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03 题号:7772615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知识点】 其他当代作家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糖人 作者/柴志荣

(1)徐老头年轻的时候就会捏糖人,经他捏出的小猪、小狗、小羊、小鸡……样样玲珑可爱,活赛真的一样,还会捏孙悟空、猪八戒、哪吒什么的,一个个栩栩如生,活泼顽皮,好看极了,常常在街上引得孩子们围了一圈,争着买他的糖人。

(2)前些年,他走街串巷靠卖糖人糊口,但他从来都不吝啬,碰见哪个孩子和大人哭闹不休时,不问有钱没钱,他都会递过一个糖人,哄得孩子破涕为笑,并甜甜地喊他一声“爷爷”。

(3)这几年,生活好了,儿子在乡里任职,据说不久乡级领导改选,老乡长退居二线,新乡长有可能要由这位年轻有为的小伙子代替。可老徐头对这一切似乎没有兴趣,还是走街串巷卖糖人,围着他的孩子更多了,因为糖人里不光有孙悟空、猪八戒,还有阿童木、米老鼠和唐老鸭。渐渐地,孩子们和他更熟了,只要提起捏糖人的徐爷爷,没有不知道的。

(4)儿子见他还出去卖糖人,就劝道:“爸爸,你这么大年纪了,天天往外跑,怪劳累的,以后就不要出去了。” “不累,在家待不住。” “待不住,也别卖糖人了。” 他没言语,照样捏糖人出去卖,孩子们照样围着他,嘁嘁喳喳,爷爷长爷爷短的问这问那。只有这时候,他才感到无忧无虑,心情是那样的舒畅欢快,他觉得应该捏一辈子糖人,快快乐乐地展示他这门手艺。

(5)儿子又干涉他:“爸爸,以后没事就不要再去卖糖人了,不缺吃不缺穿,干嘛非要挣那几个钱?憋闷了听听收音机,看看电视嘛,实在待不住出去走走散散心,也比卖那玩意强啊!” “我不图挣钱,就是爱摆弄这个。” “可以种花、养鸟、下棋嘛,干嘛非卖糖人不可?” “唉,我卖大半辈子啦,扔不下啊!”,“那您也得为我们着想着想啊!您整天出去卖糖人,做那哄小孩子的营生,让人看不起,我这脸往哪儿放啊?” “是啊,爸爸。”儿媳也接着说:“知道的是您自己愿意去卖,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我这当媳妇的不贤,逼你出去干那营生的呢,让人好说不好听啊!” 他叹了一口气,没再说啥。

(6)从此,他没再出去卖糖人。 他待得闷了,搬个小板凳到大门外去坐,几个孩子立刻围上来:“徐爷爷,你怎么不出来卖糖人啦?” “徐爷爷,我们可想你了!” “徐爷爷,我要糖人。” 他眼睛潮潮的,摸摸这个脸,抚抚那个头,从兜里掏出糖人,一一分给孩子们……徐老头再不出门了,待在家里,闷闷不乐。

(7)儿子来劝:“爸爸,你出去走走吧,看场电影,散散心。给,想吃什么,就买点什么。”说着,递过来二十元钱。 他摇摇头,没动。

(8)徐老头病了,少言寡语。 儿子把他送到医院。 医生确诊:神经抑郁症,应加强室外活动。儿媳为他改善伙食,滋补身体,鸡鱼肉蛋常见。 儿子为他买回糕点、水果、麦乳精之类的营养品,还有二斤软糖。 “爸爸,你想吃什么,买什么就说话,别成天闷闷不乐的呀。”儿子询问着“要不,周末咱去野游?” 他摇摇头,没出声。

(9)久病不愈,医治无效,徐老头死了。

(10)众亲友来送葬,议论纷纷: “这老爷子,一辈子都勤勤恳恳,闷声不响的。” “是啊,不抽烟不喝酒的,啥嗜好都没有。” “自从老伴死后,他就自己拉扯着孩子过,又当爹又当娘的,真不易啊!” “是啊,一直到死对儿子都没啥要求。” “儿子对他也够孝敬的了,吃的东西和零花钱从来不断。” “媳妇对他也不错呀,天天把老人的吃穿安排得井井有条,家务活从来不让老人伸手,也够贤惠的啦。” “可真是呢,这老头有福哇!” “这样的日子真赛神仙呢,啧啧。” “……”

(11)儿子为父亲整理遗物。从箱子里翻出一个精致的盒子,打开一看,全是糖人!“孙悟空”活泼顽皮,“猪八戒”憨态可掬……看得众人的眼睛连眨都不眨, 有人说这是老徐头卖糖人时没留意,忘在箱子里的。 有人说这是老徐头捏得最好的,没舍得卖,压了箱底。 只有儿子认出,这糖人是用上次他买的软糖捏的。

(12)儿子捧着糖人,跪在父亲的灵前,大颗大颗的泪滴扑簌簌的掉下来。

1.小说以糖人为线索,叙述了老徐头的悲喜人生,请理清文脉,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①乐卖糖人       ___   ③泪分糖人     ____   ⑤众议糖人     ___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12)段划线的句子。
3.文中第(10)段可否删除?说说你的理由。
4.本文的标题“糖人”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2019-02-28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时文精读

一根教鞭

作者:路明

①那时我在小镇读小学四年级,班主任是落户在镇上的上海女知青,教我们数学,四十岁不到。她脾气不太好,经常骂学生,骂得不解气的时候,便举起手掌或教鞭劈头盖脸一顿打。班上的小孩,都吃过她的生活,谁都会说两句上海话:侬哪能噶憨额啦!”“侬只黄鱼脑子!

