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课文 > 中国现当代作者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3 题号:815335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无纸化办公,即不用纸张办公,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办公,其主要传媒工具是计算机、ipad、手机等现代化办公工具,可以实现不用纸张和笔进行各种业务以及事务处理。

这种无纸质化的办公方式节约了纸质上的交流传递,减少了印刷、笔墨、订书钉等办公用品费用的支出,大大节约了资源。

从纸质化办公到现在的无纸质化办公,协同办公系统的推出保证了信息共享的实时性和信息共享的迅速性。企业通过协同办公平台,在平台上共享资料信息,员工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通知、资料等。后期文件的存档入档、查找等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材料二:

有数据显示,美国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年打印或复印的纸张数量高达一万亿张。如果再加上诸如收费票据、发票、银行账单等这些专用纸张的话,这一数字甚至可以达到1.6万亿张。

那么1.6万亿张纸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如果我们将这些纸张从下至上堆叠在一起的话,它们的高度甚至是珠穆朗玛峰的1.8万倍,几乎可以覆盖从地球到月球一半的路程。

事实上,早在40年前我们最早就提出了“无纸化办公”的概念。但职场中“无纸化办公”的分水岭直到2007年才真正出现,因为此后一年中家庭和职场中打印纸张的数量首次出现了明显下滑。另有数据显示,最近五年来职场中对于纸张的使用量已经出现了每年下降1-2%的稳定趋势。

应该说,这一趋势的出现同诸如电子签名技术以及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但很多小型、中型企业在实现“无纸化办公”方面显得尤为落后,因为他们始终无法高效地将自己的工作完全数字化。

需要指出的是,纸张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理想的办公用品之一,因为这是目前唯一一种几乎没有重量、成本极为低廉、无需互联网接入,且非常适合阅读的输入和显示媒介。

有人曾组建了专门团队用于研究人们乐于打印纸质材料的原因所在。他们的研究发现“因为有太多传统规则和既定工作理念的存在,老牌企业在实现办公理念转变的时候会显得十分困难”。

材料三:

根据阿联酋的官方报告,目前在整个阿联酋辖区内的41个独立的联邦实体和部委中,96.3%的办事流程都使用智能化的应用端。人们只需要按一下按键,就可以随时进入阿联酋政府的所有公共服务,实现了政府面向全体公民的即时服务,也提升了每个政府工作人员工作的透明度。如今,阿联酋面临的挑战是酋长能否与国内所有联邦实体和部委的智能化服务实现无缝连通,同时,提高所有智能应用的质量,升级应用,保持系统与技术更新同步。

不光阿联酋,现在很多国家政府都开启了“无纸化”办公,比如我国在两会期间,就全面开启了这一模式,除了留下存档的印刷,简报全部用电子版的形式发给代表。人大代表人手配置一部安全智能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建议、查找会议文件、阅读会议简报等,更低碳、更高效。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无纸办公保证了信息共享的实时性和信息共享的迅速性,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B.无纸办公虽然减少纸张的浪费,但因为其主要传媒工具是计算机、ipad、手机等,今后必然会因电子产品的使用而产生更大的浪费。
C.目前在整个阿联酋基本实现了政府部门的“无纸化办公”,但他们的酋长与国内所有联邦实体和部委的智能化服务却无法无缝连通。
D.“无纸化办公”的概念40年前就提出了,而衡量职场中是否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则是看打印纸张的数量是否出现了明显下滑。
E.我国在两会期间,也全面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模式,人大代表人手配置一部安全智能终端,所有材料全部用电子版的形式发给代表。
2.材料二中的“如果我们将这些纸张从下至上堆叠在一起的话,它们的高度甚至是珠穆朗玛峰的1.8万倍,几乎可以覆盖从地球到月球一半的路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二,概括在一些企业中难于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年年岁岁柿柿红

①立冬那天,收到了老妈寄来的一大箱子柿饼。

②迫不及待地开箱,拿了几个出来。还是小时候吃过的那样,个头不大,初生鸡蛋般大小,外衣裹了一层像面粉一样的白霜,那是果糖的结晶体。咬了一口,深红色的果肉甘如饴糖,但又甜而不腻。虽然知道此物性寒不能多吃,但还是忍不住一口气消灭了五六个。

③我知道,这一箱柿饼的运费远远高出了柿饼本身的价格,只是因为我们喜欢,老妈便不计成本地寄。其实,不计成本的又何止是运费?这一箱子柿饼可都是将近七甸的老爹老娘从沟沟崖崖的老柿子树上一个一个采摘来的。吃着老妈亲手制的甘凉适口的柿饼,我仿佛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

④我的家乡产柿子,沟沟坎坎、田边地头、村口村尾随处可见柿子树。柿子树是一种外表憨厚的树,它的树干绝不像白杨树那样高大挺拔,而是矮而粗,大多不到两米处就开始分杈,杈枝同样粗壮,并且弯弯曲曲的,遮蔽出一大片阴凉。树干被黑黢黢的树皮包裹着,树皮粗糙皲裂,就像故乡贫瘠而苍凉的土地。

