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课文 > 中国现当代作者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0 题号:77699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乡村麦浪

石广田

①五月的乡村,宛若漂浮在麦浪上的一艘艘小船,优哉游哉地荡漾着。

②应着时节的集市和庙会越来越热闹。买镰刀的、买桑叉的、买木锨的、买扫帚的、买簸箕的……人们熙来攘往,唯恐错过了时机。收麦子的时候,哪一样农具都很紧缺,谁也不好意思像平时一样招呼一声就借了去。

③只有麦客是悠闲的。他们哼着小曲儿,把一台台休息了一年的收割机开出家门,驶入维修站,一丝不苟地检查起来。“时间就是金钱”,谁都害怕正在抢收的收割机坏在麦田里。“机器坏了事小,误了收麦子才是大事”,这是麦客们的信条。

④忙着灌浆的麦子只关心天气,在一天天燥热起来的太阳下努力生长,向着生命的顶峰冲刺。这时候,它们最讨厌连绵的阴雨和狂风了。如果遇上雨中的狂风,一方方麦子就会整块扑倒下去,除了不便收割,产量也会折去大半。

⑤于是,人们在喜悦中担心,在担心中喜悦。五月,是如此让人牵肠挂肚。

⑥待麦梢开始发黄,馋嘴的小孩子看得准,要提前尝一下鲜。他们挑拣地头儿上长得最饱满的麦穗,放到火上烤或笼屉里蒸,让新麦的香气在村子里氤氲,安抚着人们的担心。

⑦听母亲讲,过去“青黄不接”的年代,很多人会把尚未完全成熟的麦子割下来,放到磨上碾成“捻转”吃。从我记事起,就没有遇到那种年景,自然也没有品尝过“捻转”是什么滋味。再说,把没成熟的麦子割下来,太糟蹋了,但凡有一点儿法子,谁会舍得呢?

⑧五月的乡村,大人也没闲着。荒芜了很久的打麦场长满了杂草,去年的麦秸有的还堆在场边,风雨人迹把平整的地面破坏掉了……于是,套上牲口、带上犁耙,浅浅地犁开、耙平。先洒上点儿水,再铺上一层薄薄的麦秸,让石滚子吱吱呀呀地响起来,把浮土压实碾平——这里,将成为麦子第一个短暂的家

⑨到了月底,原来碧绿的麦浪会由浅黄变成深黄,在太阳和热风下炸芒。田边地头的人影多起来,有经验的人掐下一粒麦子放到嘴里,用牙齿试着软硬、估着产量,“咯嘣咯嘣”几下后喜笑颜开:“今年看来收成还不错!”难怪,去年秋天种下的种子,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要收获了。“蚕老一时,麦熟一晌。”这一晌,可不像说起来那么轻松。

⑩多希望自己也能像麦客一样,五月底驾驶着收割机由南向北追逐着麦浪前行。那是喜悦、幸福的麦浪——试想一下,在无垠的山河间感受收获的满足,不也是一种人生洗礼吗?

我仿佛看到,五月乡村的麦浪正欢笑着向我涌来,撞个满怀……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20日)

1.阅读②~④段,简要概括“人们在喜悦中担心,在担心中喜悦”的三件事。
2.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加点的词语,具体分析。
上点儿水,再上一层薄薄的麦秸,让石滚子吱吱呀呀地响起来,把浮土平——这里,将成为麦子第一个短暂的家。
3.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第⑩段“试想一下,在无垠的山河间感受收获的满足,不也是一种人生洗礼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作者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说和做》(节选),完成各题。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甲】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乙】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丙】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1.第①、②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中加点的“精神食粮”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3.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020-05-14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静夜功课

张承志

(1)子夜清时,匀如池水的夜静谧地等待着,悄悄拍了拍,知道小女儿这回真地睡熟了。

(2)蹑脚摸索,漆黑不见门壁。摸索着突然踢了椅子一下,轰隆砰然的炸响惊得自己晕眩了刹那。屏息听听,暗幕中流响着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心中松了一下。

