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36 题号:807748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候鸟一样的母亲

①回乡下老家接母亲,送其去往蓬莱机场。母亲正在厢房的小磅秤跟前,一样一样称着面前的种种。二十八个红富士苹果,一桶花生油,一塑料袋新磨的黏玉米面,一小袋新磨的面粉,一把香菜,一把洗干净了的葱白……

②我在身后望着弯腰忙碌的母亲。她头上掩藏不住的灰白头发,像是老房子烟囱里飘荡出来的烟,随着微风左摇右晃。母亲头上的青丝都到哪里去了呢?虽然我从十多年前就逼迫自己慢慢接受,但随着时间的累积重叠,那束被时间打磨的锋利刀刃折射出来的惨白刃光,刺得我不敢睁开眼睛将它瞧个仔细。

③“怎么就只能免费托运40斤呢?。这怎么够呢?”母亲一边将袋子里的东西来回倒腾,一边嘟嘟囔囔。登机只允许随身携带不超过20公斤的东西,这让以前坐火车时习惯肩上背着、手里拖着提着大箱小包的母亲非常不适应。

④我说:“您这是去闺女家,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逃荒呢!”

⑤母亲不以为意,撇撇嘴说道:“这些都是咱自家地里长的结的,怎么也得给你妹多捎些,让她尝尝家里的味道。”

⑥我担忧道:“若是您下飞机时,妹妹没及时赶到,您可不要乱走动。”

⑦母亲拍拍胸脯,“放心吧,鼻子底下还有嘴呢,丢不了的。”

⑧我笑了,那一瞬间,我感觉母亲不像是一辈子没走出乡门的六十多岁的人,倒像是走南闯北闯荡惯了的侠客,一张嘴尽是侠肝义胆。

⑨这是活了大半辈子的母亲第一次独自坐飞机出门。以前母亲去北京妹妹家,坐的是火车。母亲晕车,坐一趟火车下来十几个小时,常常呕得七荤八紊。这若是放在别人身上。怕是早就打怵了,但母亲倔强得要命。只要妹妹在电话那端悠悠地喊上一句“妈----”母亲就心疼得肝肠脾肺肾都跟着打战,忘记了她还有晕车的毛病,恨不得立刻插上一对翅膀,直接翻山越岭飞到首都北京,飞到妹妹的身旁,帮她分忧解难。

⑩我帮着母亲把东西往车上搬,母亲不放心父亲,转过身又反复唠叨:“天冷了,就多烧些柴火,坑上暖和了,睡得也踏实。冰箱里有炒菜的肉,吃完记得早点去超市买回来。一个人,也不能糊弄……”

⑪车行渐远,我看到反光镜里父亲的身影在不断缩小再缩小,车子拐了一个弯,反光镜里换成了往后侧移的路旁的杨树。

失去叶子的杨树落寞地立在道路两旁,顽强地与风作着抗争。失去了叶子,没有了光合作用,那些杨树就失掉了活力。待到来年的春天,它们又会焕发生机,生机勃勃。但是,那些目渐被岁月剥茧抽丝的老人呢?他们的春天又会在哪里呢?

⑬去机场的路上,母亲显得有些兴奋,我出声劝道:“到了北京,妹妹他们若是周末想带您去外面吃上一顿,您就答应吧。也算是去体验首都文化呢。”母亲“嗯”了一声。我猜母亲一定知道我说的是去年那件事。妹妹要带母亲去外面吃饭,母亲嫌花钱多,偏要自己在家做,最后全家人都没出去。后来,当我们谈起这件事时,母亲竟硬咽地说:“我改,行吗?”那一刻,我与妹妹泪如雨下。我们做子女的到底做了什么,竟让母亲这样子委曲求全?先是我结婚生子;再是妹妹,只要哪个在电话那端喊上一句“妈”,母亲就会像迁徙的候鸟似的赶到我们的身边。………

⑭在这个世界上;能在我们面前愿意将身段放低,甚至低到脚底的泥士里的,没有别人,只有那个被称作母亲的人。

(作者:高绪丽。有删改)

1.文章第⑥-⑬段写了“我”与母亲的两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A.地头上掩藏不住的灰白头发,像是老房子烟囱里飘荡出来的炊烟,随着微风左摇右晃。(从修辞角度)
B.失去叶子的杨树落寞地立在道路两旁,顽强地与风作着抗争。(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4.本文的主题,有人认为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有人认为是对老人生活现状的关怀及反思,有人认为是子女对父母良苦用心的理解。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绛的色彩