⑤柿子树的低调质朴,还体现在柿子花上。柿树从不和桃李争艳,从初春到暮春,它只是从嫩绿走向深绿,没有一丝惊艳的色彩。初夏柿子树开始冒花骨朵了,米黄色的花骨朵如豆子般大小,被四片嫩绿色的花等包围着,就像绿色的裙裾托着一个酣睡的宝宝。柿子花是要经过日子的滋养,才会在枝头慢慢绽放的。盛开的花朵如四方形的倒钟悬挂在虬劲的枝头,淡黄色的花瓣温润如玉,中间盛着琼浆,吸引着蜂蝶。柿子花的香味也是淡淡的,似有若无。花落之后,枝头就结满了果子,青涩的柿子果从小到大就一直隐藏在绿叶之间,安然度过一个完整的夏天,不炫耀,不蛊惑。总之,它是不愿意惹人注意的。

⑥三个多月的默默孕育,等到秋风乍起的九月,柿子开始由青转黄。再过一个月,等漫山遍野秋叶翻红的时候,柿子树便迎来了它一生中最奢华的时光。柿红霜叶疏,黄色、红色、斑斓色的柿叶开始在秋风中飘落,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了黄黄的硬柿和红红的软柿。站在村子的山岭上望过去,长空如碧,寒山肃远,秋草斑驳,枯枝如墨,如果这是一幅画的底色,点缀其上的是星星点点的红柿子。红果缀满了虬劲黝黑的枝头,用朱砂的艳和蜜汁的甜蛊惑着各类的鸟雀。

⑦野鸟相呼柿子红,再不采摘,柿子要被野鸟吃完了。家家户户开始挎着荆条篮筐,扛着长长的舀子去摘柿子了。矮一点的,站在地上,攀着枝条,便可摘下。高处的只能举起长长的舀子,让顶端的铁钩钩住紧连着果蒂的树枝,往前一推或者向后一拉,柿子便落到布袋里。摘几个还觉得挺好玩的,但一树的柿子一个一个这样钩取,实在不是一个轻松的活。用七八米长的木棍做成的舀子,越举越重,手臂越来越沉。一直仰头寻果,脖子越来越僵,汗水成涩了双眼,脑袋时时眩晕。好不容易摘完了,树下小山一样的柿子,还要沿着羊肠小道一筐筐背回家,每一趟运输都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考验。

⑧柿子运回家,我们兄弟几个便倒在床上呼呼大睡。妈妈还要坐在院子里给柿子削皮,制作柿饼。在秋月的朗照下,妈妈坐在小板凳上,先把柿子蒂削平,把有蒂的那一面插在镟柿车的三尖又上,左手拿着柿饼刀贴着柿子,右手摇动摇柄,一长串的柿子皮便流泻而下。在秋夜蟋蟀鸣声的陪伴下,妈妈像不知疲倦的纺车,吱吱呀呀地转个不修,一箩筐一箩筐削了皮的柿子反射着月亮银白的光,照亮了妈妈辛苦劳作的夜。第二天,我们醒来,发现削好皮的柿子已经放在平房顶上高粱秆做的蓬帘上暴晒了。经过暴晒、捂汗、吹风、出霜,软化、糖化,最后便制成了甘如饴糖的柿饼。

⑨今天是除夕,空旷的城市里没有鞭炮声,人们都在等待晚上的年夜饭。白天无事,我在书房里翻着诗集,翻到了这样的句子:“露脆秋梨白,霜合柿子鲜”、“秋林黄叶晚霜严,熟蒂甘香味独兼”,就着妈妈寄来的甜美柿饼,把这些诗句一起咽了下去,脑海里浮现出林红柿繁的画面……年年岁岁柿柿红,多甜美的柿子。

(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03月05日)

1.为了让我吃上喜欢的柿饼,妈妈除了给我寄柿饼,还做了哪些工作?
2.请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等漫山遍野秋叶翻红的时候,柿子树便迎来了它一生中最奢华的时光。
3.请对文中画线句进行简要赏析。
在秋夜蠕蝉鸣声的陪伴下,妈妈像不知疲倦的纺车,吱吱呀呀地转个不停。一箩筐一箩筐削了皮的柿子反射着月亮银白的光,照亮了妈妈辛苦劳作的夜。
4.请分析尾段的作用。
2019-04-20更新 | 1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海伯伯

木心

海伯伯在我家的地位颇为特殊,母亲称他“海哥”,佣人称他“海爷”“海老爷”,姑丈、舅父来时,叫他“阿海”。一日三餐,他坐在男仆们的桌上,是上方首席。

海伯伯似乎是我家的总管,却不尽然,至少缺乏总管的威严架势,以及精明指挥的才干。海伯伯是谁也不怕他的,厨娘忙不过来了,求他帮忙杀10只鸡,他便一只一只地杀。袖手旁观者还凉凉地插一句:“海爷大材少用了。”

他似乎没有听见,杀完了,又去问厨娘:“那你来得及煺毛吗?”