(3)摸至椅子坐下,先静静停了一停。

(4)读书么?没有一个读的方向。

(5)写么?不。

(6)清冷四合。肌肤上滑着一丝触觉,清晰而神秘。我突然觉察到今夜的心境,浮凸微明的窗棂上星光如霜粉。

(7) 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8)黑暗中晃闪着的一星红点,仿佛是一个意外的谁。或者那才是我。窗外阴云,室内沉夜;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 ,还是浓夜正在漾出。其中那一点红灼是我的魂吗,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己的肉躯,已经半溶在这暗寂中了。

(9)我觉得那红亮静止了,仿佛不愿扰乱此界的消溶。于是我坐得牢些,不再去想书籍或纸笔。

(10)这样,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我惊奇一半、感叹一半地看着,黑色在不透明的视野中撕絮般无声裂开,浪头泛潮般淹没。黑的粒子像溶了但未溶匀的染料,趁夜深下着暗力染晕着。溶散有致,潮伏规矩,我看见这死寂中的一种沉默的躁力,如一场无声无影的角斗。

(11)手痉挛了一下,触着的硬硬边缘是昨夜读着的书,高渐离的故事。

(12)远处窗外,遥遥有汽笛凄厉地撕裂黑布般的夜,绝叫着又隐入窗外沉夜。高渐离的盲眼里,不知那永恒黑暗比这一个怎样;而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

的筑声呢。

(13)我视界中的黑暗慢慢涌来,在我注视中闭合着这一抹余空——若是王侯根本不懂音乐呢——黑潮涨满了,思路断了。

(14)我在暗影里再辨不出来,满眼丰富变幻的黑色里,没有一支古雅的筑。

(15)那筑是凶器……

(16)我决心这样任意遐想一回。应该有这样的夜:独自一人闭锁黑暗中思索的夜。如墨终于染透了、晕匀了六合的纸,我觉得神清目明,四体休憩了。我静静地顺从地等着,任墨般的黑夜一寸寸浸透我这一具肉躯。

(17)墨书者,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

(18)但这夜阵中不见他,不见他的笔。渐离毁筑,先生失笔,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是的,我睁大双眼辨了许久,黑色的形形色色中并不见那支笔,只有墨,读不破的混沌溶墨。春秋王公显然是会欣赏音乐的,而到了民国官僚们便读不懂鲁迅的墨书。古之士子奏雅乐而行刺,选的是一种美丽的武道;近之士子咯热血而著书,上的是一种壮烈的文途——但毕竟是丈夫气弱了。

(19)因为乌云般的黑暗在浸漫淹没,路被黑夜掩蔽得毕竟窄了。

(20)我心中残存着一丝惊异,仍然默默坐在黑暗的闭室之中。黑暗温暖,柔曼轻抚,如墨的清黑涤过心肺,渐渐淹上来,悄然地没了我的顶。

(21)近日爱读两部书,一是《史记·刺客列传》,一是《野草》。可能是因为已经轻薄为文,又盼添一分正气弥补吧,读得很细。今夜暗里冥坐,好像在复习功课。黑暗正中,只感到黑分十色,暗有三重,心中十分丰富。秦王毁人眼目,尚要夺人音乐,这不知怎么使我想着觉得战栗。高渐离举起灌铅的筑扑向秦王时,他两眼中的黑暗是怎样的呢?鲁迅一部《野草》,仿佛全是在黑影下写成,他沉吟抒发时直面的黑暗,又是怎样的呢?