②彼时,在小镇家长的意识中,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是听凭老师处置的。小孩子嘛,不打不成器。家长们甚至觉得,老师骂得越凶、打得越狠,越是说明负责任。

③有一天,班上的教鞭坏了,几乎折成两截。班主任问:谁家里有竹子,可不可以帮老师做一根新教鞭?一只小手怯生生地举起来:老师,我可以。

④举手的是我隔壁桌的晓玲。晓玲小小的个子,两根细细的黄辫子,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她的脑子似乎对于解方程之类的问题不太好使,考试成绩总排在后几名,挨打挨骂是家常便饭。

⑤第二天清早,讲台上放了一根教鞭——拇指粗细,圆润均匀,竹节被细心磨过,一端钻了孔,挂了一条彩色穗子,穗子是晓玲自己编的。晓玲骄傲地说,她寻遍爷爷家的竹林,好不容易才选定这根。新锯下的竹子得在火上烘烤脱水,才能坚固耐用。

⑥班主任夸奖了晓玲,赞扬她心灵手巧和集体主义精神。晓玲低下头,两只手绞在一起,似乎憋着笑。印象中,这是她第一次当众受表扬。

⑦下午的数学课上,风云突变,晓玲连着答错了好几个问题,班主任杀气腾腾地冲到她身边,扬起教鞭,的一声,重重地打在她的头上。我听到有人哧哧地笑——那教鞭,是晓玲亲手做的。

⑧“侬哪能噶憨额啦!

⑨我们哄笑起来。我那时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由于坚信教鞭暂时不会落到自己头上,因此笑得肆无忌惮。晓玲涨红了脸,强忍着泪,一声不吭。下课了,她趴在课桌上,一直到放学都没抬起头来。

⑩第二天晓玲没来上课,第三天也没来。第四天下午,随着一声男人的怒喝,晓玲被她的父亲拖到了教师办公室。我们依稀听到几句叫你逃课”“小小年纪不学好的怒吼,还夹着晓玲低低的哭声。

⑪晓玲抱着书包回到自己的座位,满面泪痕。

⑫从此,晓玲成了大家的笑料,没人愿意跟她玩。好像谁都可以欺负她,揪她的辫子或者丢她的铅笔盒,而她似乎也无力反抗。开始她还常常哭泣,到后来,渐渐没了眼泪。

⑬孩子的世界是等级森严的,孩子的心事天真而残忍的——我们往往通过打压、欺负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地位,换得一些莫名的优越感。

⑭勉强读到初二,晓玲就退学了。她父亲把她领回了家。后来,我听说她进了工厂,早早结了婚,再以后,就没了她的消息。

⑮我常常会想起她,想起她憋住的笑,沉默倔强的身影,还有离开校园那天的回头一瞥。

⑯我无意责怪我的班主任,她是一位非常尽职的老师。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年年全校第一,她还用微薄的薪水,接济几个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同学们常说,她对待学生时而春天般温暖,时而寒冬般冷酷无情。

⑰有一次回小镇,我在小巷子里遇见她,五十几岁便满头白发,步履蹒跚。毋庸置疑。她是爱学生的,用她的方式——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⑱可是,对一个孩子而言,童年只有一次。伤害就是伤害,无论是以爱的名义,以恨的名义,还是以因爱生恨的名义。

选自《读者》2021第18期 有删改

1.请你站在晓玲的角度,用一句话说说“教鞭”的故事。
2.研读下面的细节,晓玲此刻最想说的一句心里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玲低下头,两只手绞在一起,似乎憋着笑。
3.研读下面的句子,依据文意填写词语。
我常常会想起她,想起她憋住的笑,沉默倔强的身影,还有离开校园那天的回头一瞥。
那是________________的一瞥!
那是________________的一瞥!
4.如果你是晓玲的好友,在当时的情况下,请你用一句话劝慰她。
下课了,她趴在课桌上,一直到放学都没抬起头来。
5.多年以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白发苍苍的班主任老师说: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是爱你们的。可让我难过的是,有时候这种爱却变成了伤害。如果可以重新来过,我一定会把‘侬哪能噶憨额啦’变成——”话到这里,老师哽咽了。
“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在C位的晓玲静静地说。
席间安静了几秒,突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2022-09-03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一定程度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

③“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增进社会责任担当,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石。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④有人也有疑问,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还有必要提倡劳动教育吗?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⑤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很多时候,给我们最深感动的,正是那些最平凡的劳动者。疫情期间,武汉环卫工人李兰萍凌晨4点就起床工作,“干干净净,大家才不害病”;武汉江岸区车站街派出所的警察范靖,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同时,还自费给自己联系的困难群众送去粮油肉菜,“困难时刻要站在他们身边”;快递小哥朱红涛成为“流动的风景”,他不仅送包裹,还当社区采购员,“只要我们还在跑,武汉就不会停下来”……在他们身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是如此生动。这样的劳动精神,让人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冲破黑暗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汲取的成长养分,也是我们的国家能够一次又一次穿越风雨的精神动力。

⑥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但让它从课程表上的一种价值召唤真正成为砥砺成长的广阔天地,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尤需社会、学校、家长齐心协力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选自《人民日报》2020-04-22作者:张凡)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结合全文,分析第①②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3.除道理论证外,第⑤段所使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资料链接】

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国语》

后稷教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

劳动不仅是一种习惯,也含了一种精神,劳动既是创造世界的,也是创造人的,在新时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一点儿也不逊色。劳动创造着美丽人生。——于漪

2020-06-04更新 | 1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