卞毓方

杨绛先生是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典型。

1938年,杨绛和钱锺书留学法国,当时国内正值抗战初起,北平、苏州俱已沦于敌手,杨绛他们若要不回来,有一千个理由,但他们毅然选择回国,理由只有一个,用钱锺书的话说,就是:“每个人的遭遇,终究是和自己的同胞结连在一起的。”

杨绛回到上海,很长一段日子,是为谋生挣扎,她帮苏州振华母校筹办过上海分校,当过家庭教员,当过小学代课老师……1942年底,杨绛受清华前辈系友,也是戏剧家的陈麟瑞、李健吾鼓励,动手创作话剧《称心如意》。说起来,清华外文系跟戏剧大有渊源。系主任王文显是从小在英国受教育的戏剧名家,所以清华外文系涌现出一批话剧人才,如洪深、陈铨、石华父、李健吾、曹禺和张骏祥。杨绛早先曾想:“假如我上清华外文系本科,假如我选修了戏剧课,说不定我也能写出一个小剧本来。”现在机会来了,杨绛得着证明自己的可能。她一边在小学代课,一边调动全部的积累,抓紧创作。《称心如意》很快就写了出来。那时,陈麟瑞、李健吾正主持上海职业剧团,迫切需要剧本,杨绛的习作,经二位润饰,迅速推上舞台,李健吾也粉墨登场,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

顺便说一说,杨绛本名杨季康,因为剧本需要,她就按“季康”的吴语切音,起了个笔名“杨绛”。

随着《称心如意》的走红,杨绛又一鼓作气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有评论者指出:“延续的是英式戏剧的传统,幽默与讽刺并存,讽刺的是人性的弱点,幽默的是人生的悲欢”。杨绛的剧作,每一部都受到观众的热捧。尤其是《弄真成假》,李健吾甚至认为:“假如中国有喜剧,真正的风俗喜剧,从现代中国生活提炼出来的道地喜剧,我不想夸张地说,但是我坚持地说。在现代中国文学里面《弄真成假》将是第二道纪程碑。”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女作家,如果用颜色来代表,我想冰心是白色的,萧红是灰色的,杨绛属于紫色。”这是香港女作家舒非的感喟。

说话就到了1949年4月,解放大军兵临长江,蒋家王朝风雨飘摇。2003年,杨绛在《我们仨》中剖析自己当时的情感,她说:“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杨绛吐的是肺腑之言,他们如要走,不是没有旁例,据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杨绛的三姐夫、曾任民国政府上海市副市长的何德奎,就随一批民族资本家逃去香港。杨绛既然不走,就是打定主意为新政权服务。1949年夏,战争还没有结束,杨绛和钱锺书应母校清华的聘请,于8月24日携带女儿,乘车北上,26日抵达清华园,开始为新中国工作。

钱锺书担任教授,负责指导研究生。杨绛是兼任教授,因为按照清华旧规,夫妻不能同在一校任教授。兼任,就是按钟点计酬,钱很少。杨绛自称打“散工”。后来清华废了旧规,系主任请杨绛当专任,她却拒绝了,宁愿做“散工”,自甘卑微,可以不引人注目。杨绛也是借“散工”之名,行逃会之实。比方说,妇女会组织学习,杨绛不参加——她不是家庭妇女;教职员开学习会,杨绛不参加——她不是专职教师。

杨绛和钱锺书初到清华,“行客拜坐客”,去胜因院拜访费孝通夫妇。费孝通是杨绛东吴的老同学,时任清华副教务长。后来又进城看望沈从文夫妇——钱锺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杨绛觉得应该主动捐弃前嫌,重新修好。