煺毛就是先把鸡浸在热水里,浸透了,就可将鸡毛拔净。

海伯伯杀鸡,无疑是大材小用。他一身好武艺,先天体质极佳,山里人,原是庙里的小沙弥,受过老和尚的指点,练过一番内外兼修的软硬功夫。常言道“半路出家”,他却是半路还俗,18岁逃出山门,19岁入赘成亲。这段往事,最好少提,海伯伯除了教人拳脚时会拉扯到当年练把式的经验,平日里一贯是武人文打扮,衣履雅洁,一卷在手。有时还考考我:“井字当中加一点,什么字?”我不识,他便道:“那是‘咚’,一块石头丢在井里的声音。”

海伯伯,真姓真名是郑阿海,一望便知是个俗人。在我诞生之前他就是我家的成员。我们这种规范森严的旧家,除了镜子和灯是亮的,其他全是暗沉沉的。希腊是青年文化,甚至是少年文化,欧洲是中年文化,唯有中国一贯千年是老年文化。家中的宽床、长桌、大椅,都特别高,适合身材特别魁梧的人用,似乎不是三代五代传下来的,而是自开辟混沌之后,就各自黓黓地呆呆蹲到今天。除了镜子和灯,第三便是海伯伯是亮的。不必恭维,他没有学问,即使端午节喝了雄黄烧酒后,诗兴大发,白壁题诗,一首七绝,至少有三处是不妥不通的。母亲闻人传笑,便悠悠道:“你的海伯伯又在卖弄他的薛蟠体了。”

我自然明白薛蟠体是什么等级,为海伯伯担愧承羞。诗也实在要不得,那回廊的墙面白垩剥落,字又歪抖无书卷气,真丢人。正想有个什么法子把那丑迹掩盖掉,却见海伯伯提了一桶石灰浆来,他说:“本来该去旧换新了,这就通通粉刷一遍。”

翌日清早,他又把前夜刷过的壁面,连陈年起壳的泥层通通敲落,喷湿墙砖,黄沙与水泥拌和了,括糙打底。二道是细沙石灰抹平,初夏熏风,干得也快,不出三天,回廊白壁焕然一新,映着摇曳的竹影。整座宅邱中,属这一带最雅洁宜人了。母亲走过。又加按语:“这个人,就是这个脾气,题坏了诗,将功赎罪呢。”

海伯伯绝非无能之辈,他的真才实学是武功和手艺。

父亲在世之时,他是随从的镖师,餐桌上的座位是在父亲的左边第一席,他比父亲小3岁,父亲当众称他“海弟”“我海弟”。平日两人闲话时则“小海”“海呢”“阿海”“海”,不一而足。他解过父亲的危,救过父亲的命。我儿时即使看惯父亲和海伯伯亲密无间的情态,也常奇怪自己和表兄弟之间怎么不能也是如此这般,所以时时会发呆地看父亲和海伯伯这种一个眼色、一个动作便默契得出神入化的趣剧。父亲要出门办事,走到庭心,一顿,海伯伯奔上楼去向母亲取了大衣。父亲看小字时要更换一副眼镜,失手跌碎了镜片,海伯伯从左胸袋里掏出一副新的,父亲随即戴上,看完文件,逗趣道:“再跌碎了呢?”

海伯伯从右胸袋里又构出一副,那验光的订单也被带出了袋外。

“单子在你这里?”父亲说。

“我有用,当然归我。”

父亲赴宴,必与海伯伯同行,入席亦习惯于二人并坐。老式款待法的“布菜”“敬菜”,是主人家将每道肴品的精华部分用特备的调羹取了,送到客人酒盏前的一个中型碟子里,往往堆成一座小山。父亲不动它,当海伯伯快要罢箸退席时,父亲说:“海弟,帮帮我,恭敬不如从命,主人家的美意,代我领了。”笑着把碟子移到海伯伯面前——武人的食量大于文人何止一倍,此时此地,海伯伯当然只好以半饱为度,于是一个纯粹精华之物的小山,聊作补充,良有以也——我们孩子看在眼里,笑在心里,觉得父亲和海伯伯其实也是孩子,比我们会想办法、会说话而已。我很羡慕,痴痴地想:大家都像他俩那样就好了。

1.选文第一段,详细罗列出众人对海伯伯的各种称谓,有什么作用?
2.选文围绕海伯伯重点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除了镜子和灯,第三便是海伯伯是亮的。”为什么说海伯伯是“亮”的?围绕选文所写的事件作简要分析。
4.结合语境,具体说说下列语句中的“大材小用”分别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心理。
(1)袖手旁观者还凉凉地插一句:“海爷大材小用了。”
(2)海伯伯杀鸡,无疑是大材小用。
5.文章结尾,作者感叹:“大家都像他俩那样就好了。”这一句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2018-12-20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选文向我们描述了春天的三幅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空。
第①段:___________图;第②段:___________一图;第③段:______________图。
2.第②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角度来描写春风的。
3.说说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4.第①段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分句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2018-08-25更新 | 1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