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 宋濂(1310-138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7814420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送之(      )        (2)礼愈(      )
(3)白玉之环(      ) (4)中有足乐者(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写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4.从求学生活经历的自述中,我们可以见出宋濂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5.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什么观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选自《史记》)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不进:不再学新的内容。③习:熟悉,记住。④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⑤穆然:严肃的样子。⑥几然:高大的样子。“几”通“顾”,长。⑦羊:通“洋”,远方。⑧《文王操》:古琴曲名。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计日                      益矣
B.遇其叱咄                  一食尽粟一石《马说》
C.未其数也                  所识穷乏者我与《鱼我所欲也》
D.有所穆然深思            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心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
4.宋濂与孔子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学业进步的?
2022-01-10更新 | 1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注]①责蹊田:责备说踩了他的田。②曷(hé):为什么。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慕圣贤之道   
(3)趋百里外   
(4)牵牛来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乙]语段中王冕“七八岁时”就“______”(用[甲]中一个词填空)。最能体现王冕求学专注的一句话是“______”。
4.[甲]语段中的宋濂求学时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体现了他哪些优秀的品质?
2023-04-07更新 | 11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三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丙】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行义]行为道义。⑤[杨雄]人名。
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余从师也        舜发于畎亩
B.久乃和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C.乏其身               庭下如积水        《记承天寺夜游》
D.白玉之环            齐人三                       曹刿论战》
2.下列句子停顿有错的一句是                              
A.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B.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3.结合乙文说说甲文“余”能学有所成的原因。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挫折和磨练对人的激励作用,结合选文说说这种手法的表达作用。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
2017-06-13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