杨绛自认是边缘人,犹如披了件“隐身衣”。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的人,人家就视而不见,见了也不会跟你较真。杨绛认为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们不妨再加上一句:“是什么料,充什么用。”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萝卜白菜是家常食用的菜蔬,不求做庙堂上供设的珍果。杨绛家乡的童谣有“三月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荠菜花怎赛得牡丹花呢!她曾见草丛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是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她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下面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的项是(     
A.“杨绛的习作,经二位润饰,迅速推上舞台,李健吾也粉墨登场,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中“粉墨登场”指李健吾也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化装上台演戏。
B.“随着《称心如意》的走红,杨绛又一鼓作气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中“一鼓作气”指杨绛趁《称心如意》走红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又写了两出喜剧和一出悲剧。
C.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结尾这句话是说杨绛认为自己身处卑微,对不被人理解表示痛苦、不甘。
D.“后来又进城看望沈从文夫妇——钱锺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懂,杨绛觉得应该主动捐弃前嫌,重新修好”中可见杨绛为人谦和有礼、坦荡宽容。
2.“杨绛先生是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典型。”分析这一句话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杨绛自认是边缘人,犹如披了件“隐身衣”。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的人,人家就视而不见,见了也不会跟你较真。
4.“系主任请杨绛当专任,她却拒绝了,宁愿做散工”,你如何理解杨绛这一选择?
5.题目“杨绛的色彩”中色彩的含义是什么?文中香港女作家舒非认为杨绛是紫色的,你认为杨绛是什么色彩的?谈谈你的看法。
2020-05-23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母亲

①母亲这一辈子,节俭得近乎吝啬。

②中学毕业后,母亲被国家录用为小学教师,可是不久就赶上国家经济困难,母亲就被精简回家务农了。寄居在别人屋檐下,三年后的那个冬天,父母决定修建自己的房子,家里每餐有十来个木工师傅和零工吃饭,母亲这时正好怀着妹妹快要临产了,可是母亲每天都要负责挑水做饭,日夜辛劳。特别是没有米的时候,就要用一种土制的碾子把稻谷碾成糙米,再放到石臼里把糙米舂成细米。这种活一般是要请身强力壮的男人才干得了的,可母亲为了节省开支就坚持自己干。我经常看到大着肚子的母亲累得满身是汗,推一阵碾子后,就要停下来捶打几下疼痛难忍的后腰,心里酸楚不已。

③再大些,我就要从事繁重的劳动,衣服裤子容易磨烂,母亲在给我做裤子时,就做成女孩子的式样。女式裤子是从一边开扣眼的,母亲的想法是,女式裤子可以穿了这面穿那面,屁股一面磨损了就换到前裆来,这样,一条裤子就可以当两条穿。可是一个男孩子穿着一条女式裤子又怎么去见人呢?我拿着这样的裤子气得大哭大闹,要求母亲换一条男式的,但母亲就是不同意换,一狠心就带着弟妹去学校了。我总不能再穿着屁股一面磨出洞的裤子出门吧,就无可奈何地把裤子换上了,到了学校里,不是万不得已总是坐在座位上不起来,生怕同学看见了来取笑我。

④后来,母亲又被录用了,但只是个长期代课教师,工资也少得可怜,每月才21元钱。她被安排到离家二十多里地的天鹅公社去教书。天鹅公社是坐落在高山大岭上的,山高人穷,道路崎岖不平,母亲带着我的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在严寒酷暑、风雨雪霜中每周翻山越岭,往返四十多里。教室就是借用一个农民家的堂屋,家徒四壁,母亲养了些鸡鸭是填补家用,后来却买了块黑板。余下的钱大部分都给了那些贫苦的学生交了学费。母亲总是给那些路途遥远的学生一些自己做的干粮,怕他们走太远的山路回家饿坏肚子,可是母亲却未曾给我和妹妹添过半块橡皮。我一直都为此耿耿于怀,直到母亲八十大寿时,我才恍然明白。学生特意到家里祝寿,因为他们都是出身十里八村的农家,所以带来了一筐筐的农产品,母亲都一一婉拒了。

⑤虽然母亲很节俭,但是每年大年初一拜年的新衣,她总是给我们准备得整整齐齐,妥妥帖帖的,使我们兄弟姐妹个个穿着美观大方的新衣,喜笑颜开地去串门拜年,站在哪里,都比别人家的孩子显得清爽些。想起这一点,我就觉得母亲是很爱我们的。

⑥母亲一生很怕花钱,对她自己也就更刻薄了。平常身上有一些小恙,她都是忍着不管它。我们说要带她去检查身体,她总说自己身体很好,没必要浪费钱。一天早上,正在倒垃圾的母亲突然身子一歪,倒在了地上,不省人事。大妹通知我时我却买不到回去的车票了,那一夜,我无法入眠,一直在守候着母亲的消息,希望母亲能转危为安。第二天早上,妹妹传来喜讯:母亲从阎王手里挣脱出来了,没有生命危险了。压在我身上的巨石一下子就没有了,我深深地嘘了一口气,心里说:谢天谢地!

