经沉浸在那个炮火纷飞的世界里。他拿着布,轻轻地擦拭着名字上的灰尘或水渍,就如触摸着战友的脸。是啊,他们也就是一帮孩子呀,十三四岁,十七八岁,脸还娇嫩着呢。

㉙我静静地站了一会儿,擦去眼角的一滴泪水,站在苍松翠柏拥簇的红色地板上,默默地对着老人,对着纪念碑,对着烈士们的名字鞠了个躬。

1.通读全文,用精炼的语言在横线处补全文章的主要情节。
我登上台阶扶住碑身→①_______________→老人介绍烈士年龄→②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文章中“纪念碑的外形像一杆枪,直插云天。枪尖上是面红旗,迎风招展”这句话的作用。
3.请品读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说说表现出“我”怎样的心理活动。
“王大川。”我感到脸上有些发僵,“十五岁?”
4.文中为什么反复写“我”和牺牲的周有顺都是“十八岁”?
5.文章情节简单但意义深刻,请简要说明本文作者的创作意图。
2022-10-02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