(22)这静夜中的功课,总是有始无终。

(23)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黑夜悄坐。

(24)我觉得,我深深地喜爱这样。

(25)我爱这启示的黑暗。

(26)我宁静地坐着不动,心里不知为什么在久久地感动。

(27)黑暗依然温柔,涨满后的深夜再也没有远处闯来的汽笛声。我身心溶尽,神随浪摇, 这黑暗和我已经出现了一种深深的默许和友谊。

(28)它不再是以前那种封闭的围困了。此刻,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友,把我和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

(选自《语言的故乡》)

1.面对静夜,“我”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品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词语“悄悄”的表达效果。
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3.文章第(21)段,作者叙写“近日爱读《史记·刺客列传》和《野草》两部书”,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你如何理解“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友,把我和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 联系生活经验或阅读积累,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2019-03-26更新 | 1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要能悦纳别人的高尚

①近日,微博上有则配有图片的消息传播很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78岁高龄搭乘高铁到郑州出差,当日往返,在二等座椅上仍充分利用时间专注核校讲座PPT打印稿。

②网友点赞、跟评的非常多。“他们似乎可以坐一等座的”“让我肃然起敬的不止是头脑更是灵魂”“这才是民族之魂,共和国脊梁”。但就是这样一则暖闻,在网上也依然可以读到非常另类的质疑音——直指其摆拍、作秀。如此评说,读来如鲠在喉。

③时下有个非常奇怪却又极为常见的现象,那就是一则多么令人为之动容的暖闻,网上总会出现颇为另类的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刺耳的杂音。个中的缘由当然非常复杂,或是出于言说者自身功利指向所致——只有另类才够吸睛,或是确实有过被假“暖闻”欺骗的经历使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就这则新闻出现的评说杂音,我想说的是,我们自己可以不高尚,但应允许别人高尚,而且要能悦纳别人的高尚。

④换言之,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平庸甚至庸俗,就以已度人,幼稚而可笑地认为天底下的人都和自己处于同一精神水准、同一追求层次。一位78岁高龄的院士,公认的测绘界的泰斗,业绩无数,难道还要靠这种摆拍来自我炒作、博取所谓的浮名吗?这大概是任何一位只要有点脑细胞的人都可以想明白的吧。其实,早在2009年,刘院士兼任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特聘教授、导师时便拒绝接受任何酬劳。那可是一年数十万的工资薪酬,而且完全是其个人的合法合理所得。他将这些酬劳都留在了所在学校,用于奖励业绩突出的师生。即使是从事国家重大攻关科研项目,也因为嫌审批手续繁杂浪费时间,而常常自掏腰包购置相关研究设备。如果按照这些质疑者的人生逻辑,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势必又会是没完没了的动机分析+另类质疑。

⑤不错,在渴盼成功甚至有些急于成功的颇为浮躁的社会风气浸染之下,借作秀炒作而出名确实有其滋生的土壤。而身处互联网+的时代,自媒体渐成主流,让假“暖闻”的制造与传播的成本也变得极低。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怀疑一切、质疑所有的理由与借口。大千世界,人各有志,境界迥异,也是一种社会常态。追名逐利近乎疯狂者有之,默默付出淡泊名利者也不鲜见,而对于那些令人敬仰的大师级的人物来说,名利早已不在他们的人生内容之中了。恰如刘院士所言:要那些酬劳做什么呢,钱又不是不够用。对他们来说,倾已所学,专注科研,有生之年多出成果,多造福社会,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⑥曾读过另一位科学家极为朴实的肺腑之言,可称经久而难忘——“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这是被网友称为“扫地僧”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文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看到总理温家宝去灾区时手里拿的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形势图时在博客上替遥感界致歉所言。

⑦每每读起这样的话,总让人眼含热泪。对于这些堪称国之骄子的业界泰斗,他们的心中,哪还有什么个人的名利,有的只是责任与担当,有的只是家国情怀。对于他们,倘有名利质疑之说,那就是一种极不厚道甚至让人有些恶心的亵渎与轻慢。

⑧诚然,终其一生,我们也难以企及这些科学家的人生高度,也难有他们那样的成就与辉煌。但我们必须以一种仰视的姿态给予他们足够的敬重。至少,我们应能悦纳他们的高尚!这并不是为了他们,而是为了使我们自己能拥有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最最基本的人性素养。

(摘自《语文月刊》,略有删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2.文章第④段为什么要写刘院士早年的事情?
3.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你一定深有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实际,谈谈你对“高尚”的理解。(不超过120字。)
2018-04-28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