⑦后来我回去看母亲,母亲拉着我的手问这问那,眉开眼笑,乐得合不拢嘴。当我要走时,她叮嘱我:你一定要处处节俭清廉,做一个清官啊!走出住院部的大厅门口,我瞥了一眼母亲病室的窗口,望见母亲正扒着窗口,注视着我的身影。我的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转过身将步子迈得更正更直

⑧母亲节俭了一辈子,唯有爱不曾省下半分。

(节选自《中国散文网》,有删改)

1.根据文章的情节,填写下列表格。
情节“我”的心理
母亲推碾子,舂米
母亲给我做女式裤子埋怨、委屈
母亲赚钱补贴学生
感动、坚定
2.文章第④段似乎并未表现出母亲的节俭,可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但母亲就是不同意换,一狠心就带着弟妹去学校了。
4.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我的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转过身将步子迈得更正更直
5.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2023-08-30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故乡的年戏》,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年戏

潘玉毅

明年过年村里会做戏文吗?与父亲闲聊的时候,我问他村里是否还会像往年一样上演年戏。父亲淡定地回答:当然啦,年年都是如此,明年又岂会例外!

②过年演戏在老家好像是约定俗成的。而滩簧则可算作每年的年规戏。作为一个曲种,滩簧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于家乡人而言,它就好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熟悉。每到年关,它更是乡民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

③起初,村民们请戏班子来只是为了图个喜庆,后来渐渐演变成了一种习俗,俗称抬戏,通常一抬就是好几场。大概过了年初五,演滩簧的戏班子就该进村了,搭戏棚子,布置舞台,调试乐器,好一番忙碌。俗话说,好戏连轴,这戏一般要唱到正月十五方才罢休,而且几乎村村如此。可见,滩簧在村民中间有着多么深厚的群众基础

④农村里的人大多爱看滩簧,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只要有戏可看,便会从大老远赶来。每当戏曲开锣之后,看戏的人便搬着椅子、凳子,从四面八方汇拢来,从这个村到那个村,走路或是骑车,路途遥远但并不妨碍他们看戏的热情。大人们多半是听得懂戏文内容的,不然不会那么专注。孩子们虽然不懂戏文,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滩簧的喜欢。因为每有新戏开演,他们便可以穿着新衣新裤,流连在卖零食的小贩中间。于是,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台上(     )地唱, 台下(     )地笑,戏场里孩子(     )地跑,找相识的小伙伴,分享着自家锅里制作的兰花豆和冻米糖。偶尔跑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却诧异地发现台上有个演小卒的演员嘴巴一鼓一鼓的。想来,从晌午演到夜晚,她也饿了呢。

⑤我小时候并不爱看滩簧,但真的多年不看了,又无比想念,仿佛戏不曾上演,这个年便过得少了几分韵味。那么对乡民来说滩簧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早年对滩簧情有独钟是因为农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鲜有机会看到大型演出,那么如今更多的则是对岁月的一种回味,对传统的一种留恋。

⑥每一种戏曲都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如果追溯源头,滩簧在清代乾隆年间便已产生,名唤滩黄调。它的表演形式与越剧等戏剧相似,只是并无严格规定的唱词,见什么唱什么,因而曲调丰富、结构自由,听起来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在昆曲出现之后,滩簧移植昆曲里的折子戏等形式,与民歌小调的唱法互相融合,并改为化妆登台演出,完成了向戏曲的嬗变。起初,只有男子可以登台演出,后来,绍兴女子文戏出台后,滩簧打破这一旧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几经发展,便有了今日的滩簧调

⑦江南多情自古即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里,何尝不是我们人生的演绎?戏里的多情,常常飘过江南的年味。当余音袅袅,伴随着夜色无梦,消失的是声音,但永不消失的是回忆。

1.在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嘻嘻哈哈       咿咿呀呀       三三两两B.咿咿呀呀       嘻嘻哈哈       三三两两
C.三三两两       咿咿呀呀       嘻嘻哈哈D.咿咿呀呀       三三两两       嘻嘻哈哈
2.请依据文章第③-⑤段,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
________→戏班子备戏→________→“我”想念滩簧,留恋传统。
3.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4.请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但于家乡人而言,它就好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熟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偶尔跑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却诧异地发现台上有个演小卒的演员嘴巴一鼓一鼓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5.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消失的是声音,但永不消失的是回忆”的理解。
2024-03-27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